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羊皮筏子
2017-12-13王琰
王琰
夏天,滨河路是兰州人喜欢扎堆乘凉的地方,我也时常混迹其中。滨河路上一座名叫《搏浪》雕塑下的空地,总是不乏吼秦腔的、唱花儿的,一腔高过一腔。你若是夜晚来此,五彩灯光下的雕塑红红绿绿一闪一闪,石头雕琢出的高高的浪头上,颠簸着一架翘起的羊皮筏子,筏子客跪在船头,昂首挥桨,肌肉鼓胀,似乎一门心思要在滚滚浪涛上划出一条路来。让人不由悬起一颗心来。
再看看筏子客后面的跪姿女子,一手紧握筏子的木骨架,一手拢起鬓发,像是守望外出的家人——跪姿是因为虔诚吗?
或许,她和筏子客只是黄河上的一对柴米夫妻。
忽想起春秋时,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拥有“沉鱼”之姿的西施,实为春秋时一道柔美炫目的彩虹。她越灿烂,偌大的一个吴国注定就败坏得越彻底。《国语·吴语》载吴国亡后,范蠡把上将军印还给勾践,携西施浮海而去。所乘坐的革囊,就是那时候的羊皮筏子。
西施隐去,留下一地长吁短叹。只是范大将军会划羊皮筏子吗?
有人言西施误国,诗人罗隐说了句公道话:“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宋史》记载“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后读《元史》对革囊的记载,原来是羊剥皮后并不去毛,扎三足,一足嘘气其中,令饱胀,扎之,以渡水。自古以来羊皮筏子渡河之法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对皮革的处理渐渐讲究起来,必须是山羊皮,且要经过浸水、退毛、炮制等一系列过程,才能是如今这样鼓涨黄褐透明的样子。
兰州筏子客多是河州回民。做羊皮筏子关键在于剥一张完整的羊皮。从头部开始,绝不用刀,一点点捶打撕扯,慢慢将整张皮囫囵个儿褪下来,不能有半点儿划伤。羊皮筏子又叫“浑脱”,也就是说要把羊皮整个脱下来的意思。
常有外地游客,跟着举面小旗子的导游,在滨河路上走马观花。黄河边有供游人乘坐的羊皮筏子,木架子上前后共计十三只羊皮,一个个鼓鼓的排列得井井有序,像是听了谁的口令一般。
筏子客穿了对襟白布短褂,在一旁树阴下躺着纳凉。
想坐羊皮筏子的人并不多。
有胆大豪迈的游客坐了,在平静的黄河里顺流而下,有惊无险地抓着筏上木条大呼小叫,放筏客面色冷峻,只喝一声:“坐好些,不要乱动!”如今河水浅了、桥多了、路通了,但筏子客往日的尊严却在。
到下游后再把羊皮筏子用快艇拉回,筏子客从艇上卸下筏子,继续回岸边躺着,悠闲地等待下一拨客人。
去福建武夷,几乎所有游客都被安排去九曲溪乘坐竹排。就想,应该给所有来兰州的游客安排坐一次羊皮筏子,可能会让他们对这个全国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滨河路一年比一年漂亮。家居外地的父亲久不来了,那次带他沿黄河边走走,他感慨着眼前的变化,指着黄河北岸的白塔山,说他上学时,曾背冰上山栽树。修大白塔的蒙古人早被明朝大军宿命般逐回了辽阔的草原,据说元军残部就是乘羊皮筏子渡黄河逃走的。
父亲说起他当年有一次渡河,要钻进牛皮囊里,牛皮的臭味令人窒息。筏子客使劲往皮囊中吹气,吹鼓了扎牢,随后便是闷雷一样水的声响。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等重又见到光亮的时候,那个筏子客正喘着粗气憨憨地望着他笑呢。他是推着装了我父亲的牛皮筏子,游到河对岸的。
羊皮筏子又叫混沌。装在筏子里面,当是天地一片混沌?
沈从文的《边城》中川湘渡口,摆渡时,船上人引手攀缘一条跨两岸的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
比闷在牛皮筏子里神清气爽了很多。
所以黑皮肤、眸子清明如水晶的翠翠才能边摆渡边遭遇爱情。
在靖远的黄河岸边,我曾遇到过一位漂亮的女筏子客,双颊艳若桃花。她每日里举着桨橹,把四里八乡的过河人从黄河上渡过来又渡过去。像不像一个兰州版的翠翠?
听说兰州筏子客行筏有诸多讲究,其中之一就是不载女客。
可是《搏浪》雕塑上的女子该怎么解释呢?还有靖远那位漂亮的女筏子客呢?那可是我亲眼看见的啊,我还羡慕了半天呢。
1919年,甘肃第一位走向新生活的新女性代表邓春兰,就是乘坐了羊皮筏子从兰州白马浪渡口顺流而下去的北京。她在旅行记中写道:“经盐场堡、十八家滩,而入桑园峡。水势峻险,波涛怒号,令人惊惧欲绝……入大峡,水势愈觉可悚……动心骇目,不可注视……”
筏子客,人说他们是“吃着阳间饭,走着阴间路”,“出门不算回家算,有命吃着无命的饭!”他们十分忌讳“破”、“沉”、“撞”、“没”等字眼。多年风里来浪里去,就是多少次与死亡擦肩而过。
羊皮筏子最发达的时期是清末,主要用于往返青海、兰州、包头之间的长途贩运。筏子客多是河州回民,一架最大的筏子要用六百多只羊皮扎成,载二十多吨的货,顺流而下势如飞箭,日行两百多公里,实在是快得了得。
开筏前,筏子客沐浴净身,不近女色。在选好的“黄道吉日”里杀鸡宰羊,祭祀河神。祭祀过程包括焚香放炮,像是虔诚的通知河神,有筏起程。筏子客将宰牲的血涂在额际、面颊以避邪。就这样还不放心,途中每见河神庙或龙王庙,还要停下来进庙烧香磕头。这样一一做了,才会坚信神是站在他这一边的吧。
自兰州至包头,途经小峡、大峡、乌金峡、红山峡、黑山峡、青铜峡等险要峡道,峡道中又有令筏子客闻之色变的“塞头”:煮人锅、狼舌头、观音崖、龙王炕、一窝猪等等凶险之处。煮人锅、狼舌头听名字就让人胆颤,观音、龙王也像是转过脸去了,一副要将筏子连人带货一锅端了的样子。一窝猪却是一个个数丈直径的礁石,掀起一簇簇巨浪,仿佛群猪在水中嬉戏。筏子客驾筏须左冲右突巧妙绕行,稍有不慎,就有被拱翻之险。
也亏了给塞口取名的筏子客,看着一个个形象的名字,让人望文生义。
终于风平浪静,黄河缓缓东流,两岸芦苇摇曳。
筏子客裸着古铜色的一身肌肤,执一把老酒壶,灌了一口,扯着嗓子唱起了花儿……
我黄河上(就)度过了一辈(哈)子
一(耶)輩(哈)子,
浪尖上我(就)耍花(呀)子呢;
我双手嘛(就)摇起桨杆(哈)子,
桨(呀)杆(哈)子,
好像是(兀些)天空里的鹞(呀)子。
更多时候唱的是情歌:
阿哥的肉呀!
阿哥来是你(呀)没有,
手里提的肥(呀)羊肉。
风浸着黄河水的腥气。唱的人只管唱,筏上的人听了,心一酸,眼眶湿了。
到了喊一声,尕娃,快接货,然(磨蹭)什么个呢是。
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日寇对陆路交通封锁严重。兰州5架大羊皮筏子只用了14天时间,就从嘉陵江运送数十吨玉门汽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到重庆,引起山城轰动,众人争相观看。一直到抗战胜利,羊皮筏子都忙碌着。
小时候爱吃一种叫“筏子”的羊肠。做法是羊肝、肺等剁碎了拌入佐料,装进洗净的肠子,两头扎紧,来回密密地系捆成长圆形,状如羊皮筏子,下锅,小火煮熟。一想起来,就觉得母亲在厨房里,用油锅将煮过的筏子再煎得两面金黄,浓烈的香气勾引出我一嘴的哈拉子。那实在是童年记忆中关于家温暖的一幕。
前不久,有一次去吃饭,见菜单上一道菜叫做“羊皮筏子”,很是奇怪。点来一看,原来,装菜的器皿是用木头制成的袖珍“羊皮筏子”,盛着煮得烂熟的羊脖子肉,边上插一竹编的筏子客。吃了就该去坐羊皮筏子吗?
服务员说每天点这道菜的客人很多。
2008年5月,兰州举办了《迎奥运羊皮筏子黄河漂流邀请赛》,我站在中山桥上,看筏子争先恐后漂过,留下一路的河州花儿,算是对羊皮筏子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一在黄河边划羊皮筏子载客的老人说,如果奥运圣火可以在羊皮筏子上传递,那该多好。
羊皮筏子,古时重要的交通工具,如今只是被人风花雪月一番了事。不是无奈,这是历史使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