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中国全民体育“四新”解读

2017-12-13吴光辉谢海林

武术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

吴光辉+谢海林

摘 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等方法,以“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为时代背景,结合第十三届天津全国运动会的改革创新分析当前中国全民体育发展具备“四新”特点:即理念新:构筑以服务人民为中心的全民体育;实践新:依托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构造体育文化民生;改革新:群众性体育项目步入全运雅堂;体验新:科技助力打造新兴全民参与方式,并对“四新”特点进行相关解读。

关键词:健康中国 全民体育 四新特点

中图分类号:G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11—0143—04

1 前言

继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战略后,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为本,提出“健康优先、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公平公正”四大原则助力“健康中国2030”建设。以此为背景的中国全民体育全面走向快车道,使“惠民为本”的理念深入全民体育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李克强总理也曾指出要大力发展健康产业,促进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融合,让体育产业强健人民体魄,让健康中国“动”起来。为此必须把面向全体人民,构建一个全方位“防控健康风险,创造健康价值”的健康民族和国家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任务加以推进和落实。[1]“十二五”期间全国所有省市均出台了《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十二五”期间全民健身计划的构建与实施虽然取得阶段性胜利,但健康中国的全面实施依旧鞭长驾远。步入“十三五”期间,是实施第一个百年计划的决胜阶段,也是继续提升全民体质、摆脱体质贫困、构建健康中国“战役”的攻坚阶段。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国全民体育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呈现出新特色和新特征。

2 全民体育“四新”特点解读

2.1 理念新:构筑以服务人民为中心的全民体育

1952年,毛泽东主席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从此全民体育运动在群众中间掀起了热潮。但是在过去的体育运动事业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总是围绕着“竞标主义”进行,如全运会为竞技体育服务,为奥运备战服务。在最近几届奥运会中,中国运动健儿的出彩表现确实彰显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巨大飞跃和成就。相比而言,全民体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竞技体育,但是只有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加法才构成了完整的中国体育事业。在西方国家国民眼中健身已然成为日常,而在国内,虽然很多人开始意识到了运动的重要性,但真正做到每日一练的却是凤毛麟角。

基于此国民运动现状,“全民运动”的理念在“健康中国”的战略规划之下开始了新的实施。2014年12月习近平考察江苏镇江市世业镇卫生院时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可见“全民运动”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今年九月将在天津举办的第十三届全运会中,群众体育项目增至18个,这充分体现了“全民运动”的新理念,真正实现了以人民大众为主的运动理念,将群众从配角升为主角,从参观者变为参与者,切实提高了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此外,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同样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基石。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体育运动毋庸置疑是增强体质、开发智力的有效手段,“全民运动”的新理念也高度重视少年这一群体。在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

“全民运动”这一新理念无论是在全运会中的改革实施中,还是在青少年体育活动的计划中都体现了我国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的:“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2.2 实践新:依托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构造体育文化民生

文化民生,主要指的是文化层面上的国民生计,反映的是国民基本的精神文化生活层面上的需求,体现的是国家“软实力”,当前体育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活方式。[2]步入新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促使国民经济跃居世界第二,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人民生活的主旋律,健康的体质成为人民生活的重要追求。无论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还是群众层面的践履实行,都将体育文化民生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中國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之多,这一国情就决定了“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在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始终是最根本的问题,因此发展中国体育事业也务必将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广大农村。江泽民同志曾题词:发展农民体育事业,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但是纵观全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农村地区是我国全民体育发展的薄弱环节,从目前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包括参与比率低、投入经费不足、场地设施规划少,质量堪忧,社会体育指导资源匮乏等等。[3]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当属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还处于大力发展生产,提高物质生活的阶段,没有心力也没有财力去进行体育运动文化事业的建设。诸如体育场,体育馆,体育健身器械类的设施在农村极为少见。另外,农民普遍缺乏健身意识。在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大多数农民的生活日常,他们认为田地劳动就是体育锻炼,没有必要去专门的体育场所锻炼身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说过: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近年来,政府将全民体育事业的触角也延伸到了广大农村地区,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如风靡全国的广场舞在农村已然屡见不鲜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苗头就如同广场舞的旋律一样欣欣向荣。其中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设置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设置在乡镇街道和村落的基层文化设施,具有覆盖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广西省以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对接窗口,通过拓展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职能,将体育文化、体育知识、健康理念传播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实现全方位、全覆盖、全布局的新型实践道路,一改往日农村群众难以参与运动锻炼的难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使农村群众在参与中感知运动文化、了解运动风采、增强体质、愉悦身心,城乡共同打造健全的体育文化民生。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有利于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4]

除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之外,发展体育旅游也极大的推动了农村体育,农村经济,农村文化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讲究精准。也就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好当地的优势,找到脱贫致富的关键。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高山、峭壁,出行不便,发展缓慢。中国登山协会将体育运动与这天然资源相结合,举办攀岩精英赛,迎来了大量的游客和广泛的关注。这不仅给马山县的人民带来了经济上的发展,让马山县的脱贫攻坚工程指日可待,同时也使得马山县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展现在全世界眼前。[5]

2.3 改革新:群众性体育项目步入全运雅堂

全运会是目前中国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仅次于奥运会的综合性运动会,以往的全运会都是专业化、高水平的职业运动员的展示舞台,运动员通过激烈的竞争获取荣誉,成为衡量一个省份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普通大众则被拒之门外。全运会不仅肩负为国家培养、选拔各运动项目优秀运动员,代表国家到世界大赛上为国争光的责任,而且也担负着促进全民健身、提高人民群众体育

锻炼意识的重任。[6]纵观过去的几届全运会的开展,其主要功能更加倾向于前者,而忽视了后者,全运会的开展对于群众性体育没有起到很好的推广传播作用,“全运惠民”的理念并没有实现真正落地。除了体制制度需要转变外,全运惠民的理念缺乏落脚点和结合点。

目前我国体育事业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全运会上接“健康中国”战略,下启“全运惠民”理念,实现全民共享全运精神和全运成果。乘着改革的东风,国家体育总局统筹规划,此次的天津全国运动会上新增群众性体育项目,打破了专业运动员独揽舞台的格局,叩开了人民群众参与全运的大门,实现了非专业运动员和专业运动员同场竞技的愿景,迈开了全运会体质制度改革、责任职能转变的步伐。在“健康中国”的战略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价值再次充分凸显,以健身气功、舞龙舞狮、划龙舟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群众性参与,不仅体现了全民身体参与,更是一场感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旅行。这些千姿百态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生动地再现了各族人民为改善生存质量和生活环境而创造的悠久体育文化。[7]以民族传统体育为载体,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文化深厚的根基,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功能价值是我国建设美好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

“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全运惠民关乎全民身体体质健康发展,是惠及国计民生的“民心工程”。将群众性体育项目作为全运会的比赛项目,让群众在全运会筹办过程中表达与之相关的合理诉求,既是全运惠民的重要内容,也是“问需于民”的客观要求。[8]以全运会为结合点,以满足人民需求为落脚点,紧密连接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真正实现全运惠民、全民参与的有效衔接,将成为我国体育发展的特色之路。

2.4 体验新:科技助力打造新兴全民参与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把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此次在天津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中,充分体现全民参与,增添全民体育锻炼的收获感和幸福感。体育是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实现其健身、愉心的本原价值和功能的。往届全运会,民众只能通过购买门票现场观看或者是观看电视等形式参与其中,却并不能身体力行,实现同场竞技。

近年来互联网加如飓风般席卷而来,人们的生活逐渐全面步入网络消费时代,各种新兴应用平台层出不穷。我国全民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乘着科技改革的快车不断前进,诸如“线上马拉松”“我要上全运”等线上活动的举办,通过科学技术搭台,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并有各种体育健身APP井喷式发展,实现全民共享、全民参与、全民交流,提升了全民的参与度、了解度和认知度,对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文化氛围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不仅全运会的参与方式有新的体验,社区体育活动也开始逐渐发力。2012年,常州全面启动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5年来,常州建成了灯光篮球场、笼式足球、拼装式游泳池等全民健身示范工程78个。另外还在江苏省率先建成了以运动康复为主的体育医院综合门诊部,向社会开放体育医疗专家资源,为市民提供专业运动康复服务。[9]这些工程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社區人民的体育文化生活,营造了浓厚的体育运动的文化氛围,拓宽了体育运动的参与方式,同时也给体育运动康复提供了保障,增长了社区人民关于运动康复的科学知识,提高了国民的体育素质。

3 结语

中国特色体育的人民性、国家性、民族性与社会性,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赋予的,反映了中国特色体育服务并服从于实现中国梦以及体育强国梦的历史背景。[10]人民性体现以人为本,国家性强调体育强国,民族性凸显民族文化特色,社会性实现体育资源合理分配,通过体制改革创新发展为动力,合理分配体育资源,实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城市体育与农村体育的全民协调发展,以开放的姿态,构建全民共享、绿色健康的中国体育事业。当前中国的体育事业正在全方位、立体化、多元素地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人民群众“呼声”为出发点,以构建体育文化民生为突破口,以全民参与为基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借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助力,为中国的全民体育注入新鲜血液,是中国特色体育走向新纪元的突出特点,也是中国体育实现真正全民共享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刘国永.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J].2016(12):3-10.

[2]张油福,黄晓晓,王国平.文化民生: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研究的新视域[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6):30-32.

[3]刘 涛.试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7(01):49-51.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Z].国办发〔2015〕74号.

[5]劉小龙,王向娜.体育扶贫的“马山模式”[N].中国体育报,2017-05-16(01).

[6]杜 江,董传升.全运会公共价值的历史演进及其彰显[J].中国体育科技,2014(1):3-9.

[7]刘旻航,李树梅,王若光.我国民俗体育的现代功能及社会文化价值研究[M].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1.

[8]王晓琨,李 龙.民生视阈下全运惠民的切入点与实现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2):171-176.

[9]徐 欢,杨 杰,刘 敏.常州百姓共享体育健身圈[N].中国体育报,2017-05-08(02).

[10]何池康.以习近平总书记“体育强国梦”思想引领中国特色体育发展[N].中国体育报,2017-05-04(01).

Interpretation of "Four New s"China National Spor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ealthy China" Strategy

Wu Guanghui1 Xie Hailin2

(1.Graduate School of Wuhan Sports Institute, Wuhan Hubei 430079,China; 2. Marxism School of Hubei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62,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al reasoning,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akes “Healthy China "strategy as the background, combines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thirteenth session of Chinese National Games in Tianjin, does a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he Four-new characteristics: the new concept is to build the national sports program by serving all people as the center, the new practice is to build sports life culture by relying on the comprehensive service center; the new reform is to have mass sports events into the National Games, the new experience is to ha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improve national mass people taking part in sports ways and means. Then the study interpre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ur News of Chinese sports development.

Keywords:Healthy China national sports Four News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卫计委再推“健康中国”战略型 健康产业或迎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