药食兼用虫草菌
——蝉花
2017-12-14郭文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长春离职干部休养所吉林长春130022
●郭文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长春离职干部休养所 吉林 长春 130022)
●胡振东(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吉林 长春 130112)
●刘佳贺(长春市图书馆 吉林 长春 130021)
药食兼用虫草菌
——蝉花
●郭文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长春离职干部休养所 吉林 长春 130022)
●胡振东(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吉林 长春 130112)
●刘佳贺(长春市图书馆 吉林 长春 130021)
蝉花是中国珍奇名贵的真菌类中药材,是寄生在蝉(俗称“知了”)体上的虫草菌的俗名,又叫“金蝉花”,商品名“金虫草”(广西玉林、湖南廉桥、四川成都荷花池、香港中药材市场有售)。“金蝉花”这个俗名在中药界至今仍有应用,并被作为商标注册。关于蝉花,别名又有“虫花”(《四川中药志》)、“蝉菌”、“土虫草”(《云南中药资源名录》)、“蝘花”(《新华本草纲要》)、“蝉蜕”(《广东中药志》)、“蝉蛹草”、“蝉茸”(《中药辞海》)等,广东、福建称之为“小蝉花”或“土蝉花”,至于民间,蝉花又被产地百姓称为“知了花”或“嗓哑花”。如今最常用、最普遍的名称还是叫“蝉花”。
1 考证
考古工作者从周至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06年)的文物中发现,古代贵族的随葬品中有用青玉雕刻的蝉体状装饰物,即考古所称的“玉琀蝉”,由此推测那时的先人已认识蝉蜕和蝉花,并通过玉雕等艺术制品开启了蝉花文化。
关于蝉花的药用历史,早在南北朝时期刘宋、雷斅著的《雷公炮炙论》中就有加工蝉花的记载:“凡使,要白花全者。凡收得后,于屋下东角悬干,去甲、土后,用浆水煮一日,至夜焙干,碾细用之。”也就是说,作为药用的蝉花要求是包括蝉体和蝉体顶端花冠状物体(孢梗束)的完整个体。隋唐年间甄权的《药性论》记载:“其蜕壳,头上有一角,如冠状,谓之蝉花,最佳。味甘寒,无毒。小儿天吊,惊痫螈,夜啼心悸。”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记载:“今蜀中有一种蝉,蜕壳头上有一角,如花冠状,谓之蝉花,入药最奇。”宋代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记载:“蝉花,味甘,寒,无毒,主小儿天吊,惊痫,瘛瘲,夜啼,心悸。所有皆有,七月采,生苦竹林者良,花出土上。”南宋姚宽的《西溪丛语》记载:“成都有草名蝉花。今有乾者,视之,乃蝉额裂面抽生,上有花。善治目,未知如何用也。”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蝉花,即冠蝉也。”并引用《礼记》与《毛诗》:“胡蝉、螗碉……花、冠,以象名也。胡,其状如胡也。螗,黑色也。古俗谓之胡蝉,江南谓之螗,蜀人谓之蝉花。”《本草纲目》还引用了宋祁的《方物赞》:“蝉之不蜕者,至秋则花。其头长一二寸,黄碧色。”刘文泰的《本草品汇精要》记载:“蝉花味甘,性寒,气之薄者,阳中之阴,腥。”另外,记载蝉花的复方还有宋朝的《圣济总录》、钱乙等的《小儿药证直诀》和杨倓的《杨氏家藏方》、明代葆光道人的《秘传眼科龙木论》等。
《本草纲目》问世不到20年,即东传日本。幕府太医林罗山最先得到该书,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编撰了《多识篇》等书,其中提到了蝉花。后来,江户时代小野兰山在《本草纲目启蒙》中记载过蝉花:“梅雨后在树下阴草处,蝉出蝉蜕中,出头于土上,因久雨不能出土而闷死,头上生菌。”荷兰学者兰特(A·Rant)于1925年在《热带自然》杂志上首次向西方介绍,Asaria Cicadae在中国被作为小儿药用使用,名叫“Sandwhe”(“蝉花”的谐音)。
在西贝特(Hibbett)等(2007)的最新真菌分类系统和成箕枯等的虫草和麦角菌分类系统中,蝉花属于真菌界(Fumycota)子囊菌门(Ascomycota)盘菌亚门(Pezizomycotina)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肉座菌目(Hypocreales)虫草科(Cordycipitaceae)棒束孢属(Isaria)。
蝉花的生活史同其他虫草一样,也应是同时具有有性型和无性型的复型真菌,其生活史应该包括两个阶段,即营无性繁殖(通过分生孢子繁殖)的无性阶段以及营养有性繁殖(通过子囊孢子繁殖)的有性阶段。然而,其有性阶段迄今尚未确定,有待今后调查研究。荷兰真菌学家米克尔(Miquel)将其命名为Isaria cicadae Miquel(Miquel,1938)。
2 形态和显微鉴别
2.1 形态
蝉花寄生于蝉科昆虫的若虫体上。新鲜的蝉花蝉体表面部分或完全包被着白色或灰白色的绒毛状菌丝体,并逐渐变为浅黄色和黄褐色;折断后可见其内部充满白色或浅黄色致密的菌丝体;气微香。这是蝉花的休眠体,即菌核。当条件合适时,菌核分化形成无性型孢梗束或有性型子座。
寄主为竹蝉的蝉花,孢梗束(即“花”)从寄主前端(头部)密集长出,由许多直立或微弯的可育性菌丝和分生孢子梗紧密集结成束而成;出土前为柱状,顶部尖削;出土后延伸到一定长度时,上部开始分枝;孢梗束长30~80mm,直径2~6mm,圆柱状或扁圆柱状,直立,单生或丛生,基部联合或分离。成丛的有6~25根集生在一起,基部联合。柄部新鲜时呈淡黄色,干燥后呈淡黄褐色;孢梗束向上反复分枝形成鸡冠花状或西兰花状的头,新鲜时呈淡黄白色,干燥后呈淡黄褐色,长9~38mm,直径2.3mm,布满枯黄色的分生孢子。寄主体长局部或通体覆盖由菌丝体组成的菌膜。感病寄主蝉总是头部朝上而死,故孢梗束皆从寄主头部发出,有利于钻出土面,集中营养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而繁衍后代。
2.2 显微鉴别
3 寄主和生态
3.1 寄主
蝉花寄生于蝉科昆虫的若虫体上,目前,在中国发现的寄主有7种。
竹蝉(Platylomia pieliKato)见于浙、蜀、湘、赣、皖、闽、苏。
山蝉[Cicada flammata(Distant)]见于滇、蜀、陕。
蟪蛄[Platy pleuraKaempferi(Tabricius,1794)]见于北至辽宁,南至两广、云南及海南,西至四川,东到舟山群岛。
草蝉(MoganniaconiaGermer)见于滇西藏、滇、粤、香港。
小鸣蝉(Oncotympana ella)见于滇、蜀。
此外,尚有云南黑蝉[CicadatraShaluensis(China)]和透翅蝉[Hyalessa ronsnana(China)]。
3.2 生态
据李增智、陈祝安(2014)报道,蝉花分布于中国秦岭至淮河以南的18个省、市、区,这是由其生态习性所决定的。包括合适的寄主以及北亚热带到南亚热带的暖湿气候。在浙江海拔 50~600m的丘陵地带,坡度不大,土壤疏松,郁闭度高,湿度大,地面覆盖有枯枝落叶层,且常有竹蝉活动的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均能发现蝉及蝉花的踪影,其中以竹林密度大的数量最多。在莫干山和天目山海拔650m的毛竹林和阔叶林,6~8月份,气温24~26℃,云雾缭绕,湿度大,都能见到蝉花。在陕南山区,森林覆盖率在65%左右,蝉花发生在针阔叶混交林中,寄主以山蝉为主。上层林有冷杉、华山松、栓皮栎、青岗、水冬瓜、板栗、杜鹃等树种,下层为草本植物及少量苔藓。山蝉通常在阳坡和阴坡均有分布,但蝉花却大多分布在海拔700~950m、南北走向或西南东北走向的向阳山坡上,坡度在40~60°之间。在云南横断山脉,海拔2 500m以下的阔叶林或以青岗栎、锥栗为主、混有云南松和冷杉等针叶树的针阔叶混交林,郁闭度大,土壤疏松,枯枝落叶层厚,是蝉花分布的地方,寄主以小鸣蝉和蟪蛄为主。从上述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蝉花发生地必须具备寄主(蝉)、病原菌(蝉花菌)和适合的环境(包括竹林和大气及土壤等物理环境)。总体来看,林间蝉的数量受到环境和蝉花的制约,不会无限制地增长,不同年间其数量会有波动;而依存于蝉而存在的蝉花受到蝉的数量以及环境的影响,数量会发生波动。因此,只有在合适的环境里,病原菌和寄主间相互依存,交互作用,才会长期共存下去。当人们采挖蝉花时,既不可破坏蝉和蝉花栖息的生态环境——森林,也不可将采挖到蝉花后留下的洞穴不加掩埋,从而招致水土流失而破坏森林,而且有的洞穴里还有暂未被蝉花菌感染的蝉若虫,将它们暴露在阳光下会促其死亡;重要的是,且不可贪图近利,在林中反复采挖,将蝉花挖掘殆尽,而应有计划地分片轮流采挖,这是一种保护与采挖相结合永续利用的科学策略。
4 人工培养(简介)
据陈祝安(1991)观察,蝉花菌生长起点温度为6℃,最佳生长温度为24~26℃;在饱和湿度状态下,分生孢子萌发快而整齐;在pH5~6时,菌丝体产量高,菌落不易老化,产孢量亦高,可达46.8 108~47.2 108个/克孢子。
蝉花的人工培养主要包括菌种分离、菌丝体培养、子实体培养,也就是菌株分离、筛选、保存、复壮和发酵等过程。
4.1 菌种分离
程东庆、丁志山、林美爱等(2006)从蝉花僵虫体、子座芽、孢子分离培养菌种,并采用3种液体培养基进行培养,结果在含蚕蛹粉、鸡蛋等动物性成分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4天,菌丝收率135g/L。蝉花菌种分离培养基有PDA培养基、潘氏培养基(葡萄糖100g、蛋白胨10g、硝酸钾2g、磷酸氢二铵和硫酸镁各2g、氯化钙0.1g、琼脂30g、水100mL)和萨氏培养基(蛋白胨和葡萄糖各10g、琼脂15g、水100mL)。此外,还可用麦麸、玉米粉浸提汁培养基,按常规方法制备。
4.2 菌丝体培养
陈祝安、刘广玉、胡菽英等(1991)初步研究了蝉拟青霉液体深层培养及固体发酵技术:首先蝉拟青霉在载玻片上培养,分生孢子经8小时萌发,24小时普遍形成菌丝,36小时出现产孢结构和次代分生孢子。该菌生长适温24~26℃,分生孢子萌芽要求相对湿度在90%以上,pH5~6为佳。用10种碳源和9种无机氮源利用检测,结果发现用葡萄糖作碳源孢子产量最高,用果糖作碳源菌丝体产量高。对硝酸钾利用佳。该菌对碳源量的要求较敏感,碳源量需维持在2%的水平上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对氮源量要求不高,提高或降低氮源对孢梗束生长和产孢量影响不大,但氮源量维持在正常生长水平上,将碳源从2%降低到0.5%,发现不产生孢梗束或极少有孢梗束产生。反之,将碳源提高至20%,则孢梗束多而不易老化。蝉拟青霉能在多种培养基上生长,在马铃薯-蔗糖液、Richard液和Czapek液3种培养基上,液体振荡培养14天后,液面形成白色菌膜且不断加厚,有的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有的在厚菌被上长出直立分枝的孢梗束。其中,在Richard培养基液面上形成孢梗束多而壮,孢子丰富。固体培养可采用煮熟的小麦、大麦以及玉米、豆饼、麸皮、谷壳(3:1:4:5),湿热灭菌10分钟,接种量1%~3%,置聚乙烯薄膜或浅盘中培养。接种后第3天,基物表面出现灰白色绒毛状菌丝体,由于分生孢子的聚积,出现枯草黄色粉质状的外貌。10天后开始产生孢梗束。初期孢梗束呈乳黄色或浅黄色,多头,呈块状或珊瑚状,逐渐伸长成柱状、掌状,近顶端多次分枝。孢梗束成丝或单生,有明显的趋光现象,通常采收期为40天。其中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组成如下:
液体培养基组成:葡萄糖3%、蛋白胨1%,按常规进行高压灭菌。用接种针在母种中挑取分生孢子接种,摇瓶,使之分布均匀,于24~26℃条件下培养1周,然后置于10℃下,可形成约1cm厚的菌丝层。每1 000mL培养液可得干菌丝1.25g。
固体培养基组成:干麦芽50g、蛋白胨0.3g、葡萄糖3g,加水160mL,pH5~6,装瓶灭菌。接种时将菌种割碎接入,摇匀,使分生孢子均匀分布在培养基表面。在23~28℃条件下培养45天,菌丝在培养基内长满。
4.3 子实体培养
谭树明、方焕谋等(1989)曾进行过蝉拟青霉子座的培养研究,初步形成了子座:将蝉拟青霉母种接种在米饭培养基上,置25℃条件下培养3个月左右,在培养基表面可形成圆锥形子座,发育很慢,颜色由白色渐变成粉红带紫色,最后呈紫褐色幼小子座;在20%鲜麦芽汁培养液中,接种后震荡培养10天,菌丝球不再增加,即转入室温下静置培养,4天后表面结成白色菌膜。30天陆续有橙黄色至橘红色乳突形成,至60天缓慢成长为粗约5mm、高5~35mm的子座。至90天,子座逐渐倒伏;用木屑为培养基,加入3%葡萄糖、1%蛋白胨液拌匀,装入试管中,稍加压实,在木屑培养料中打小孔,孔径1cm,深2cm。灭菌后,接种液体培养菌种,注入洞中,以木屑掩盖小孔,用棉塞封口,垂直地埋入树下土中,深8cm,放置15天。1周后菌丝在木屑中生长,数天后,木屑内布满白色菌丝,以后菌丝扭结,形成粗约1mm的子座数个,白色,上端球形,并产生子囊孢子;将蝉拟青霉菌核组织块接种在琼脂斜面上,组织块逐渐膨大,50天后其体积约为接入的3~5倍时停止生长,整个组织块呈棕褐色。置5~10℃环境中保存25天,菌块上出现微小白点、圆柱状,上端有白色绒毛,见光后逐渐变黄色至紫褐色。子座生长很慢,90天后长约4mm,停止生长,中上部具小突起,下部有不明显的纵纹,内部充满白色菌丝。灭菌备用。组织分离法:剥出蝉花下截虫体外部带土菌膜,取子座基部和虫体上截供分离用;用0.1%的升汞液浸泡1~2分钟,或用70%的酒精擦拭3次进行表面灭菌,再用无菌水冲洗3次,用无菌纱布吸干表面水分;将子座和虫体分开,用解剖刀在子座基部或虫体上截内部取3~5mm的白色组织,接种到琼脂斜面上,在26℃条件下培养;4~5天后,组织块上萌发出灰白色菌丝,6天后菌丝深入到基质中,待菌落长到约1.5cm时,切取菌丝前端进行纯化培养,约20天在斜面长满,可得蝉拟青霉纯种。在PDA培养基上,菌丝初呈灰白色,短绒毛状、较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老菌丝变为黄褐色至棕褐色,并在中央部分产生分生孢子。进行纯化培养时,也可挑取分生孢子接种。野生菌株多次转管驯化培养,菌丝生长速度加快,10天左右可在斜面长满,气生菌丝稍长而白,可供接种原种用。
5 利用
5.1 药用
5.1.1 活性成分 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简称HA)。谭艾娟等(2007)报道蝉花发酵液中含有透明质酸,含量达11.35mg/mL。透明质酸是由乙酰氨基葡萄糖和葡萄糖醛酸为结构单元的高分子非蛋白酸性黏多糖,由于保湿性强、生物相容性好,在高档化妆品中应用广泛,还作为黏弹性保护剂用于眼科,如眼球晶体移植手术、视网膜剥离手术、开放性玻璃体切除手术及青光眼手术等,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性关节炎等。
5.1.2 核苷酸及核苷类 宋玉良、宋捷民、严建伟等(2000)测得蝉花中腺苷含量为135mg/g。柴一秋、韦忠民、陈祝安等(2006)从蝉花的人工固体或液体发酵培养物中提取得到N6-(2-羟乙基)腺苷[N6-(2-hydroxyethyl)-adenosine],该化合物也是一种腺苷衍生物,具有镇痛作用,而不呈隐性。
5.1.3 虫草素 据刘东泽、陈伟、高新华等(2004)报道,虫草素又名虫草菌素或蛹虫草菌素,分子式为C10H13N5O3,碱性,针状或片状结晶,熔点为230~231℃,是从真菌中分离出来的核苷类抗生素。陈万群、陈古荣等(1994)测得天然蝉花中虫草素含量为0.02~0.03mg/g,与冬虫夏草相当。李瑞雪、胡飞、陈安徽等(2007)从蝉花高产虫草素菌株的液体培养液中测得虫草素的含量可达2.77mg/g,与以蚕蛹为寄主的人工培养的蛹虫草中的含量相当。以虫草素为活性成分的新药已在临床上试用于治疗白血病。
5.1.4 虫草酸 王春雷、卢柏震、侯桂兰等(2006)研究发现虫草酸能抑制多种病菌成长,可预防与治疗脑血栓、脑出血、心肌梗塞、心力衰竭。蝉花无性型蝉棒束孢蝉拟青霉的虫草酸含量为78.19mg/g,高于冬虫夏草(77.27mg/g)和蛹虫草(43.36mg/g)中的含量。
虫草酸即甘露醇。虫草酸为1,3,4,5-四羟基环已酸,化学分子式为C7H12O6。温鲁、唐玉玲、张平等(2006)检测出蝉花的虫草酸含量达78.57mg/g,高于冬虫夏草和蛹虫草中的含量。
5.1.5 有机酸 张书伟等(2008)从蝉花的人工培养物中分离鉴定了1个新的环戊烯酮类和1个新的含呋喃环的有机酸和1个已知的呋喃酸。结构是2-(3-羟基-2-羟丙基)-3甲基-环戊酮,2-羟甲基1-5(3-羟丁基)呋喃,5-(2-羟乙基)2-呋喃乙酸有机类化合物。
5.2 药理作用
5.2.1 免疫调节作用 宋捷民、陈玲、陈伟等(2007)报道蝉花有促进正常小鼠体液免疫功能和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迟秋阳、陈宝骥、杨晓华等(1996)用蝉花多糖对小鼠进行淋巴转化试验、Ea及E玫瑰花试验、特异性免疫玫瑰花试验、巨噬细胞吞噬试验、抗绵羊红细胞抗体效价试验,结果表明,蝉花多糖具有明显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5.2.2 抗疲劳抗应激作用 王砚、赵小京、唐法娣等(2001)实验发现蝉花水煎剂能延长实验小鼠的游泳时间,提高其在常压缺氧状态下及在高温下的存活时间,证明蝉花具有抗疲劳抗应激作用。
5.2.3 解热镇痛作用 刘广玉、胡菽英等(1991)用小鼠扭体法和热板法,发现蝉花对正常及人工致热大鼠均有降温作用;对小鼠化学刺激及热灼性疼痛也有抑制作用。
5.2.4 抗肿瘤作用 芦柏震、姜志明、牟翰舟等(2006)初步研究表明蝉花粗提物对肿癌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且存在剂量关系,抗瘤作用与细胞周期有相关性。陈柏坤、杨介钻、卓佳等(2006)体外实验研究发现蝉拟青霉多糖可能具有直接抑制白血病细胞株V937、K562的增殖作用;能提高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增殖能力,从而可能促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杀肿瘤活性。
5.2.5 调节脂类代谢 金丽琴、吕建新、袁谦等(2001)报道蝉拟青霉使大鼠血液中的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下降,有利于大鼠体内脂类物质的运输、转化代谢。
5.2.6 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朱燕等(2009)研究表明,蝉棒束孢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功能,对有机自由基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刘爱英研究了不同乙醇浓度提取的蝉棒束孢多糖对羟自由基(-OH)的清除率;随乙醇浓度上升,以15%乙醇提取出的多糖,其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最强。
另外,有关文献报道蝉花有降血糖、抗衰老、抗感染作用,蝉花中的腺苷有降低血压、减慢心率的作用。蝉拟青霉有杀虫和抗紫外辐射的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调节作用,有促进造血、提升营养状况、改善肾功能、滋补强壮等作用。
6 食用
6.1 营养成分(李增智、陈祝安、陈以平等2014年报道)
6.1.1 氨基酸(%) 天门冬氨酸0.82~0.79、苏氨酸 0.40~0.45、丝氨酸 0.41~0.51、谷氨酸 1.61~2.03、甘氨酸 0.43~0.46、丙氨酸 0.54~0.70、胱氨酸0.18~0.22、缬氨酸 0.61~0.72、蛋氨酸 0.09~0.22、异亮氨酸 0.32~0.35、亮氨酸 0.55~0.62、酪氨酸0.51~0.60、苯丙氨酸 0.39~0.43、赖氨酸 0.40~0.48、组氨酸 0.19~0.29、精氨酸 0.67~0.80、脯氨酸0.60~0.80,必需氨基酸2.85~3.27,总氨基酸含量9.10~10.00,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30.60~32.70。
6.1.2 脂肪酸、纤维素等(%) 蛋白质15.30~16.90、脂肪1.00~1.70、饱和脂肪酸0.16~0.30、不饱和脂肪酸0.80~1.40、总糖37.60~41.00、碳水化合物69.70~72.60、可溶性膳食纤维 2.60~6.80、不可溶性膳食纤维2.00~4.50,能量(14.82~15.74)kJ/g。
6.1.3 微量元素(mg/kg) 钠426.50~732.40、钙732.50~989.50、钾934.40~1429.00、镁1151.00~1195.00、磷 2014.00~2519.00、铁 26.00~32.30、锌 45.80~55.30、硒0.06~0.16、铜5.00~5.60、锰16.80~23.60、钼0.06~0.16、碘 8.60~32.10。
6.1.4 维生素类等(mg/kg) VA0.80~1.70、VC229.00~248.00、VE1800.00~1900.00、VD36.50~9.00、胆固醇14.30~16.80、VB134.90~37.00、VB221.80~29.20、VB662.40~81.80、烟酸 0.70~1.80、叶酸 2.19~3.50。
6.2 民间食谱
6.2.1 养生双色冻
6.2.1.1 原料 猪手、西兰花、木耳、蝉花、胡萝卜汁、清鸡汤、矿泉水、精盐、白糖。
6.2.1.2 做法 将猪手斩件去骨,加清鸡汤煲至熟烂,取出,原汤滤渣得猪手汤汁;将汤汁分两份,一份入少许猪手肉、胡萝卜汁拌匀,凉后冷藏,食用时切件;将西兰花、蝉花、木耳加矿泉水煮熟,调味,加入另外一份猪手汤中,凉后冷藏,食用时切件;将双色冻装盘。
6.2.2 荷花笼蒸仔鸡
6.2.2.1 原料 仔鸡1只、香菇、冬瓜、陈皮丝、枸杞果、蝉花、料酒、姜、葱、精盐、味精、生抽、老抽、蚝油各适量。
6.2.2.2 做法 仔鸡斩件,用料酒、姜、葱、精盐、味精、生抽、老抽腌制2小时;香菇、冬瓜改刀切片,陈皮丝、枸杞果、蝉花用沸水洗净;将腌好的仔鸡、香菇片、冬瓜片加蚝油混合均匀,码入蒸笼中垫好的荷叶上,点缀陈皮丝、枸杞果、蝉花,上笼蒸制5分钟。
6.2.2.3 特点 鸡肉带有荷叶的清香,配搭的滋补中药材使这道菜具有保健作用。
6.2.3 肉汁有机蝉花
6.2.3.1 原料 猪瘦肉和鲜百合各20g、蝉花50g、老母鸡半只、子姜 10g、精盐 1g。
6.2.3.2 做法 蝉花洗净,用清水冲洗干净,鲜百合洗净。老母鸡洗净,猪瘦肉剁碎,加满水,姜块在一起煲5小时后,把汤汁过滤出来。蝉花和百合放入紫砂盅内加入肉碎汤汁蒸20分钟。
6.2.3.3 特点 清香可口,纯而不腻。蝉花性质平和,不寒不燥,可食用。
6.2.4 蝉花北极贝
6.2
.4.1 原料 北极贝、西芹、蝉花各100g。小米椒5g、精盐2g、豪吉鸡汁10mL、豪吉藤椒油5mL。
6.2.4.2 做法 北极贝洗净,对剖成两片,西芹洗净后切成斜刀片,小米椒切成椒圈。加入精盐、豪吉鸡汁、豪吉藤椒油,拌匀装盘。
6.2.5 蝉花老鸭(或土鸡)汤
6.2.5.1 原料 蝉花5~6只,老鸭或土鸡半只、火腿2片、生姜4~5、料酒和精盐适量。
6.2.5.2 做法 蝉花洗净、沥干,将蝉花、老鸭(或土鸡)、生姜片一同放入砂锅内,加入料酒和清水,文火炖3~5小时,食用时加精盐调味。
6.2.5.3 特点 壮阳补肾,填精益髓。
另外,还有用蝉花3~5只、西洋参片3~5g,熬制可消除疲劳、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的蝉花参汤。蝉花20g、沙参6g、龟(或鳖)500g、火腿末25g、粳米100g、调味品适量,熬制具有一定抗癌作用的蝉花龟(或鳖)汤。蝉花20g、熟地黄25g、红枣4~6枚、(猪或羊、牛)肝、生姜片,熬制可滋阴明目,常服食可辅助治疗白内障的蝉花熟地肝汤。蝉花5g、枸杞果2g、红枣 4~5 枚、生姜 2 片、鱼胶 20g、白果 2g、糖适量,熬制可提高免疫力的蝉花枸杞红枣鱼胶汤。蝉花 3~5g、炒酸枣仁 10g、五味子 6g、白毛根 8g,熬制适用于神经衰弱、失眠的蝉花安息茶。蝉花5g、山楂、苦丁茶、草决明各8g,可熬制降血压、降血脂的蝉花降压茶。蝉花3~5g、百合与杏仁各10g、薏米与小米各20g、红枣10枚、红小豆30g,可熬制成治疗久病久咳、胸中沉闷、白痰黏滞的蝉花止咳化痰粥。蝉花5g,人参、茯苓、麦门冬各3g,黑米80g,白糖15g,可熬制降血脂、降胆固醇、治疗冠心病和老年性水肿的蝉花神仙粥。蝉花3~5只、落地生根叶5片、与羊肝50g同煮,食羊肝,常服用,为可医治夜盲症的蝉花落地生根叶羊肝汤。蝉花10g、枸杞果15g、淮山药20g、羊肉500g、生姜3片、蜜枣10枚、大蒜头3个,可熬制成调补肝肾、益精养血壮阳、用于妇女虚弱面色无华、腰酸气短或男性精液稀少、神疲乏力的蝉花枸杞淮山药羊肉汤等。
6.3 产品
6.3.1 蝉花酒
该酒系应用人工培养的蝉花加基酒浸制而成。酒液芳香、醇厚,主要成分为甘露醇1.7×103mg/kg、多糖0.26mg/mL、麦角淄醇0.47g/mL(VD的前体,有补钙作用)、尿苷33.3g/kg、乌苷 23.2g/kg、腺苷2.3mg/100g。酒中的黄色成分主要是叶黄素和黄玉米素这两种成分,它们都属于类胡萝卜素,具有抗氧化作用。
6.3.2 蝉花纯粉
蝉花纯粉是人工培养的蝉花孢梗束经现代超微粉碎工艺加工而成,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还含有蝉花多糖、虫草酸、腺苷和麦角淄醇等多功能成分的营养保健产品。
6.3.3 富含钙蝉花纯粉(含孢子粉)
本品含能量1 316kJ,蛋白质34.2g、脂肪2.3g、碳水化合物24.0g、钠10.6mg、钙779mg、氨基酸总量 21.37g,HEA0.097%。
6.3.4 富含镁蝉花纯粉(含孢子粉)
本品含能量134kJ,蛋白质32.1g、脂肪3.1g、碳水化合物28.7g、钠33.3mg、镁273mg、氨基酸总量18.81g,HEA0.078%。
以上两种蝉花纯粉,易被人体吸收利用。
蝉花作为养生健体食材,可根据个人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服用方法。沸水饮服:作为保健,每天3~5g;作为治疗,每天 10~15g,似喝茶一样,用热沸水泡饮,最后,将剩余蝉花嚼碎吞服。泡酒:每500mL粮食酒加蝉花10~15g,封口后10~15天饮用。食疗:蝉花与禽类、肉类、水产品等炖煮。为了不让蝉花有效成分流失,用冷水清洗,清洗前去除外衣和蝉体上的硬壳,保留蝉体和菌丝体;炖、煲、煮时,用沙煲、砂锅、陶瓷器具,用水一定清洁。
另外,挑选蝉花的时候,蝉花以完整、肥壮、饱满者为佳。完整蝉花头部有灰白色或黄褐色孢梗束,长条形,卷曲或有分枝,顶端有白色粉状分生孢子者为极品。上乘的蝉花气味有自然腥味,并伴有蘑菇味。购买时需多闻、多看、多摸,仔细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