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训练学视角下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式》的用途及训练方法

2017-12-13李通国

武术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实战格斗训练方法

李通国

摘 要:民国以来,以太极拳为代表的许多传统武术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只能起到规范武术招式的作用,并不能直接训练格斗的本领。传统武术没有自己的训练学并不是没有自己的训练体系和方法,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就是传统武术训练方法的集中总结。传统武艺的训练方法分散出现在《纪效新书》各个章节,集中起来可以大体看到传统武术训练的面貌。

关键词:训练学 训练方法 拳经三十二式 纪效新书 格斗 实战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11—0036—04

按照戚继光的说法,拳术对于战争不能起到直接的作用,可是戚继光为什么又从时代的武术中吸取精华创作出《拳经三十二式》?说明拳术虽不能直接作用于战争,但冷兵器为主的时代它一定对士兵的训练产生作用。拳术能作用于军队,就看怎么去用,怎么去训练。训练方法决定了拳术的方向,健身或实战,花法武艺或格斗的武艺。《拳经三十二式》的作用与训练方法没有集中地出现在戚继光认为最为不重要的《拳经捷要》篇中,而是分散出现在各个章节,集中起来可以看到传统武术训练的面貌。

1 《拳经三十二式》创作背景

《纪效新书》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

倭寇之患由来已久,明朝初年从辽东、山东到广东漫长的海岸线上,倭寇到处抢掠,沿海居民深受其害,政府籍民為兵,以防倭寇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倭寇并未得到根除,到嘉靖年间,倭寇再次猖獗,与中国海盗、奸商相勾结,对闽、浙沿海地区不断侵扰。一个英雄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倭寇之患,这个人物就是著名的军事家戚继光。

1544年戚继光继承祖上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1546年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戚继光有心杀贼,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1555年,戚继光调赴浙江就任都指挥使之际,中国东部沿海正不断受到倭寇侵犯。戚继光奉命抗倭后,从金华、义乌等地招募流亡农民和矿工,精选3000人组建新部队。自此开始,戚继光开始了打击倭寇的历程。

作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军事家,抗倭战争展现了戚继光非凡的军事才华和创造才能。他在《纪效新书·自序)》中说:“数年间,予承乏浙东,乃知孙武之法,纲领精微莫加矣。第于下手详细节目,则无一及焉。犹禅家所谓上乘之教也,下学者何由以措。于是乃集所练士卒条目,自选亩民丁以至号令、战法、行营、武艺、守哨、水战,间择其实用有效者,分别教练,先后次第之,各为一卷,以海诸三军俾习焉。顾苦于缮写之难也,爱授粹人。客为题曰:《纪效新书》。夫曰‘纪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书,所以明其出于法而非泥于法,合时措之宜也。”戚继光到浙东驻防时,觉得作为纲领性军事指导思想的孙子兵法,确实没有比它更为精微的,可是对于学习兵法的人却又无从着手实施孙子的战略思想,所以戚继光就挑选训练士兵实用有效的项目一一列出来,让三军学习。《纪效》说明实用有效,‘新书则是说明训练之法“出于法而非泥于法,合时措之宜也”,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话来说,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要适应于实践事宜,学习古法但是不拘泥于古法。

《纪效新书》卷十四《拳经捷要篇》,就是在戚继光创作此书的指导思想中对传统徒手武艺加以总结形成的拳术指导思想和具体技术。这具体的技术就是著名的《拳经三十二式》,后来成为中国拳术的经典之作。

2 《拳经三十二式》拳术技术

2.1 技术的来源。

《拳经三十二式》是由三十二个技术动作组成,这些技术动作并非戚继光独创,而是对那个时代享有盛名的拳术技术的分析和总结。戚继光显然对流行的各种拳术都做了系统的研究,不只是分析技术的表面现象,更是深入到拳术的本质加以对比分析。“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化拳,名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至今之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二十四弃探马,八闪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是对拳技本质的探究;“吕红八下虽刚,未及绵张短打。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是对各家拳术技击本质特点的分析。

那么,为什么戚继光还要从这么多优秀的拳种里挑选出一些动作形成自己的拳术呢?因为各家拳派“虽各有所长,然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就可取胜于人,此不过偏于一隅”,“偏于一隅”就是技击技术不够全面,因此戚继光提出了自己的技击技术设想“若以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正如常山蛇阵法,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身而首尾相应,此谓上下周全,无有不胜”, 《拳经三十二式》就是要使技击技术的训练上下周全,达到无有不胜的技术效果。

2.2 是套路或是不相连的技术动作

反对花法武艺的戚继光总结《拳经三十二式》绝不是只为了编排一个活动士兵身体的体操,培养士兵技击上的各方面能力才是其终极追求。《拳经三十二式》显然也是为着技击着想的,“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窈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 遇敌制胜”,三十二式的动作技术以打赢为目的,“变化无穷”技术是随敌而灵活变化,达到“人不得而窥者”是技击技术的最高境界。单个技术动作和技术的变化是戚继光最终要让士兵掌握的根本所在。

但是,这与《拳经三十二式》作为一个套路让初入门的士兵演练并不矛盾,事实上戚继光也是这么干的,“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 势势相承”说明他是把三十二编排成连贯套路的。

戚继光的训练方式,使我们了解到中国武术早期的训练中拳法套路和拳法技击其实是混合训练的,其最终目的是“实战”,练习的一切目的是能够培养其格斗能力进行的。其武术套路也表现为朴实无华。在滚滚的历史浪潮中,我们的武术套路这种戚继光诟病的花法武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也与技击形成了彻底的分离,技击却被很大程度地弱化,与古人拳术训练的本质是背离的,这种现象与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等都有关系,不独一个元素发挥了决定作用。武术套路与武术技击发展各自发展是武术在大时代中的发展潮流吗?endprint

3 戚继光编排《拳经三十二式》的目的

戚继光编排《拳经三十二式》当然是为了提高士兵的个人作战能力,可是事情又没有这么简单,因为作者说了,“此艺不甚预于兵,能有余力,则亦武门所当习,但众之不能强者,亦听其所便耳”,这种徒手武艺对于军事作战起不到直接作用,如果士兵有余力就当做功夫学习,如果没有能力就不勉强了。既然对于军事作战不能直接起到作用,那么编排《拳经三十二式》要去作甚?

3.1 惯勤四肢,活动身体

“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戚继光开篇就这样写出了自己对于拳法在战争中作用的主张,也提出了编排《拳经三十二式》的一个重要用途:活动手足,惯勤肢体。用我们现代训练来讲,就是把它当做准备活动。我们古代人练习武术没有准备活动这种说法,对“准备活动”方式的引用,是到民国时代西方体育被有识之士大量地引进到我们国家的体育中才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准备活动是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戚继光当然不会知道运动生理学的道理,他一定是在实践中观察到了这种活动方式的有效性。还有另外的一层解读。通过大量的拳术运动惯勤四肢,神经肌肉高度协调,在工作中能够调动更多的肌肉有效参與,为学习其它军事武艺打下身体的技能的基础。

3.2 作为学习兵器的基础

“大抵拳、棍、刀、枪、钗、钯、剑、戟、弓矢、钩镰、挨牌之类,莫不先有拳法活动身手。其拳也,为武艺之源”就是对“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的具体解释。

3.3 重要的是提高士兵的身体素质和格斗能力

练好拳术需要各方面的身体素质做保障,“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而其妙也;颠起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而其快也;活捉朝天,而其柔也。知当斜闪”,身法、步法、手法、腿法、拳法等等哪一个也不能少。拳术本身若是勤于训练,能够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以拳术为中心的各种辅助训练也能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戚继光深知拳术的妙处。

身体素质提高了,有了格斗的本钱,技巧和战术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体能。“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就是对拳术运用的总结。作为士兵的训练,能够在战斗中保存自己,杀伤敌人的能力是训练的最终目标。

4 戚继光如何训练士兵的格斗能力

4.1 主张实战的戚继光

武术的本质就是技击能力,武术技术动作的设计要围绕着这个本质进行,离开了武术的本质设计动作无疑是南辕北辙,武术运动将无法同其它运动区别开来。离开了实战格斗的武术套路运动最容易误入歧途。花法套路在明代时候就已经在民间流行,军营中也受到这种武艺的影响。“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敌本事,直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戚继光在《纪效新书》特别强调按实战要求从难从严从实战处方训练,反对只图好看的花架子。

但是武艺的本身需要身体做支撑,需要针对性训练才能发挥作用。某种拳好,并非每一个练习的人都能把它使用好,这是今天业余训练者中常常对武术技艺本身的误读,科学的训练才是发挥拳术技艺本身潜能的根本,好的教练是必须的。古人早就懂得这些道理!

戚继光对士兵各项能力的训练并没有专门出现在《拳经捷要》篇中,而是分散到《纪效新书》的各个章节,我们把它提取出来,就看到了一个武术训练的完整体系,是一个杰出的军事武术家的匠心所在。

4.2 格斗能力之体质训练

“凡人之血气,用则坚,怠惰则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君相亦然,况於兵乎?但不宜过於太苦,是谓练兵之力。”人的血气、筋骨用进废退,训练负荷越大身体出现“超量恢复”的程度就越大,身体训练就是基于超量恢复的原理进行的,但是身体有一个承受的极限,超过了就是“过量训练”对身体素质发展有害无益,戚继光也认为“不宜过於太苦”。身体训练的原则和原理,戚继光描写得很形象,只是我们要细心阅读才能领悟。

“凡兵平时所用器械,轻重分两当重交锋所用之器,重者既熟,则临阵用轻者自然手捷,不为器所欺矣。是谓练手之力。”平时训练使用重器械,比赛时使用轻器械,现代武术套路训练也一直在沿用,这是对古代训练方法的借鉴。现代训练学中,要求一个项目平时的训练总负荷或者训练强度或者训练量要大于竞赛的负荷量,而具体到负荷中的强度或者量的安排要视具体的训练时间而定。只有超越于实战的训练,才能在实战中举重若轻,古今亦然。

“凡平时各兵须学趋跑,一气跑得一里,不气喘才好。如古人足囊以沙,渐渐加之,临敌去沙,自然轻便。是练足之力”,趋跑,就是快速跑。跑是一种重要的综合能力训练,通过跑能够发展人的力量、速度、耐力以及协调性等等各方面的能力。戚继光不仅用“跑”来训练士兵,还使用“负重跑”,身穿纱衣,腿缚沙袋,增强训练的负荷,并对跑提出了量化训练指标“一气跑得一里”和评价指标“不气喘才好”。虽然“一气”这个词仍然显得笼统模糊,不是具体的确定的时间概念,但它却是一个量化的训练,是训练走向科学化的起步。

“凡平时习战,人必重甲,荷以重物,勉强加之,庶临战身轻,进退自速。是谓练身之力。”平时训练“人必重甲,荷以重物”,与器械训练中重器械训练,与跑中的负重跑训练,都是增加超越实战的训练负荷的方法,只是戚继光使用它训练士兵不同方面的力量,按照他的说法是“手之力”“脚之力”和“身之力”。在这里提出了负重的限度“勉强加之”,负重增加到可以承受的量,或者说不使负重者失去过多的运动能力时能承受的负荷。

纵观之,我们也看不出戚继光的训练哪一点脱离了现代训练所认知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反观我们今天一些传统武术和一些所谓的武术大师片面地强调武术的桩功训练和套路训练,对身体训练一无所知,这样训练出的武者如何能够实战,不是在发扬传统,是对传统根本的无知。endprint

4.3 格斗能力之技巧訓练

戚继光在《比较武艺篇》中说“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敌本事,真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其实是对武艺技术的主张,“实敌本事,真可对搏打”,也同样使用与拳法技术。

《拳经三十二式》是图示和口诀的形式,便于教练士兵学习小册,简洁易懂。举例加以说明:“懒扎衣出门架子,变下势霎步单鞭。对敌若无胆向先,空自眼明手便”,前两句讲述的是动作技术和动作变换,懒扎衣是开始的架势,经过下势快速变换成单鞭;后两句讲述的技术要求,临敌之时胆量为先,没有了胆,眼明手快都是空谈。俞大猷也有“教兵之法,练胆为先;练胆之法,习艺为先。艺精则胆壮,胆壮则兵强”的训练理论,所以这两句讲的是训练。其它句都同,可以一一分析,此不赘述。

4.4 格斗能力之战术训练

戚继光关于武艺战术的训练在《短兵长用说》里,是对俞大猷以及其它武术教师战术方法的总结。

“不外乎“后人发,先人至”一句,不外乎“不打他先一下,只是打他第二一下”,后发制人之意,被太极拳及其它所谓内家拳奉为经典,以示与外家拳的区别,其实不过是武艺比较中的战术而已,所有能够实战的拳家都会使用,都在使用。

“俱是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只要快便,又要似进实退,而后进,则大胜矣”,这也是太极拳中所说的“四两拨千斤”,下一段是对这种战术的具体解释:

“问如何是顺人之势借人之力?曰:明破此,则得其至妙至妙之诀矣。盖须知他出力在何处,我不於此处与他斗力,姑且忍之。待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然后乘之,所以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也。上乘落,下乘起,俱有之,难尽书。钩刀枪棍,千步万步,俱是乘人旧力略过新力未发而急进压杀焉。我想出旧力略过新力未发八个字,妙之至也,妙之至也!前言拍位,都是此理”,这种战术不仅在兵器格斗中使用,也在拳术战法中使用“千言万语,不外乎“致人而不致於人”一句”;“总是以静待动,以逸待劳,道理微乎,道理微乎!李良钦每每如此!”都是兵法用语在武艺战术中的应用。

用于实战的战术只有武术的战术,没有没有内家拳或外家拳战法不同之说,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也无所谓外家内家,实战的技术。

4.5 格斗能力之实战

首先说一句,实战不是对练,对练是套路,太极拳推手不过是实战缠斗方法的模仿练习。武术拳术实战更类似于今天的中国散打,《拳经三十二式》主要是站立格斗术,少量的地面格斗技巧。

“既得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为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武艺的用途就是用来决胜负,所以练习的武艺必须在实战中才能得到验证。实战格斗中要总结胜或败的原因,才能不断提高实战能力。

“设使平日所习所学的号令营艺,都是照临阵的一般,及至临阵,就以平日所习者用之,则于操一日,必有一日之效,一件熟,便得一件之利”,认为平时训练如实战,训练才是有效的,练习的武艺才是有用的。

拳术比试的方法我们可以从枪术的比试中卢略窥一二,“比枪,先单枪试其手法、步法、身法、进退之法;复二枪对试,真正交锋”,拳法的比试中可能有基本方法的比试和直接的对拳较量。

参考文献:

[1](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 55《沿海倭乱》[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戚继光.《纪效新书》十八卷本 [M]. 北京:中华书局,2001.

[3]俞大猷,著, 李良根,李 琳,注释.剑经[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On the Use and Training Methods of "Thirty-Two Ways of Boxing" Written by Qi Jigua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ining

Li Tongguo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ji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ommerce,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China)

Abstract:Since the Republic of China, many traditional Wushu training methods and methods represented by Taijiquan can only play a role in regulating Wushu movements, and can not directly train combat skills. Traditional Wushu contents do not have their own training, and not without their own training system and methods, Qi Jiguangs "Jixiao New Book" is a concentrated summary of traditional Wushu training. The traditional training methods of Wu Yi are scattered in the chapters of Jixiao New Book, so that we can see the appearance of the traditional Wushu training.

Keywords:training training methods boxing Thirty-Two Style of Boxing Jixiao New Book combat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战格斗训练方法
张伟丽 格斗玫瑰
壁球反手击球技术及其训练方法
跳远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方法
第八道格斗料理
格斗料理
中职营销专业的技能实训模式研究
简论1min跳绳训练方法
解放军空军改革注重“实战”
浅析新录用警察体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