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教师持续研究的价值及其他
2017-12-13莫国夫
莫国夫
我的学员林志明老师最近出了一本名为《因学设教——基于学情分析的单篇阅读教学设计重构》的书。教师出书在今天并不是件稀罕的事,但从这本书的诞生过程看,可以让我们观察和体悟到一名教师持续研究的价值。
林志明对“因学设教”的关注源于2009年12月28日。那次我带着绍兴市小学语文研究者联盟二十余位成员举行成立以来的第一次活动。研修的主要内容是每位学员梳理分析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遭遇的典型问题并思考可行的教学研究项目。在那次的自我陈述以及和大家的意见碰撞中,林志明老师确立 “因学设教”的教学研究项目。
我一直以为,教师的教学研究首先要根植于一线教学的田野。
在现实中遭遇什么?什么是想解决又是觉得能够解决的问题?有了这样的问题如何归纳和描述?能不能尝试着去拆分、解释所遭遇的问题?林志明的项目尽管从研究的回溯看,许多设想过于庞杂和缺乏操作性,但当时围绕上述问题而展开的研讨确实为研究指明了一定的方向。
综观当下的实际,还是有太多的教学研究处在“伪研究”的状态。“玩概念” “树山头” “尚清谈” “和稀泥”的“纸上研究”做得多。习惯于对现实的教学问题实施“表面处理”。很多时候,所谓的“以生为本” “因学设教”,只是作为教育理念的标签和口号,而鲜见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更谈不上深入的教研打磨。
只要你有心关注真实问题,你就会发现研究无处不在。当然,好的研究者当有一定的专注和定力,并需要不断打开问题,去寻求改进的勇气。
教师的学术生活当以“求真”为核心价值取向。这也是我所带团队一贯倡导和坚持的学术风气。2012年2月28日,我带着绍兴市小学语文研究者联盟的全体成员赶赴林志明老师当时所在的学校,实地观摩研究他的“因学设教”的阅读课堂,听他三年来的研究汇报。其后大家以团队一贯的“求真”态度,和志明展开激烈的辩论,并提出了不少尖锐的意见。正是在这种基于真实问题的深入研讨甚至“当头棒喝”和层层剥茧中,林志明老师研究的项目进一步厘清了思路和方向。
拿到林志明这本书的时候,我难掩激动。因为我看到的是一本用证据说话、用数据说话的散发着教学田野芬芳的草根学术著作。
“儿童对教师来说,既熟悉,又很陌生,而有时候,‘熟悉正是一种陌生。如果让‘熟悉蒙蔽了教师的眼睛,教师就会在陌生中迷失以致迷乱。这样的 ‘熟悉,说到底是蒙蔽了儿童。”(成尚荣语)在大量的一线教学现场中,我们往往过于迷信自己的经验,在所谓的“熟悉”中失去了更为专业的、精准的判断。如何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如何从学的角度构建教的活动,林志明书中都有适切到位的论述。他在研究过程中積累的课例样本,细致完整地向我们展示一堂阅读课的诞生始末,有力地说明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才是更为精准、高效的教学。特别是其中的学情探测及分析,还闪烁着一些科学理性的思维。在当下以感性、浪漫为主调的语文教学研究中,实属难能可贵。
从学校到教师,我们似乎永远有很多课题,但又普遍缺乏重实证、求改进、问学理、有招术的现场研究。教师也唯有安静地研究、持续地研究,才能让研究落地生根、柳暗花明。
我在给本书的序中写道: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在纷繁喧嚣的物质世界里,在眼花缭乱的语文主张中,志明却志在以清明之心, 静静地做,慢慢地写,以六年之功,专注发力,得以在难度颇大的小学阅读教学的学情研究领域得以一窥堂奥,颇为不易!这样以学情分析寻求小学阅读教学改进的著作,可谓独有其价值所在。在当前“以生为本” “儿童立场” “学为中心”等教育理念风起云涌之际,课堂教学急需能让理念落地生根的途径和招术。林志明的《因学设教——基于学情分析的单篇阅读教学设计重构》一书,可以说给小学课堂阅读教学落实“学为中心”、突破效益瓶颈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样本。
立足于自己的教学现场的持续研究,首先是成就学生,其次是成就自己。师生在其中共历生命的成长。好的职业教师应当有自己的专业自觉和尊严。这样的尊严来自于研究,来自于安静的坚持,来自于在安静的坚持中感受到的研究乐趣。
受林志明等老师研究的启发,2013年,我们提出了“基于预学的教材阅读教学改进”的区域教改设想,一路践行,初见成效。可以说,林志明的研究,是绍兴市这一轮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源头。
(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3120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