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疑”到“疑”以“史”激“情”
2017-12-13郁明
郁明
【教学内容】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过程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初步了解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
2.通过了解史实,初步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对文化遗产毁灭及流失的惋惜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有主动探索历史的意愿,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过程】
一、“兽首”导入初生疑
师:同学们,十二生肖是中国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产物之一,自从它产生以来就备受大家的关注。150年前,在乾隆皇帝的私家园林中就有以十二生肖为原型设计的兽首人身报时喷泉,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视频:十二生肖造型的报时喷泉)
师:看了视频,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十二生肖铜像吗?
生:惟妙惟肖、精彩绝伦……
师:如此精美、神奇的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你觉得保存在哪儿最为妥当?
生:保存在中国最大的博物馆里,或者把它放在有大铁门的仓库里保管起来。
师:那么,它的现状到底如何呢?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资料。
鼠 (目前尚在法国巴黎的藏家手中)
兔 (目前尚在法国巴黎的藏家手中)
猪 (抢救回国) 700万港元
牛 (抢救回国) 774.5万港元
猴 (抢救回国) 818.5万港元
虎 (抢救回国) 1544.475万港元
马 (抢救回国) 6910万港元
龙 (尚未现世)
蛇 (尚未现世)
羊 (尚未现世)
鸡 (尚未现世)
狗 (尚未现世)
师:看了这一组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为什么本属于我们的东西,却要花那么多钱去抢救回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文物流失海外?
(教学意图:“冲击”是这一环节设计的关键词。稀世珍宝的华丽与文物现状的不堪形成强烈的冲击,学生在这种认知和情感的冲击中生成疑问。生疑的过程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基础。生疑的过程也是学生情感酝酿、激发的过程,疑惑、震惊、期待的情感由此而生。)
二、对比园林初晓史
师:请你说说对于圆明园的了解。(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左下角的资料后进行交流)
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150年前的圆明园。(观看“圆明园复原视频”)谈谈你对圆明园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1:这里收藏着先秦时期的青铜器,历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的作品。
生2:这里拥有无数的奇珍异宝,不知凝聚了古今中外多少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心血。
生3:它是一座艺术品的宝库和博物馆,是中国文明、文化的结晶。
师: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进这个曾被称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展现在眼前的却是这样的画面……(课件出示“圆明园废墟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圆明园是怎么从辉煌变得如此残破的?
师:好一声质问!问到了历史的本质!
生:英法联军太可恶了,竟然将我们这么漂亮的园林毁灭成这样!这太令人气愤了!
师:对!我和你有同样的愤慨!我相信这是发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愤怒!
师:(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这一把火,让我们失去了哪些东西?
生:奇珍异宝、精美建筑……
师:圆明园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破坏、焚烧下,发出了悲恸的哭声。来,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轻轻地念念课题。
(教学意图:“对比”是这一环节设计的关键词。150年前的万园之园与150年后的残垣断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比,既有理性的思考:为何会如此破败?为何会有如此遭遇?这一比,又有情感的激发。激发的是一种憾、一种悔、一种愤,这种感情随着教学的展开、多媒体的借势而不断生成。)
三、深析“条约”勿忘耻
师:1860年的火烧圆明园让我们失去了太多东西,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耻辱。然而,这只是我国近代屈辱史中的冰山一角。你知道我们曾经签订过哪些不平等的条约吗?
生:《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北京條约》……
师:当你看到这些历史照片和这么多的不平等条约时,有什么感受?
生:“不平等条约”太多了,太多了,我都数不清楚了。
师:同学们,清政府当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远不止这些,请看课本第13页,读读右上角的这段文字,把那个刺痛中国人内心的数字圈起来。(学生圈出“1100多个”)
师:请你猜一猜,在《瑗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这三个条约里,我们大概失去多少土地?
生:50平方公里。
师:孩子,估计你弄错了单位,少了个“万”。
生:我想是100万平方公里。
师:少了,还是少了!足足有14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个法国和1个德国的领土面积之和。(课件出示:中国版图对比)大片大片的国土被掠夺,被瓜分,所以“圆明园在哭泣”。
(学生再次悲愤地读课题:圆明园在哭泣)
师:(课件出示“不平等条约图表”)这是当时签订的众多不平等条约中的几个,你能算下,我们当时失去多少金钱吗?
生:赔款2100万元、白银12亿多两。
师:《辛丑条约》连本带息一共要赔9.82亿两白银。当时,一个普通人家生活一年只需要20两白银,请你算算这些钱可以供多少人家生活一年?
生:(动笔计算)4900万户。endprint
师:清政府全年的财政收入只有8800万两,即使都拿来赔款,也需要11年才能还清。仅一个《辛丑条约》就让清政府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那么这大大小小1100多个条约,你能想象是一个怎么样的后果吗?
(学生再次悲愤地读课题:圆明园在哭泣)
师:这张表中的哪些地方显示我们已经失去了主权?
生:失去了关税自主权、司法自主权。也就是说,外国人卖给我们东西,要交多少税,不是由我们说了算,而是要外国人来决定,你说,这关税还能收起来吗?同样的,外国人在中国犯了法,我们也拿他没有办法。
师:你理解得真准确。(随机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史实)能谈谈听到这一事件的感想吗?
生:我们华人沦落到跟狗一样的地位,真是可悲、可恨!
师: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却不能进去。作为一个中国人,当我们看到这样触目惊心的一句话,当我们了解到了这些历史真相之后,我们不得不发出这深深的悲哀——圆明园在哭泣。
(学生再次悲痛地读课题)
(教学意图:“三次读课题”是这一环节设计的用心之处。通过圈数字、猜“割地”面积、算“赔款”金额等一系列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丧权辱国之痛。这个过程,既是对历史知识的一种学习和深入,又是对学生情感的一次感染和促发。每读一次课题,都是一次情感的升华。)
四、再次生疑激情感
师:圆明园在哭泣,它哭泣的不仅是文物的流失与破坏,更是一个泱泱大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就从辉煌鼎盛衰败到国土沦丧、白银流失、主权丧失的耻辱。作为一个中国人,当你了解了这段历史,你的心情如何?你有没有特别想弄明白的问题呢?
生1: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悲愤和痛心。
生2:我们为什么不抵抗呢?
生3:我们为什么会承受这样的屈辱和不公?中华民族的勇气和骨气到哪里去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用40分钟时间走进了一段所有中国人都不愿回首的历史,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只是沧海一粟,但是这一段历史着实让我们心痛,让我们震惊!今天,我不能带着大家细细地去看、去读,我只能说历史是需要反思、需要叩问的,更是不能遗忘的!因为遗忘意味着背叛,遗忘意味着历史悲剧还会重演,所以我更希望今天的我们能拿起放大镜,细细来看历史。希望你可以走进这段历史,去了解更多的历史真相。
(教学意图:课堂从生疑开始,由质疑结束,前后呼应,充分体现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是以消除问题为最终目的,而是以产生更多更新的问题作为主要目的”。这种质疑,基于思考,体现能力,既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又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落实。)
【教學反思】
一直以来,我都在尝试追求小学品德的“真情生活” 教学,即主张让儿童在品德课堂中过真生活,激发真情感,最终获得真发展。激发情感是品德学科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任务。
一、在体验中激发情感
情感来源于教学过程中真实的体验。一般来说,体验越深入,情感的激发则越到位。没有体验就没有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感动,当然也不可能产生情感。在课堂上,通过看视频、观图表、读地图、圈数字、猜面积、作比较、动笔算等一系列体验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丧权辱国之痛。
二、在质疑中激发情感
质疑,既是一种学习能力,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知疑……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成长。”让学生带着疑惑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生疑―解疑―再疑”的课堂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我们相信:给孩子足够的体验和思考,他们就会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推动自身的发展。
三、在朗读中激发情感
朗读,本不是品德学科应重点讨论的话题,但“以读激情”却是所有学科通用的法则。课堂上,我重点安排了三次齐读课题:一读课题,读出国土沦丧之愤;二读课题,读出金钱流失之悲;三读课题,读出主权丧失之痛。三次读课题,三次激情。每一次读课题都是一次情感的渲染和助推,都是对教学目标的再落实、再夯实,都是对学生灵魂深处的一次叩击。
我们都知道:道德的形成是从道德认识发展到道德情感,再从道德情感发展到道德实践的。由此可见,情感对于道德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激发情感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也是学生品德内化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让我们一起去追寻这种激情喷薄的品德课堂教学。
(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310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