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
2017-12-14郭秋杰
郭秋杰
(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急诊,辽宁 辽阳 111000)
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
郭秋杰
(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急诊,辽宁 辽阳 111000)
目的探讨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选择300例,并采用随机数字抽取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1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抢救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模式,而观察组患者在抢救期间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心肺复苏时间、生命体征判断时间、吸氧时间、静脉开放时间及气管插管时间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明显更短,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7.33%,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96.67%,两组均具有较高的抢救成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4.00%,P<0.05。结论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加强标准化急救护理能够在保证较高抢救成功率的同时缩短抢救时间和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标准化急救护理;急诊危重症;应用方法
本次研究对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方法及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并选择2010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3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选择3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选自本院于2010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抽取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共150例,包含男性患者82例,女性患者68例,年龄在24~74岁,平均年龄为(48.53±6.23)岁,包含脑血管系统疾病患者41例,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39例,中毒及外伤患者42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28例;观察组患者共150例,包含男性患者85例,女性患者65例,年龄在24~74岁,平均年龄为(48.92±6.11)岁,包含脑血管系统疾病患者42例,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38例,中毒及外伤患者44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26例。采用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其中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及疾病类型等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高的对比应用价值。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即医护人员依据常规抢救程序对患者进行抢救护理,做好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并就患者进行病情护理,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1.2.2 观察组:给予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对照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标准化急救流程如下:①通讯接洽,急诊科医护人员需要加强与120急救中心的通讯接洽,及时获得120救护车,当120救护车到达患者位置后,需要对患者快速进行了解,并做好快速的现场救治,确保稳定患者的生命指标或延长患者的生命,确保患者有足够的时间到达医院接受治疗[1]。当患者在救护车运转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将患者的基本信息报告给医师,如患者年龄、症状及达到医院的时间等,确保为后续患者的救治做好铺垫。此时医院的医护人员需要做好相关应急准备工作,促使患者在到达后能够快速获得有效的处理。②快速分诊,急诊科应当安排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做好快速分诊工作,先要进行抢救车、氧气等抢救设备和仪器的准备,同时依据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合AOAPIE公式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一般将患者分为两类,分别为危急症患者和急重症患者,其中危急症患者表现为生命体征不稳定,如出现大出血、严重心律失常、昏迷及反复抽搐等,急重症患者表现为急剧变化和潜在危险,如严重创伤、怀疑大面积心肌梗死,深昏迷等。③分工合作,当患者分类完成后,医护人员需要依据不同的职责进行分工,确保发挥与医师的协调性,提高工作效率。急救护理组组长需要协助医师进行患者病情的评估,并做好急救护理工作难度只会,同时协调相关辅助检查科室及时对患者进行检查,确保护理人员快速完成气管插管和静脉输注等相关操作,并及时进行采血、配血、导尿等术前准备工作[2]。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抢救时间包含心肺复苏时间、生命体征判断时间、吸氧时间、静脉开放时间及气管插管时间等。抢救成功率判断标准[3]:患者获得抢救后,生命体征平稳,病情得到控制,意识障碍逐渐得到转轻,可以转出到相应科室进行后续治疗。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百分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其中90~100分为非常满意,80~90分为满意,70~80分为一般满意,70~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和检验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处理分析,其中对于符合正态计量资料的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χ2)表示,采用t检验,对于符合正态计数资料的数据以百分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抢救时间比较分析(min,±s)
表1 两组患者抢救时间比较分析(min,±s)
组别 例数 心肺复苏时间 生命体征判断时间 吸氧时间 静脉开放时间 气管插管时间观察组 150 3.72±1.35 2.27±0.36 7.66±2.36 18.72±3.31 3.48±1.08对照组 150 6.53±1.84 5.42±1.25 13.92±3.24 25.67±2.89 6.53±1.65 t-15.08 29.66 19.13 19.37 18.94 P-lt;0.05 lt;0.05 lt;0.05 lt;0.05 lt;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抢救时间比较分析:分析表1可知,观察组患者心肺复苏时间、生命体征判断时间、吸氧时间、静脉开放时间及气管插管时间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明显更短,P<0.05。
2.2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分析:分析表2可知,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7.33%,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96.67%,两组均具有较高的抢救成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分析:分析表3可知,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4.00%,P<0.05。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分析(%)
表2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分析(%)
3 讨 论
传统护理模式虽然能够保持较高的救治成功率,但可能因为各种因素,影响救治效率,而为了提高急诊科的救治有效率,可以在急诊科实施标准化急救护理干预模式,即在急救护理工作中,严格依据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开展相关,确保护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条理化,以提高护理效率。标准化急救护理能够确保所有的护理人员均有自身的护理职责,在工作中有规范可以依据,以确保护理工作的有条不紊,本次研究对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方法及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心肺复苏时间、生命体征判断时间、吸氧时间、静脉开放时间及气管插管时间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明显更短,P<0.05,表明标准化急救护理模式能够缩短患者心肺复苏时间、生命体征判断时间、吸氧时间、静脉开放时间及气管插管时间,提高抢救效率,促使患者能够尽快进入下一抢救流程。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7.33%,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96.67%,两组均具有较高的抢救成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传统护理和标准化急救护理均能够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开展,改善患者的危险性;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4.00%,P<0.05,表明标准化急救护理更加获得的患者的认可,护理满意度较高。
综上所述,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效果,是提高抢救效率和护理满意度的有效措施,值得推广。
[1]吴群华,黄国萍,封亚萍,等.标准化护理急救流程在脑疝患者抢救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6):144-146.
[2]郑若菲,金爽,郑春娥,等.标准化二次分诊模式在普通急诊患者候诊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8):1098-1101.
[3]曹英慧.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疗养医学,2016,25(7):761-763.
R473.5
B
1671-8194(2017)33-02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