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步于作文的原野,采撷属于它特有的“味道”

2017-12-13胡华康

赢未来 2017年7期
关键词:时评诗意味道

胡华康

摘要:2017、2018年备战在高考一线的高三学子在作文备考之时,遇到了三个好玩的词:任务驱动型作文、时评类作文、新材料作文。三个概念如何界定,众多考生一时云里雾里,可谓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再加上,此等作文都有比较明确的写作“任务”,众考生深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难得施展!而平日写出来的作文,大凡也都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阅卷老师一时难辨学生作文中到底有多少有内涵的东西,有什么可以咀嚼的“有味”的菜肴。“无味”,当是学生当前作文中的一个通病、一个“重症”; “有味”,当是众学子奋斗的一个目标,追寻的一种境界!

关键词:作文 18字方针 味道

驱动、时评、新材料,大可不必纠结于其中虚有的谜团,它们本来就是一家人,有说法之差,而无本质之别。但看2017年广州、深圳一模、二模标杆作文及其它各省市模考高分作文,一路都是时评的写法。只要按照“三级跳”的节奏进行操作,自当牢靠保险、不离轨道。

然而,也正是因为此等作文的相对“规范化”、“框架式”,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不知不觉就走进了一个“千人一面”的怪圈,学生写而“乏味”,老师看而“疲劳”(审美疲劳)。欲在广东高考70几万考生中脱颖而出,我们的作文当走寻常路,又不仅仅走寻常路,概括起来,无非就是18字方针——导得奇、扣得住、说得开、理得顺、联得妙、拔得高。

导得奇:说的是文章的开头对原材料的加工能力和创新能力。

不要让我们总是只看到对原材料的照抄照搬或简单粗糙的概括,那样你只能是一个简单、低级的“搬运工”而已,也很难在第一时间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扣得住,指的是对标题的“回扣率”。

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与风向标,因而行文时,所有的文字都得围着标题转,始终忠于标题,始终服务标题。所以,一般而言,标题在文中至少要出现四五次。

说得开,是对写作者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层面提出的一个要求。

它要求写作者对材料本身的解读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论证之时能够旁征博引,上自天文,下至地理,还有古今中外,都是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有力素材。切忌流于材料本身,文章从头到尾就是对材料绕来绕去。

理得顺,这是对学生作文创作之时思维层面提出的一个要求。

看的是学生的写作思路,考查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任务驱动型作文也好,时评类作文也罢,说到底,很大程度上是在考查学生说理的能力、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说理之时,当注意前后论点之间、事例之间“跨越”之时的内在顺序。一般而言,须遵循由古至今、由正到反、由物及人、由点到面、由个人到团体、由团体到社会的写作顺序。除此之外,各论点之间还不能有交叉关系、矛盾关系等。

联得妙,“联”即“联想”之意。

驱动型作文、时评类作文、新材料作文的中心论点由材料而来,尤其是驱动型作文、时评类作文对愿材料的“依赖性”更强,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让我们的广大考生误以为,此等作文“只能”围绕原材料展开,或者误以为“只需”要围绕原材料展开。而事实并非如此。要想让作文论证更有高度、更有力度、更有新鲜度,其实学生考场作文还要在一个“联”字上下功夫。而“联”字最好的使用方法是“同类联想”法,即由此物联想到彼物,由此事联想的到彼事,而“彼物”“彼事”与“此物”“此事”在性质上是相似的、情节是相近的,当然,有时也可以相反。

拔得高,主要是针对文章的结尾部分来说的。

精彩、漂亮的结尾并非是记叙文、散文的专利。任务驱动型作文、时评类作文、新材料作文也有此求,甚至要求得更为迫切,阅卷老师更为期待。驱动、时评类作文让我的考生变得比往日更为保守,在读了一篇又一篇问道相似的作文之后,我们的阅卷老师已经有些审美疲劳,他们希望可以呼吸到一股清新的空气,看到作文中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作文的结尾是阅卷老师关注的焦点,如果此时你的作文还在材料“原地踏步”,你可以想象你的作文会是怎样的结局。“拔得高”,是在庄重地告诉你——你的文章是该跳出来了!“跳出来”,意味着你的作文要回到“现实”、联系社会、针砭时弊,并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上升到理论的层面、社会的层面、时代的高度。当然,“拔高”也不局限于一段,可以是两段甚至是小三段。

18字方针涉及到了作文的开头、扣题、论证(角度)、过渡、拓展、升华等诸多方面,触及到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方方面面,也正是我在标题中特别想要说的作文“特有的味道”。

【示例】

(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火了,也火了來自复旦附中16岁的诗词学霸武亦妹。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评价:“武亦妹站在那里气定神闲的样子,诗意就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想学金融的上海高二学生姜闻页,并不觉得读诗词浪费时间,她说“接受美的熏陶,让自己能诗意地栖居在现实的土地上”。但也有同学说“高考只占5分的古诗文默写,用背书的时间可以多做好几道理科题,分数早回来了!”“我又不读中文系,有必要学这么多吗?”还有人说,中国的未来不会属于像武亦妹那样只会背古诗词的少年。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

在现实的土壤上,种植“诗意”之花

当现实遇见了“诗意”,现实与“诗意”发生激烈碰撞之时,你当如何抉择,怎样取舍?是舍弃现实、寻觅“诗意”,还是抛弃“诗意”、拥抱现实?

16岁的诗词学霸武亦妹、上海高二学子姜闻页,用她们对古诗词的满清热情与赤诚之心,为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在她们的眼中,现实与“诗意”并不是鱼与熊掌的割裂式选择,我们完全可以在现实的土壤上,种植属于自己的“诗意”之花。

不过, 欲种“诗意”之花,则需一颗纯粹之心!诸位理当知晓,诗词是纯粹的,背诵、品味古诗词更需要一颗纯粹之心:少点功利、少些世俗。应试,但不仅仅为了应试(不为应试而应试);在备考之时,我们可以聆听诗的旋律与节奏,知晓诗的押韵与平仄。

蒙曼教授点赞武亦妹“气定神闲”“腹有诗书气自华”,此言最妙!它巧妙地诠释了诗词对人之内在的滋养与熏陶作用。它让人走向“高雅”,迈入“脱俗”。我们姑且不言“高雅”,不说“脱俗”,因为我们行走于现实的路上,离“气自华”还有较远的距离,我们只会惊叹于古代大家笔下的高山流水、春花秋月、大漠孤烟……为何都是美?面对落霞、孤鹜,王勃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面对澎湃的大江,苏东坡会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明月、轻松,王维会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扪心自问,面对此等良辰美景,我们会说什么?能说什么?除了好美,还是好美?

说到古诗词——中国之国粹,不要总是把自己摆在一个旁观者的位置,不要让自己总是显得那么尴尬、可怜!或许,我们也早已习惯了“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生活节拍,习惯了出口成章、下笔有神都是别人的精彩。但我想提醒诸位的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多背点、多学点,有百利而无一害。眼看即将毕业,毕业之时你也可以很自然的和同窗好友,像李白那样,来上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岂不美哉?

背诵古诗词,有人说高考只有5分,而于你的人生而言,岂是5分可以概括?“浪费时间”之说更显荒唐与认知能力的肤浅!于个人而言,高考对每个考生来说,需要过默写关,需要用古诗词中一些优美的句子为作文装点门面、提升文采;于社会而言,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一个古诗词兴旺发达的国度,古诗词必须代代相传,每一位华夏儿女都有传承的使命与责任。“浪费时间”之说纯属鄙陋之见,恕我不能苟同!

当然,孕育精美古诗词需要专属于它的特别土壤,传承古诗词更是任重而道远。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相伴而来的是一些可知、可感、可见的诸多负面东西——浮躁、世俗、功利充盈整个社会,冲蚀着我们一颗颗年轻的心。于是,浮躁多了,宁静少了;世俗近了,高雅遠了;功利涨了,淡泊退了。而淡泊宁静、高雅脱俗才是培育诗词的最佳土壤。

年轻的朋友们,不要怀疑自己对古诗词的满腔热情,不要动摇自己在寻诗觅意路上坚定的心。我们也不倡导人人都做那个气定神闲、震惊四座的武亦妹。只要做好自己就好,永远把古诗词当做一种美,既能美美地吟诵,也能好好地品味。即便不能做一名一流的传承者,也始终和诗词保持较近的距离,始终相信——在现实的土壤上,也能种植出“诗意”之花,品味它的芳香,升华自己的人生。

猜你喜欢

时评诗意味道
中秋的味道
诗意地栖居
快乐的味道
时评的一般思路
冬日浪漫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夏天的味道
被耽搁的诗意
党建时评
春日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