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结鱼与克氏原螯虾的稻田混养技术研究
2017-12-14胡玉婷段国庆周洵魏泽能
文/胡玉婷 段国庆 周洵 魏泽能
瓣结鱼与克氏原螯虾的稻田混养技术研究
文/胡玉婷1段国庆1周洵2魏泽能3
瓣结鱼和克氏原螯虾稻田混养技术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可有效减少瓣结鱼和克氏原螯虾的发病率,提高成活率和生长迅速,能够显著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瓣结鱼(Tor brevifilis brevifilis)属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结鱼属(Tor)、瓣结鱼亚属,国内分布于澜沧江、元江、长江、珠江等水系,国外见于越南的红河水系,常见个体为0.5kg~1kg,最大2.5kg~3kg,是产区的一种中大型淡水经济鱼类,深受当地消费者欢迎。近年来,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迅速,为了探索瓣结鱼与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稻田混养的生长、产量和效益情况,2015年笔者在安徽省宁国市金东坊家庭农场,开展了瓣结鱼与克氏原螯虾稻田混养试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一、稻田准备
1.稻田选择
选择长约120m,宽89m的稻田作为混养稻田,要求水源丰富、水质较好、排灌方便、周边无污染。
2.稻田处理
混养稻田上设置进水口、出水口,修整混养稻田的田面,使混养稻田的田面由进水口处至出水口处呈向下倾斜5°左右,并在进水口处设置60目网片过滤进水。
混养稻田内离田埂约2m处开挖环形沟,并使其与进、出水口连通。其中,环形沟深1.5m~1.6m,底面宽约0.5m~0.6m,两壁倾斜度约60°;同时开挖与环形沟连通的井字形田间沟,沟深0.6m~0.7m,宽1m~1.2m;在混养稻田内搭建田间垄,其中,垄面宽约0.5m,高出稻田水面20cm~30cm,任意相邻两条田间垄的间距约为14m;在混养稻田的田埂周围设置防逃装置。
3.水草种植与螺蛳投放
2月份,将茭白、苦草、轮叶黑藻、浮萍、水花生、水葫芦分别在浓度为9×10-6g/m3的漂白粉溶液中浸泡10分钟~15分钟后移植在混养稻田中。水草分三层种植,分别为沉水的苦草和轮叶黑藻、挺水的茭白、浮水的浮萍、水花生和水葫芦;混养稻田的浅滩上投放螺蛳,投放量约为90kg/亩。
4.消毒施肥
清理混养稻田,使其淤泥厚度为15cm~25cm,然后进行晒塘,之后注水至水深30cm~40cm,然后按照48kg/亩的用量,将生石灰化水全塘喷洒消毒;消毒一周后加水至水高50cm~60cm,然后施加专用渔肥,施加量为85kg/亩。
二、苗种选择与放养
1.幼虾与鱼苗放养
施肥一周后选择3cm~4cm的幼虾进行放养,幼虾放养密度为5000尾/亩,其中,放养时间为3月8日;3月18日,选择体长5cm~8cm的瓣结鱼进行放养,瓣结鱼放养密度为500尾/亩。
2.饲料投喂
利用颗粒饲料(粗蛋白质含量36%)对克氏原螯虾和瓣结鱼分别进行投喂。克氏原螯虾的投喂时间为下午6点左右,日投喂量为克氏原螯虾总体重的2.8%;投喂过程中,70%的颗粒饲料沿田埂投喂,其余颗粒饲料均匀撒入稻田中。瓣结鱼的日投喂量为其总体重的5%,每日投喂两次,分别为上午8点、下午4点,投喂量分别为日投饲料重量的70%、30%。
3.水稻栽培
6月10日,选用适用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生长的抗倒伏,抗病虫害、产量高的水稻品种汕优63号进行栽种。
三、水质管理
调节稻田中的水位为1.2m~1.5m,透明度为30cm~40cm;混养过程中,每半月换一次水,其中,换水时间为11点,每次换水量为混养稻田中总水量的20%~30%;每15天~20天用生石灰消毒一次,每次用量为8kg/亩;每月用微生物制剂调节一次水质。
四、结果
经过2个多月的生长,5月中旬后大部分克氏原螯虾陆续达到商品规格,由于6月~8月是克氏原螯虾销售旺季,陆续捕捞达商品规格的克氏原螯虾进行销售(未达到上市规格的继续留在稻田内养殖)。10月份后,瓣结鱼可长到350g左右,依据市场行情进行轮捕上市。
据统计(表1),水稻、瓣结鱼和小龙虾3项的产量分别约为每亩510kg、150kg、80kg;每亩总收入7470元/亩左右,扣除成本净利润2910元/亩。结果表明,采用这种瓣结鱼与克氏原螯虾的稻田混养方法,产生了绿色的鱼虾和稻米,提高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表1 瓣结鱼与克氏原螯虾稻田混养的经济效益情况(/亩)
五、讨论
1.瓣结鱼和克氏原螯虾混养稻田中,使进水口向出水口处倾斜,利于混养山塘排水和捕捞;开挖环形沟,并使环形沟的两壁与底面呈一定夹角,便于克氏原螯虾攀爬,进水口设置网片用于过滤进水,可防止其它鱼卵进入。
2.瓣结鱼对水质的要求较高。混养稻田中种植多种水草、投放螺蛳并定时进行水质管理,保证了水质的清新,为瓣结鱼、克氏原螯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瓣结鱼、克氏原螯虾的快速生长。
3.通过分期捕捞、捕大留小的方法及时将达到商品规格的克氏原螯虾起捕上市,可降低稻田中虾的密度,促进小规格的虾快速生长。因此,可降低养殖成本、增加克氏原螯虾的产量,增加养殖效益。
作者单位: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2.安徽省宣城市渔业渔政局 3.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