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北极狐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2017-12-14刘新江丁利强王刚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山东威海264400
●刘新江 丁利强 王刚(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 山东 威海 264400)
一例北极狐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刘新江 丁利强 王刚(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 山东 威海 264400)
2016年10月份,威海市文登区一北极狐饲养场暴发不明原因的传染性疾病。该病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较高。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验等,确诊为巴氏杆菌病。随即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及时控制了狐场疫情的蔓延。
1 发病情况
该场饲养北极狐500余只,均接种过犬瘟热疫苗和病毒性肠炎疫苗,饲料以海杂鱼、鸡肠、鸡肝、鱼排、膨化玉米为主,饲养情况一向良好。9月底新购进一批鸡肠、鸡肝,10月4日发现有几只食欲不振,鼻流黏液,排黄色稀便。养殖户怀疑是饲料问题,全群投服硫酸粘菌素,不进食者用青霉素、急救先锋、土霉素等药物治疗,均无明显效果,随后大批发病、死亡。
2 临床症状
病狐突然发病,精神极度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达41℃,渴欲增高,不愿活动,鼻镜干燥。可视黏膜发绀,咳嗽,鼻孔有少量血样分泌物,心跳加快,呼吸困难。不时呕吐,开始排淡黄色的稀便,后混有血液,排黑色稀便,眼球塌陷,通常在昏迷或痉挛中死去。有的表现出神经症状,抽搐尖叫,休克而死。
3 病理剖检
气管内有多量泡沫样液体,气管黏膜充血、出血。肺脏暗红,轻度肿大,与胸膜粘连,有多量黄色积液,并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心脏内外膜均有出血点,冠状脂肪也可见针尖状出血点。胃、肠黏膜有卡他性炎症,在肠管内常混有血液和大量黏液。肝脏充血、淤血,呈土黄色,轻度肿大,边缘有出血斑,切开有多量褐红色血液流出。脾脏肿大,有散在的出血性梗死灶。肾脏被膜下有针尖样出血点。
4 实验室检验
4.1 直接镜检
无菌采取死亡北极狐肝脏、脾脏组织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多个散在或成双排列、两端钝圆、两极浓染的革兰阴性小杆菌。
4.2 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上述病料,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普通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平板,做分离培养。37℃条件下培养24小时后,血琼脂上有淡灰色、圆形、湿润、露珠样小菌落,菌落周围无溶血现象;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出透明露滴状小菌落;而麦康凯琼脂上没有细菌生长。将培养物涂片,经染色镜检,菌体形态与上述相同。
4.3 生化试验
取分离的培养物,接种于各种生化培养基。该菌在48小时内可分解葡萄糖、蔗糖果糖、单奶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麦芽糖、木糖、乳糖、鼠李糖、山梨醇、肌醇。可产生硫化氢,能形成靛基质,MR和V-P试验均为阴性。接触酶和氧化酶试验均为阳性。
4.4 动物实验
将上述病料制成乳剂,接种小白鼠。接种后小白鼠于18~24小时全部死亡。剖检死鼠,内脏广泛性出血。取小白鼠心、肝、脾分别涂片染色镜检,其菌体形态完全与病料中菌体相同。
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实验室检验,从而作出确诊,该北极狐场流行疫病病原为巴氏杆菌。
4.5 药敏试验
按常规药敏片方法测定,选用8种药物做抑菌试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有高度的敏感性;对替米考星、庆大霉素中度敏感;对磺胺嘧啶、阿莫西林、土霉素、红霉素不敏感。
5 防治措施
5.1 加强饲料卫生质量和饲养管理制度,保障饲料卫生质量安全。立即停止饲喂鸡肠、鸡肝,用0.1%的高锰酸钾清洗食碗,给以新鲜的饲料,并添加多种维生素,提高狐群的抗病力。
5.2 注意观察狐群,发现病狐立即隔离治疗,对饲养场地和周围环境,特别是污染的笼舍、食具、工具等进行彻底消毒。病死尸体和粪便要进行深埋处理。
5.3 全群应用氟苯尼考粉,每千克饲料中添加400mg,每天2次,连用5天。
5.4 个别不进食者,可用恩诺沙星注射液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15mg,每天注射1次。
用药2天后,没有新发病例。用药5天后痊愈。
6 小结
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该菌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的细小杆菌,可随唾液、粪便、尿液、污染的饲料、饮水等经消化道传染,也可经呼吸道、损伤的皮肤、黏膜传染。饲喂了污染巴氏杆菌的禽、畜饲料,附近畜禽养殖场发病或在应激因素影响下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均可引发本病。为预防本病,养殖场应加强卫生防疫工作,改善饲养管理,平时严格检查饲料,特别是兔、犊牛、仔猪、羔羊和禽类加工厂的下脚料,一定要高温无害化处理后再喂。同时应建立健全兽医卫生制度,定期消毒,严禁兔、鸡、鸭、猪等进入养殖场,以防相互传染造成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