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2017-12-13高顺利

赢未来 2017年7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发展

高顺利

摘要:自《基础教育课程改?纲要(试行)》颁布以来,新课程改?与实验已经?过了?多个年头。新课改实?国家、地?、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如何处理好这三级课程管理之间的关系,如何利?课程来培养学?核?素养,是每?所学校在发展中所要?临的实际问题。?对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构建学校课程特色与体系,从?有效提?学?的核?素养,这是学校课程改?的出路。我们把构建特?课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核?素养的有效载体,为学?开设了丰富多彩、童趣横?的多元课程,让学?的核?素养在多元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逐渐提?,为孩?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特色课程体系;发展;核心素养

?、课程整合,创设“1+N课程”体系。

(?)“1”:基础课程

为避免了?效重复式教学,让学?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社会实践,根据学?学习认知现状以及身心发展特点,我们将国家规定的“语?、品社、书法、英语、?乐、信息技术”等十几门课程整合为“阅读与?活、数学与实践、英语与交际、艺术与美育、体育与健康、科学与技术”六类学科,这六?学科我们将它称之为基础课程。

我校的课程整合分三个层次:學科教学内课程整合、学科教学间课程整合及学科知识与生活的整合。

1、学科教学内课程整合。这种整合指的是把本学科内相关联或有联系的知识进?整合,让学?从多视?、多??处理学科相关知识信息,从而更全?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如胡芳芳?师在教学??减9?节时,?胆地将教材中??减8、减7的内容放在?起进?教学。举?反三,培养了学?知识迁移和应?的能?。2、学科教学间课程整合。这一整合指的是把两门或多门同?领域的或不同领域的学科,整合在?起,培养学?运?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如司?飞?师在教《秋天的怀念》?课时,为使学?进?步感受?爱的伟?,她将六年级?乐《妈妈的格桑拉》和六年级《省情礼仪》教材《我眼中的爸爸妈妈》进?整合。课堂上,学?朗读声情并茂,歌唱感情充沛,表达事例感?,课堂效果非常好。3. 学科知识与?活的整合。这一整合强调学习即生活,让更多?活内容成为学?课程的学习?容:社区居?节电节?情况、社区停车难问题、新安?俗?化、关爱孤寡??、做“环保小卫士”等等。向生活学习,为生活服务,现实中许多丰富的学习资源渗透进学?的学习?活,不仅拓宽了学校课程资源,还??激发了师?对家乡的热爱,培养了学?多方面能力,受到了家长的普遍欢迎。

(?)“N”: 学校课程

“N”是指校本化、个性化的拓展性课程,包括学校个性课程和学?个性课程。学校个性课程是为学?提供学校特?的必修课程:如家长课堂、我家新安、经典课程、书法课程等;学?个性课程是为学?提供适合??成长的童趣课程。包括戏曲、绘本、陶艺、武术、毽球、机器?研发、航模制作等50多项兴趣?组活动。丰富多彩的课程适应了学?兴趣的多样性,实现了“为不同学?而教”的教育本位。

?、活动课程,搭建学生个性发展平台

通过问卷调查,学?幸福指数排在?位的是“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因此,我们坚持把“活动课程”纳?课程体系,围绕学?的?常?活,设计了个性化的活动课程,包含艺术教育、毕业教育、班会主题教育、节?庆祝活动、技术实践等??活动课程。同时明确课程?标、实施?式、实施时间、课程评价等,把每?次活动都当作促进学?发展、丰富学??命的课程来做。从策划、组织实施到活动后的反思总结,都有详实?案。一些活动如“?阅读?世界”读书沙龙、红?合唱节、趣味英语节、智慧科技节、星级兑换等校园节?不仅为学?搭建了个性发展平台,同时让学?的?尚情感、?雅品?得以熏陶。

三、特?课程体系开发的意义与价值

1.增强了学?的社会责任感。在《我家新安》与《灵芝宝宝践?社会主义核?价值观》的整合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与探究,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新安文化,感受到家乡的魅力,从而更?地激发了他们知新安、爱新安、建新安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 促进了学?学习?式的转变。在新课程体系的探索实践过程中,学?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为学?的学习活动提供引导,使学?在?种既和谐宽松?兴趣盎然的学习活动氛围中,开展学习与活动。在制定计划、进行访查、活动设计、结果分析、可行性讨论、归纳总结等研究过程中,每个学?都有不同的成长与提高。

3. 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开放的学习环境与学习?式使得教师??也要不断充电,不但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深入社区,深入社会,了解国家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从而加深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在活动课程中,教师既是学?的助?、咨询的答疑者、讨论的组织者,又是学?学习活动的见证者。教师的教学观、?才观在学校课程体系的实施中不断得到转变,为今后更好地教学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连续?年“1+N”课程体系的探索实践中,我校“社会即课程、?活即课程、师?即课程”的?课程观已初步形成。这种“1+N”课程体系,丰富了学?的学习?式,提?了学?的核?素养。在学?获得发展的同时,也促使教师从“教学”角色向“教学—研究”??转换,真正实现了学?“快乐学习、全?发展、健康成长”,教师“快乐?作、主动发展、幸福?活”的?标。

参考文献:

[1]林小驹;李跃;沈晓红;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成和特点[J];教育导刊;2015年05期.

[2]杨小华;核心素养研究进展及其前瞻[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5年09期.

基金项目:

此论文是河南省基础教育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多元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课题编号JCJYC16250386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