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文本翻译及文化传播价值实现路径

2017-12-13军,鲁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传播价值翻译者传播学

刘 军,鲁 萍

池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池州,247000

旅游文本翻译及文化传播价值实现路径

刘 军,鲁 萍

池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池州,247000

为了探讨旅游文本这一外宣文体的翻译传播效果,基于国际传播学视角及旅游文本性质、翻译特点及成因,从语用、文化等层面对旅游文本翻译及文化传播现状进行分析,并从旅游文本翻译者素质、所处环境与翻译策略两方面提出旅游文本翻译及文化传播价值实现路径。通过借鉴跨学科的视角发现旅游文本的翻译除了剖析其语言层面的翻译策略外,还应当考虑到传播者即译者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从传播的源头和接受者两方面入手进行探究,会对旅游文本的翻译效果提供更为客观的批评依据。

旅游文本;翻译特点;文化传播;现状;实现路径

过去国内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而旅游翻译因在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和任务方面较为特殊,较少被关注,旅游文本翻译问题较多[1]。近年来,全球化推动了我国国际旅游的快速发展,旅游文本翻译也逐渐受到重视。旅游文本是一种对外宣传资料,是旅游者了解旅游景点的重要载体。在旅游文本翻译中,除了向旅游者介绍旅游景点与地方风土人情等信息外,同时隐含着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传播,其中文化的存在是旅游的核心,同时也是旅游活动重要魅力所在。因此,在旅游文化翻译中,目的不止于让外国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同时在于让外国游客对我国特色文化有更多理解,实现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旅游文本的翻译质量,不仅会使外国游客对旅游文本信息的理解程度产生较大影响,给外国游客旅游体验带来直接影响,同时对当地文化传播与发展也表现出较大影响[2]。正是如此,相对其他文本翻译,旅游文本翻译在文本性质、翻译要求等方面均有自身特点,对文化翻译及文化传播要求较高。但从当前我国旅游文本文化翻译现状来看,在语用、文化等层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文化功能缺省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旅游文本在文化传播价值方面的实现。所以提高旅游文本文化翻译质量,促进旅游文本文化传播价值的实现是当前旅游文本文化翻译及对外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国际传播学及其与翻译的传播效果关系

国际传播学隶属传播学范畴,是研究国际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作为传播学分支学科,国际传播学是一种国际信息传播活动,研究对象、领域、传播内容均带有国际性质。在国际传播领域中,当前主流传播模型共有三种:其一为拉斯韦尔“5W”传播模型;其二为香农—韦弗模型;其三为贝罗模型(SMCR模式)。在这三种传播模型中,最能反映国际传播过程的模型为贝罗模型(SMCR模式),模型见图1。

图1 贝罗模型(SMCR模式)

该模型对影响信息源与接受者以及信息实现其传播功能的条件进行了形象的说明,表明信息传播可借助不同方式与渠道,而传播最终效果并非由传播过程中某一部分来决定,而是由各个组成部分共同决定的。模型中加入的社会系统与文化,均与国际传播学要素相契合,为国际传播学提供了一些结构性因素的考虑,也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国际传播过程及国际传播学与翻译的传播效果的关系。

从国际传播的定义来看,整个过程不仅涉及发送者、中介,还涉及接受者,使传播者和接受者构成了传递与交换的关系。所有国际信息的传递与交换都可视为一种国际传播。而翻译作为一种语言转换来传递信息,决定了其同样属于传播学分支,且其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语言转换与跨文化传播过程,又决定了其与国际传播学密切相关。可以说,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传播的过程。如果将翻译置于国际传播学理论框架中加以研究,即可明晰国际传播学与翻译的传播效果关系。国际传播学的丰富理论,为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而国际传播学的许多研究成果对翻译的传播效果均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国际传播学对信息、符号等传播因素的研究深刻而广泛,翻译过程中以国际传播学理论为指导,会有利于翻译更趋向于国际信息传播内在机制,从而促进翻译效果的提升[3]。

2 旅游文本性质、翻译特点及成因

旅游产业的性质,决定了其涉及多门学科,除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外,还涉及天文地理与风土人情,同时涉及文化娱乐和吃穿用住等,这也决定了旅游文本隶属应用型文本。旅游文本在内容上,涵盖着与旅游有关联的所有语言文字资料;在文本体裁上,可以是描写,可以是记叙,也可以是说明文,或者几者兼而有之;在内涵上,需对大量文化信息加以承载,表现出明显文化特征,具有较强文学性。旅游文本在语言方面必须合乎规范,确保普通游客可以读懂、看懂,可从中获得与旅游景点有关的自然、文化、风俗等各类知识[4]。因此,在语言表达上,旅游文本用词不仅需要准确、恰当,还需要具备吸引力,要做到雅俗共赏,被各种层次游客所理解与接受。从功能上来看,旅游文本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传递信息与诱导行动两方面,旅游宣传材料需要基于对旅游者消费行为和心理有所掌握的基础上,对旅游产品进行宣传与推广,将旅游产品所涵盖的各种文化渊源与形象内涵展现出来,促使旅游者旅游需求[5]。

旅游文本翻译,是针对旅游活动与旅游专业及行业而产生专门化翻译。与其他类型翻译相比,旅游文本的翻译除了语言符号外,对语言符号下承载的文化内涵更加看重。旅游文本翻译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任务就在于文化因素处理。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在旅游文本翻译过程中,转变的不仅有文化载体,还有文化环境。如旅游文本翻译缺少了文化载体,则会导致两种情况的发生:其一,旅游文本译入语中缺乏相应的词语对原文本中文化因素进行承载,导致词语空缺的形成;其二,旅游文本译文受众由于缺乏理解原文本所需要具备的相关背景知识,或基于自身文化背景对旅游文本译文进行理解,而导致误解的发生。受不同自然与社会环境影响,不同民族逐渐形成不同风俗习惯和审美、思维意识等,在这种固有模式影响下,各民族也逐渐形成不同语言表现手法与不同遣词造句方式等。虽然语言习惯对于人们来说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但在这种习惯背后却隐藏着文化内涵的影响力。而这些不同也会体现在旅游文本中,导致中西方国家旅游文本在构成上具有明显的区别和各自的特色[6]。有些旅游文本在一种语言文化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及外延,可让人形成许多美好联想;但进入另一种文化中,则可能体现出不同象征意义,或给人以平淡无奇之感,进而导致不同语境下双方在旅游文本信息传递方面出现不畅。

3 旅游文本文化翻译及文化传播现状

从当前我国旅游文本文化翻译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语用、文化等层面的问题,制约着旅游文本信息的准确传达与文化传播。

3.1 旅游文本翻译语用层面问题

在文本翻译中,语用层面的问题,多与在语用翻译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方法欠缺有关,如对译语接受者本身的文化背景有所忽略等。在旅游文本翻译中,语用层面的问题以语用失误较为常见和典型。而旅游文本翻译中的语用失误,主要分为两大类问题:一类为语用语言失误问题,另一类为社交语用失误问题。

关于语用语言失误,其与旅游文本语言本身关联密切,多由于旅游文本翻译者无意识地把母语表达方式直接转换到译入语中,忽略了旅游文本翻译语用意义,或者对译语中不恰当表达方式加以使用所致。以武汉中华路轮渡码头标示语为例,其标示语中文文本为“去码头”,最初被翻译为“Go To Docks”,该种翻译是直接套用了汉语语用结构,指示方向意味并不强,在英语语言文化中,旅游文本指示语采用“To Docks”才具有较强的指示方向意味。

关于旅游文本翻译中的社交语用失误,相对语用语言失误来说,与文化之间具有更为紧密的联系。该种失误通常源于对译语社会文化习惯了解不够深入,如对译语文化禁忌不够了解等,在跨文化交际中,该种失误比较常见。如在对英语导游词进行撰写的过程中,“您路上辛苦了”是比较常见的一句话,为中国较为普遍的客套话,其表达的是对对方的关心,但对于英美等西方国家来说,则会认为这句话是在提醒他身体不够好,无法经得起旅途劳累,造成对旅游文本的误解,在翻译过程中,如翻译为“祝您旅游愉快”会更符合西方文化语境。

3.2 旅游文本翻译文化层面问题

在旅游文本翻译中,该层面的问题主要与忽视特定文化约定有关。一些旅游文本翻译者,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不够重视,对于译文与译语接受者所处的语言与文化情境是否一致欠缺考虑,进而致使翻译过程中出现文化层面问题。旅游文本翻译文化层面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嘉庆年间,“察哈尔披甲一百六十七名”,[注]松筠等纂:《钦定新疆识略》(四库全书本)卷二,第63页。驻防塔尔巴哈台卡伦与台站。道光十二年(1832)三月,将伊犁所属察哈尔、厄鲁特两营,例派塔尔巴哈台换防官4名,兵319名,全行停止,酌派该处巴尔鲁克7名,察哈尔、厄鲁特、哈萨克内酌添600余名官兵,抵充伊犁派往之蒙古官兵差使。[注]《清宣宗实录》卷207,道光十二年三月庚申条。将伊犁换防兵改派塔尔巴哈台驻防兵,之后,驻守塔尔巴哈台台站、卡伦的察哈尔蒙古兵又增至不少,但具体数字史料中未明确记载。

第一,文化差异导致旅游文本文化翻译及传播问题。如警示语“小心前方有恶狗”,许多旅游文本直译为“Warning”“Bad dogs”,却容易引起西方旅游者不满。在西方文化中,狗代表着人类忠诚的伙伴与朋友,但在中国文化中,狗为贬义词,如完全从中国语境来翻译,则与西方文化传统不符。

第二,文化误解导致旅游文本文化翻译及传播问题。如苏州园林中“玲珑馆”的介绍,其中关于“玉壶冰”的翻译,一些翻译将其直译为“serenity”,即“静洁”的意思。但实际上,“玉壶冰”在我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内涵,是一种高洁道德品质的象征,翻译过程中却并没有将其真正内涵翻译出来,导致西方游客对其产生文化误解,难以真正明白其深层文化意义,无法达到文化传播价值。

第三,文化空缺导致旅游文本文化翻译及传播问题。如苏州园林“真趣亭”,其中纱帽厅十分著名。在翻译“纱帽厅”的过程中,一些旅游文本简单地对两个词语进行翻译,而未解释其由来于建筑形态有如古代官员“乌纱帽”,使得我国园林建造中的文化元素和独特风格被无形地抹杀,不仅导致外国游客较难对园林建造独特之处有深刻了解,也会对我国建筑文化的对外传播产生影响。

4 旅游文本文化翻译及文化传播价值实现路径

旅游文本所提供的信息,除了与景点相关外,还需要对景点背后的文化因素进行传递。因受中西文化差异影响,中西旅游文本在风格上有较大差异,这就增加了旅游文本翻译的难度。这就要求翻译者对旅游文本进行翻译过程中,需要具备专业的翻译素养,对多种文化翻译技巧熟练掌握,帮助旅游者无文化障碍地理解旅游文本,最大化地实现旅游文本的文化传播价值。

4.1 旅游文本翻译者需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旅游文本文化翻译质量的好坏及其传播价值的实现,与旅游文本翻译者翻译功底直接相关。旅游文本翻译者除了需要具备扎实语言功底外,同时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厚双语文化素养,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8]。第一,旅游文本翻译者需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对翻译任务形成强烈责任感,翻译前对资料积极加以查找,对相关知识背景有所了解,并认真校对和查证。第二,译者还需要不断提升旅游翻译方面专业知识。旅游文本翻译有其自身特点,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明确其专业知识,掌握相关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而提升旅游文本翻译的专业性。第三,翻译者必须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了解,了然于心,旅游文本文化翻译及文化传播价值的实现与旅游文本中文化内涵的表述密切相关,为了提高旅游文本文化翻译水平,促进其文化传播价值的实现,旅游文本翻译者必须对旅游文本原文中文化内涵有所了解,通过敏锐察觉与把握,在旅游文本译文中针对性地补充支撑原旅游本文的文化背景,对于旅游文本中由于不同文化影响容易给人带来误解的概念需要给予必要的澄清,切忌望文生义式翻译。

4.2 旅游文本翻译者需熟练掌握文化翻译策略

在旅游文本翻译上,自身特点十分突出,翻译者充分介绍了景点信息后,在旅游文本的文化翻译及文化传播上具有较大自由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并不需要完全局限在原文表达中,应根据文化翻译及文化传播需求,对读者接受能力加以考虑。在旅游文本翻译过程中,可坚持将中国文化作为取向,将旅游文本译文作为重点这一原则,旅游文本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可对增补、省略、借译等翻译策略加以采用。

4.2.1 增补法

该种翻译策略主要指适当地添加一些背景知识,使译文接受者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如对于名胜古迹涉及的历史事件、典故等,在翻译过程中应考虑国际游客文化差异问题,对相应的文化背景解释进行增加,使旅游景点特色文化能够传达到旅游文本译文中,传达给国外游客,实现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如对含有文化特色的词汇进行翻译时,就很有必要对增补解释法加以采取,使国外游客对中国历史文化有更好地了解。以“粽子”为例,如仅翻译为“a pyramid- 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 or reed leaves”,外国游客虽然了解了什么是粽子,但却并不了解其缘由,也无法深入了解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我国一些地区赛龙舟吃粽子的风俗习惯,而这些恰好应该是译文要向外国游客介绍的中国特色文化。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对“粽子”一词本身进行翻译外,还应对“粽子”的来历进行增补翻译,即可加入“China's well-known story of Qu Yua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custom of eating dumplings spread so far.”外国游客只有了解了屈原,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习惯,对中国特色文化有更多了解。

4.2.2 省略法

该种翻译策略主要指对于旅游文本中比较累赘或者并不重要的信息,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有所省略。省略法通常用于两种情况:一种是名人名言或诗词歌赋等,这些在汉语旅游文本中十分常见,但对于国际游客来说并不能有助于其对旅游信息的进一步了解,翻译出来反而会让国际游客不明所以。因此对于这类不会对旅游文本主要信息与功能产生影响的文本内容,即可省略不译;另一种是辞藻堆砌类表达与虚化朦胧类表达,在汉语旅游文本中,该类表达也是较为常用和常见的,但并没有太大实际意义。在英语翻译中,全文翻译容易给国际游客以拖沓冗长之感,导致其抓不到重点,为了使译文简洁明了,也可将其省略不译。如形容崂山的景色,中文宣传为“崂山,林木苍翠,繁花似锦,到处生机盎然,春天绿芽红花,夏日浓荫蔽日,秋天遍谷金黄,严冬则玉树琼花”。但“林木苍翠”及“玉树琼花”类词语,从西方游客的视角看,在描写上缺乏真实客观性,与其审美习惯有较大差异,因此可采用省略法进行翻译,“Laoshan Scenic Area is thickly covered with trees of many species, which add credit for its scenery”,即将虚化的四字结构省略,仅将原文主要内容翻译出来即可。

4.2.3 借译法

该种翻译策略主要指对英语语境中游客们较为熟悉的事物加以采用,对我国文化中特有内容加以翻译,在中西文化对比中,加深国际游客对中国文化的印象与理解。如周总理接待外宾时,对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即让翻译将其解释为罗米欧和朱丽叶,这种借译能够让外宾对中国传统爱情故事有更深理解[9]。对于我国旅游文本中的年代、地名或事件,都可以与西方文化中年代、地名等联系起来,如:借Chinese Cleopatra对“西施”加以翻译,借Chinese Cupid 对“月老、红娘”加以翻译,借Chinese Robin Hood 对“济公”加以翻译。不过该种翻译策略虽然大大提升了旅游文本翻译可接受度,但存在淡化中国文化特色问题,当增补法无法应用时,才应对这一翻译策略加以采用。

5 结 语

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大背景下,旅游文本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其翻译理应受到关注。文章首先介绍了旅游文本的性质以及旅游文本的文化传播现状,接着在国际传播学具体传播模式的指导下,考察了旅游文本翻译中文化传播的实施途径,提出除了具体语言层面的要求外,还应对传播者即翻译者本身及所处环境提出要求。这样从源头和接受者两方面出发,翻译作为一种传播活动才会取得好的传播效果。

对于国际世界来说,旅游文本文化翻译是其了解我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与渠道之一。对旅游文本进行翻译,译者应重视中国文化,在充分考虑国际游客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化进行宣传,促进我国文化传播,从而吸引更多游客。

[1]王春娜.从旅游文本探究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J].剑南文学,2013(3):262

[2]李杨洋.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旅游文本翻译的影响[J].神州,2016(6):86

[3]王冉,汪永奇.旅游生态影像传播:以贝罗传播模式为视角[J].新闻研究导刊,2015,6(3):5-7

[4]张晶.旅游英语的特点及翻译的方法选择[J].文学教育,2016(4):116-117

[5]朱玉敏.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06-107

[6]刘成萍,向程.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汉英旅游翻译原则及策略探究:以康巴文化在甘孜州旅游文本中的渗透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15,13(2):89-94

[7]张亚丽.从中西文化差异看山西旅游文本的翻译:以中国山西首届一带一路古城古镇国际旅游文化节宣传册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32(3):70-72

[8]朱益平.论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5(3):159-164

[9]朱冬碧.跨文化语用学视域下旅游文本翻译的策略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5,22(3):79-80

(责任编辑:武艳芹)

10.3969/j.issn.1673-2006.2017.11.016

H059

A

1673-2006(2017)11-0070-05

2017-08-12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传播效果导向的汉韩翻译探索——以池州市旅游外宣翻译为例”(SK2017A0648)。

刘军(1980-),安徽和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

猜你喜欢

传播价值翻译者传播学
诠释学翻译理论研究
冬奥会背景下“中国冰雪”APP内容设计与传播价值
论翻译者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翻译家
中盐集团获评“最具传播价值中国民族品牌”
翻译者学术经历与翻译质量关系的研究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及其传播价值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