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校战略绩效管理体系研究

2017-12-13李仕超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战略性管理体系协同

李仕超

(山东女子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济南 250300)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校战略绩效管理体系研究

李仕超

(山东女子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济南 250300)

绩效管理是高校实现“创新战略”的重要保障,“协同创新”是高校“创新战略”和“战略性绩效管理”的重要纽带。当前我国高校从“规模发展战略”向“创新战略”转变,在此战略转型背景下高校实施战略性绩效管理非常有必要。高校构建的基于“协同创新”的绩效管理体系,以创新为目标,高校、院系和教师协同供给优势资源,绩效管理体系为该体系提供支持和保障。高校实施基于“协同创新过程”的绩效管理体系,应从制定“创新战略”、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 “沟通与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和分阶段推进四个方面实施。

协同创新;高校管理; 战略性绩效管理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创新能力。

一、高等教育正在发生深刻转变

(一)高校正从“规模发展战略”向“创新战略”转变

当前,高等教育的形势和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正从“规模发展战略”向“创新战略”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来,高校扩招、合并,地方政府进行大学城建设,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无一不是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战略”的体现。而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与上世纪80、90年代的改革大不相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与水平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内涵式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众多高校明确的发展道路。在创新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可以定义为“创新战略”指导下的发展,由知识传授、传承向知识创新转变。 “双一流建设”、地方高校转型及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等等,就是高等教育“创新战略”的具体规划。

(二)“创新战略”促使高校迈入战略性绩效管理时代

站在战略管理的角度,需要高校将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推动高等教育发展。高校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就是实行战略性绩效管理。1990年代,绩效管理步入战略性绩效管理时代。高校作为公共部门,从“新公共管理运动”席卷全球开始引入绩效管理,也将伴随着战略性绩效管理时代的到来,引入战略性绩效管理。战略性绩效管理的引入,以及“创新战略”的实施,促使高校绩效管理的导向发生变化,从“结果导向”转为“过程导向”,即高校的绩效管理过程将是“协同创新的过程”。

本文以绩效管理为切入点,分析高校绩效管理体系建设与高校“创新战略”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过去的十年,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在改革进程中强化战略性绩效管理对于提高高等院校整体的管理水平和研究水平、教育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为了向社会和公众展示政府高等教育投资业绩、展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公众交流并提高高校管理绩效,将以考核为侧重点的绩效管理与评估作为监管高校的重要工具。但是,教育专家依然认为高校资源共享和配置效率不高导致高校重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现有评价和管理体系不利于高校的创新发展,政府对高校财政投入绩效缺乏有效监管和分析等问题是当前高校绩效管理的不足。

二、高校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建设要以“协同创新的过程”为导向

高等院校因为政府教育、科技资源投入的倾向性,拥有丰富的技术创新资源,具有技术、知识、人才的巨大优势,承担着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级科技创新类奖项中,高等院校长期保持高比例说明高校对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贡献十分巨大。但是,相对于资源的巨大投入,政府、社会和高校也清醒地意识到许多高校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忽视了各个创新要素或相关组织、部门之间的协同与合作,从而导致预期的创新绩效遥遥无期,甚至影响高校的长期持续发展。

“协同”是Ansoff[1]在研究企业多元化问题时提出的。协同创新,在创新过程中强调各类创新主体的联结互动和集体创造力。[2]本文采用协同创新的视角,是基于该概念能够将“创新战略”和“战略性绩效管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高等院校的协同创新多为协同创新各方(高校内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形成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为知识创新形成资源共享机制和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分享成果共享机制。在共享和分享机制形成过程中、形成后,各创新主体之间必须柔性互补,形成虚拟联盟的动态组织形式。“创新战略”将是高校绩效管理的战略性指导。同时,本文只基于高校内部协同创新的视角进行分析。高校内部协同创新是指高校校级行政管理部门与院系(研究所)之间、各院系(研究所)之间、各学科教师之间,围绕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创造和知识分享,以及社会经济现实中的重大问题,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各相关创新主体、利益主体的协同支持下,相互协同,从而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性的创新活动。

目前,我国部分研究型高校,在加大创新力度的同时,对协同创新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但还未形成系统的协同创新体系,对协同创新的研究和实践仍处于初步阶段。具体来说,科研创新与学校发展战略、校园文化、组织结构与流程、人才培养、技术转化等因素之间没有协同发展,形成体系,而是各自为政,或者两两协调。在创新经济、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不重视系统创新理念的指导,采取粗放式的创新行为,将导致高校的科技创新缺乏支撑、从而停滞不前。

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校绩效管理体系研究,将绩效管理作为高校协同创新的制度保障,用以支持高校的协同创新体系;将创新战略作为绩效管理的考核目标,以利于提高高校创新绩效,从而为高校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三、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绩效管理体系模型分析

(一)高校“创新战略体系”与“绩效管理体系”的协同模型

如图1所示,高校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目标引领创新战略,并且通过创新目标关联绩效管理体系。高校绩效管理体系中,绩效目标的制定,细化后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绩效的过程监控等都将集中体现协同创新目标。协同创新目标也可以称之为目标协同创新,是整个协同创新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在此背景下,创新不再是高校绩效考核的目标维度,而是包含在绩效行为和绩效结果中的绩效管理的内在特质,更是高校“创新战略”发展的内在特质。

图1 高校协同创新体系及其绩效管理体系(其绩效管理环见图 2)

高校、院系(研究所)和高校教师各自的协同创新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协同创新主体的创新目标

上述协同创新目标既是高校创新体系的战略指引,也是绩效管理体系的核心,通过协同创新目标,将创新体系与绩效管理体系连接起来。学校、院系(研究所)和教师面对社会经济现实中的重大问题,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见表2),进行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创造和知识分享,并通过知识的创造和分享,使各方利益最优,实现协同创新的目标,并实现帕累托最优;而绩效管理体系在整个知识创造和知识分享的过程中,作为创新体系的重要保障体系。

绩效管理代表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观念。HermanAguinis认为绩效管理是对个人绩效和团队绩效识别、测量和发展并根据组织战略进行绩效改进的持续的过程。这一概念将绩效划分为三个层次,并且从战略高度关注绩效,符合当前我国高校从“创新战略”的角度建设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而绩效管理体系则是一个包含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评和绩效反馈四个环节的绩效系统。首先,绩效管理体系能够把个体绩效与组织绩效结合起来,即把教师的努力与高校的创新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同时把各创新主体可投入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协同调动起来;其次通过上述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施,结合高等教育“放管服”改革,重新设计以“创新战略”为指导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将创新融入到高校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中。

表2 高校协同创新主体可投入的优势资源和能力

(二)高校绩效管理体系与“创新战略”的协同

绩效管理作为高校实现协同创新的一种重要工具,可以从制度上保障和支持高校顺利实施协同创新。因此,设计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绩效管理体系,对于推动高校的协同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协同创新的本质要求高校将“协同创新”作为高校发展战略之一。高校的绩效管理体系建设要以协同创新为战略指导,实施战略绩效管理。在绩效计划环节,制定高校整体的、各院系和职能部门的以及教师个人的目标,即统筹组织绩效、团队绩效和个体绩效,不仅仅是将“创新”作为目标之一,而是将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作为高校组织绩效目标,将技术创新、协作创新等作为各院系团队绩效目标,将管理创新、协作创新作为各职能部门团队绩效目标,将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创新等作为教师个体绩效目标。要引导和保证高校的各院系和职能部门基于创新要素有效地进行协同,为高校个人的协同创新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使高校从协同创新的过程中获得效益。同时,在绩效实施环节,绩效监督要以协同创新战略为指导。

其次,协同创新强调创新过程中的协同,人员协同、后勤服务协同、信息协同等。高校在管理,尤其是绩效管理过程中展现“协同”的理念。高校校级管理部门与职能部门和院系之间、职能部门与职能部门之间、职能部门与院系之间需要充分的沟通与信息共享,并充分地综合利用群体的经验和智慧、掌握所有必要的信息以应对所有无法预测的问题,即强化信息协同。高校要多途径利用人才,实现“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目标,即强化人员协同。各院系和研究所在进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时,学生管理、校园管理、后勤管理等要提供全方位保障服务,即强化后勤服务协同。即要求绩效管理系统的成员之间都能进行良好的合作,基于高校整体利益形成一种协同的工作模式。

在绩效管理体系中,所有节点与环节应整合绩效管理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在学校、院系(研究所)和教师三者之间达成共识。面向协同创新的绩效计划制定,应利用目标管理,将高校协同创新战略的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并制定相应的绩效计划。在绩效实施过程中,高校各级行政部门应创造、并保持良好的协同创新环境,促使各协同创新主体创新活动的实施。而以“协同创新战略”为发展导向的高校院系(研究所)在进行绩效考核目标设置时,也应以协同创新为指导依据,制定创新和协同考核指标,以考核教师的创新和协同行为替代单纯考核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量。通过上述绩效考核指标的引导效应来引导高校教师形成“协同创新”的意识,将协同创新内化到所有的教学科研活动中,主动关联他人,形成合力。而绩效反馈过程用以对高校的绩效现状进行反思,并提出更有效的基于协同创新的绩效改进方案,推动高校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以“协同创新战略”为目标的高校绩效结果的应用应体现对协同创新的支持和鼓励。高校基于“协同创新”的绩效管理,将最终改变现有评价和管理体系,增加政府对高校财政投入绩效的有效监管,从而提高高校资源共享和配置效率,提升高校重大科技创新能力。

图2 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绩效管理体系

四、基于“协同创新过程”的高校绩效管理体系实施对策

(一)高校应制定立足区域、行业特点的“创新战略”,为“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绩效管理体系”指明方向

在创新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可以定义为“创新战略”指导下的发展。 “双一流建设”、地方高校转型及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建设等等,就是高等教育“创新战略”的分级分类的具体规划。但是各个高校,仍然需要在此基础上,立足区域、行业等特点,紧密结合自身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创新战略,为战略性绩效管理指明前进的方向。

(二)高校应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为“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绩效管理体系”解除束缚

2017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要改进教师职称评审方法。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师,按照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研究类型,建立分类评价标准。完善同行专家评价机制,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各高校应该以此为契机,摆脱传统绩效考核制度的束缚,以本校“创新战略”为基点,重新建立本校教师评价标准。

(三)高校应促进 “沟通与信息共享”机制构建,为“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绩效管理体系”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信息化是当前校园建设的重点,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高校“沟通与信息共享”机制。这一机制的建立,能有效强化高校组织、院系与职能部门、教师个体之间,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协同。通过信息协同,来保证高校绩效管理体系运行的顺畅和高效率。

(四)高校应分阶段推进,使“基于协同创新过程的高校绩效管理体系”实施稳妥高效

从传统的绩效管理体系转变为基于“协同创新过程”的高校绩效管理体系,为了保障实施效果,高校必须分阶段推进,即按照图2所示,第一阶段为高校协同创新战略目标分解,从组织目标、团队目标、个人目标层层递进保证每一层级的绩效都有“创新战略”引领;第二阶段为绩效管理体系实施,第三阶段为新的绩效考核结果应用于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新的薪酬体系的建立。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协同创新理论对高校协同创新因素、影响机理、基于协同创新的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尤其是绩效创新目标)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基于“协同创新过程”的高校绩效管理体系实施对策。协同创新有利于高校的“创新战略”发展,实施协同创新战略的高校应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面向协同创新的绩效管理体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高校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研究高校协同创新及其绩效管理,正在成为高校创新战略研究、内部体系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1] Ansoff I. Corporate Strategy [M]. New York: McGraw Hill,1965.

[2]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07):81-84.

[3]张水潮. 基于供应链的高校协同创新体系研究[D]. 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12.

[4]薛桐,郑毅,刘文斌.组织结构视角下我国高校绩效管理框架研究[J].科研管理,2016,(09):146-151.

[5]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02):161-164.

[6]白俊红,蒋伏心.协同创新——空间关联与区域创新绩效[J].经济研究,2015,(07):174-187.

[7]王艳艳.论战略性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J],商业研究,2012,(03):91-96.

[8]王伟暄,易柱勤,赵鹏举.平衡计分卡在高校行政部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与管理,2008,(11):114-117.

[9]徐东华.战略性绩效管理历史演进及对政府绩效管理改革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14,(05):6-10,97

[10]胡睿.我国高校绩效管理研究的文献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61-64.

ResearchonManagementSystemforStrategicPerformanceinUniversityBasedonCollaborativeInnovation

LI Shi-chao

(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dong Women's University , Jinan 250300,China )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safeguard for innovation strategy of university,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link between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strategic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At pres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ange from "scale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innovation strate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it is very necessary for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strategic performance managem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struct a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with innovation as the goal, universities, faculties and teachers cooperate to supply superior resources,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provides support and guarantee for the system. 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rocess" of 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innovation strategy, deepening reform, promoting the service,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mechanism and implementation in phase are the four important aspect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rategic performance management

C939

A

1008-7605(2017)06-0012-05

2017-05-12

山东省软科学资助项目:科技创新对山东省就业结构的影响效应研究(2015RKB01582);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山东省高校“双一流”建设研究(17SC026)

李仕超(1977-),女,四川射洪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

(责任编辑:翟瑞青)

猜你喜欢

战略性管理体系协同
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符合项整改的理解与实施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应用研究
当代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会计与统计分析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控制系统价格管理体系探索与实践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