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课改下如何上好一年级识字课
2017-12-13孙郎平
孙郎平
摘要:小学一年级,是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给一个孩子打好学习基础的最重要阶段。夯实基础,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知行结合的尝试。识字教学是起点,是开端,是培养能力的黄金时间。新课改进行至今,各种认知层出不穷。但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兴趣并增强自我识字的能力呢?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回归本源。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一年级 识字教学
前言
“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因此,小学生低年级识字教学显得十分重要。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由于生活口语的积累,学生已掌握了不少汉字的音、义,识记生字的字形也就成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而低年级学生观察事物不精细,对结构复杂的字形不容易记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更应该要注重实践和思考。那么到底该怎样创造性地开展识字教学呢?
首先,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学习。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为此,识字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开放性环节:让学生说出自己从那儿已经学会了什么字;用什么办法记住哪个字。
教学中,我们允许学生识记字形方法的多样性,不轻易否定学生,而是为学生树立信心。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幽默,富有情趣,富于激励。——你的想法真棒!慢慢来,说出你的想法。虽然说错了,但你能积极思考,好样的!——这样一句句充满关爱的话语,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着,同时拥有了信心。
课本中识字教学的安排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因此,可以在学生已经掌握一定量独体字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这些简单易记的独体字当做基本字,利用加一加、减一减或合起来的方法帮助他们记忆字形。比如最常见的“日”,加一笔可变成“目、白、甲、旧、由、申、电”,“来”减一笔可以变成“米”,“禾”减一笔可以变成“木”。这样让学生既复习了旧字,又掌握了新字。
其次,引导发现,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能力。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随着学生经验的积累,我们也就逐步简化识记生字的过程,增加学生独立识字的机会,发挥其主体性,引导他们自己想办法,发现行之有效的识记方法,独立掌握生字,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形成识字能力。
上识字课时,教师可以把部分生字进行分类,让学生举一反三,说一说如何通过加偏旁、减偏旁或换部首得到新的字,充分发掘学生头脑中的迁移、联想功能。
例如:“立”加提手旁是“拉”,“座”去掉广字头就是“坐”,“清”去掉三点水,换上日字旁就是“晴”。由于学生的识字量目前还较少,一开始可能所说的都比较有限,但是久而久之,学生看到生字,就会调用已有的信息,将生字与熟字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记忆。
第三,打破常規,让学生在识字中享受快乐。
刚开始上识字课时,由于比较枯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一年级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比较短,很容易走神。后来发现,低年级学生对谜语有浓厚的兴趣。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将谜语与学生的识记生字联系起来,让学生自己给生字编字谜。让学生分小组识记生字,说结构,说部首,说组词,说句子,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最后挑战谜语擂台,我先出示几个字谜让小组猜,最后是学生自编谜语小组猜。
比如:教学“功”字时,编了这样的歌诀式的谜语:“出工又出力,工作有贡献”;教学“日”字时,编了这样的谜语:“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教学“思”字时,还可以编这样的谜语:“十张口,一颗心,猜猜看,动脑筋”等等。
渐渐地,学生学会了抓住某些汉字的字形特点,进行联想,学着编谜语。例如学习“男”时,有个学生说有个力气很大的人在田里干活;学习“景”时,编出了早晨阳光照着北京天安门很美。这样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化解了识字教学中的难点,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发动家长,创设更广范围的认知空间
西方语言学习往往注重语言环境的创设。识字也必须提倡两条腿走路:一是课内,二是课外。课外识字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追求的最大化目标。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成长一定是最关注的,特别是在幼小阶段。可以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让孩子跟随着家长来到超市,请教家长,认读商品名称,收集包装,到学校里进行比赛;还有许多朗朗上口的广告词更是可以成为学习的素材。这样,既可以巩固识字教学的成果,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更符合新课改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要求。
总之,“教无定法,但有良法。”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实践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创造多种适合学生的识字方法,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识字,激发识字积极性,提高识字能力,达到较好的识字效果。只有在识字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融合上述几点的做法,学生才能主动参与,成为识字的主人,从而提高识字效率,实现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用书
[2]《小学教学参考资料》1992年第五期
[3]《课堂教学艺术》安徽教育出版社 程志宏 李本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