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在教育的田野上
——记河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昌黎县第五中学校长汤延军
2017-12-13齐学辉
■齐学辉
躬耕在教育的田野上
——记河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昌黎县第五中学校长汤延军
■齐学辉
清正廉洁、一身正气、身先士卒、淡泊名利,是很多认识汤延军校长的人对他的评价。
1982年高中毕业后,汤延军回到自己的家乡昌黎县歇马台村务农。每天下地干农活,他总会路过村小学的门口,清脆悦耳的读书声,让他总舍不得离开,常在墙根下听上一阵子。母亲是个地道的农民,经常是早出晚归地劳动,家里家外活儿多,劳动力又少,劳累压得那时的她脾气有些暴躁,每每这个时候,母亲总是连吼带拉扯地强行把他拽走:“走吧!走吧!别做梦啦!有这个空儿,都薅一陇苞米地的草了,在这儿瞎耽误工夫!你没那个命啊!”可是年轻气盛的汤延军就是不信命,三尺讲台那是他的信仰啊。
1984年8月县里招一批民办教师,怀揣着对家乡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年仅20岁的汤延军走上了教育岗位。教育事业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他常年扎根农村学校,甘于寂寞,甘于辛苦,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2009年,汤延军被授予首批秦皇岛市中小学骨干校长,2013年被河北省教育厅评为第三批河北省中小学骨干校长,并多次被授予市县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汤延军用三十余年的从教经历,诠释了新时代下一名教育管理者的人格风骨、教育情怀和学术风范的涵义。
肩上有学校:临危受命,不负众望
2002年8月,他刚刚担任葛条港乡初级中学校长时,学校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教学成绩,都是全县的薄弱校,上任伊始,他顶着压力,借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东风,积极促成了学校的布局调整改造工作,并得到原国家外经贸部长石广生同志的大力支持。葛条港初级中学更名为碣石中学。当时,社会上对建校紧邻城郊一片唱衰,认为学校离县城这么近,学生会大量流失到县城优质初中去。汤延军硬是凭着对家乡学校的感情,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创造了昌黎县农村学校发展的一个奇迹,短短几年,把原本300多人的葛条港中学发展成了1000多人的碣石中学,原本有着薄弱的教学质量的学校一跃成为全县农村初中的领头羊,并连续多年代表昌黎县接收省市县各种验收、检查活动。
昌黎县政府所在地有三中、四中、昌黎镇中三所初中,均匀分布,但教育水平却严重不均衡,三中、四中“两驾马车”并驾齐驱,昌黎镇中招生范围内,大量学生不愿在本辖区就读,强烈要求去三中、四中就读,给县里、局里造成很大压力,县里甚至一度把昌黎镇中更名为昌黎三中北校区,采用三中的模式管理学校,但广大学生家长仍不买账。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2009年8月,顶着巨大的压力,汤延军由碣石中学调任昌黎县第三中学北校区校长,该校随即更名为昌黎县第五中学,与昌黎三中脱钩,独立管理。
汤延军刚刚上任就着手调研昌黎五中各种情况,很快就捋清楚了昌黎五中学校硬件设施严重落后、德育工作几乎虚设、教学不成体系这些主要问题,并及时开展了目的很强的整治工作,积极配合上级完成了十里铺中学并入昌黎五中的工作,四处奔走跑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资金443万元,改善教育教学用房,添置教育教学设施,建起标准化运动场……一系列变化,给这所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
到任后,汤延军发现校园门口经常有人打架斗殴,甚至有校内学生参与其中,闹得学生人心慌慌,家长担心。面对这种局面,汤延军整整两个多月都是晚上11点半住宿生熄灯稳定之后才回家。他从加强德育工作入手,安排专职德育教师,通过与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谈心,与家长交朋友等各种措施,潜移默化中就改变了学校面貌,校风随之变好。在教学上,逐步形成具有昌黎五中特色的教学体系。随着主要问题的迎刃而解,短短几年,昌黎五中就由不足600人的昌黎镇中发展成了1800多人的昌黎县第五中学,昌黎五中中考一中上线人数从二十多人到一百四十余人,彻底甩掉了“薄弱校”的帽子,昌黎县城区“两强一弱”的局面得以结束,终于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教育教学的均衡,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区择校问题。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教学楼已不能满足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2016年3月,经多方筹措,新教学楼终于破土动工,由于工期紧,工人们日夜施工,那年的暑假,汤延军没有休息过一天,坚持天天盯工地。临近开学,终于工程进入收尾阶段,那天,教学楼前的路才刚抹面,晚上10点突然下起雨来,汤延军心急如焚,想到还有三天就开学了,刚抹面的水泥这时候被雨水冲刷以后地砖肯定是镶不住的,想到这,他淋着大雨赶到学校,看工地的老师傅正在教学楼下发愁,汤延军赶紧找来在学校住宿的几个老师,一起给路面盖上塑料布,这一切收拾完的时候,已是凌晨两点多了……9月1号开学,初一学生如期坐在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里,开启了他们的初中生活。汤延军校长疲惫的面容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意。
眼中有老师:薪火相传,春光满园
作为一校之长,汤延军深深地知道,只靠自己的努力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全校教师都提高了,才能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青年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提高,是办好学校的希望所在。就这样,他又挑起了培养教师的重担。细节中彰显理念。汤延军每月通览报刊杂志近10余种,重点文章要精读细读,并随时摘抄或是写成心得体会,每学年累积数十万字。他有时还通过QQ群、微信平台把自己的学习经验体会介绍给老师们,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教育教学文章,潜移默化中,老师们受益匪浅。现在,学校老师们学习摘抄教育理念蔚然成风,学生耳濡目染,读书成为习惯,学校成了真正的书香满园的地方。
汤延军总说自己是个业务型的校长。他首先是名教师。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平时,汤延军即使再忙,也要走进课堂听老师们的课,课后与老师们一起探讨,以改进课堂教学。在他的指导下,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大有提高,目前,学校有24名教师被评为市县级骨干教师。
在汤延军的带领下,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使学校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校确立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战略思想,成立了教育科研领导小组,汤延军亲自牵头,各学科分设教研组,以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为组长,实行分层管理,分类提高,逐步推进,形成了规范的教育科研网络。制定了校领导参与教研活动的制度,明确了教研组长的职责及考核办法。汤延军在其他方面用钱出了名的“小气”,但在教师培训、外出学习交流活动方面却出奇的大方,教师学习经费足额保证,多年来,北京、上海、广西、新疆等多地都留下了他和老师们求知求学的身影。短短七八年时间,一支师德高尚、业务优良、学识广博、基本功扎实的复合型科研教师队伍逐渐形成。
心中有学生:给学生“松绑”,照亮未来
一直以来,汤延军信奉一句话——“勤能补拙”,他立志做个“躬耕拓荒”的校长。
他注重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以表率作用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他经常与同事们交流教学中的得失,分享教学中的快乐。无论工作多忙,都把教学放在第一位,永远不会缺位,不会因自己的忙碌工作而耽误一节课,不给学生留下一丝的遗憾。2015年毕业的学生蒋正午说:“我最爱上汤校长的课,校长懂得真多啊,又幽默,上他的课轻松,不用书山题海的作业练习,我都会啦!”说这些时,孩子的眼神里满满的都是崇拜。
在一次与学生的聊天中,汤延军了解到许多学生晚上写作业要写到11点多,又累又困,长时间被动地学习,精神压抑,甚至有厌学的倾向。他马上意识到“减负增效”迫在眉睫。之后,他开始着手建立和完善“减负增效”的长效管理机制,一方面通过制度落实,建立相应教学流程管理制度,运用刚性制度约束教师教学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奖惩机制,树立典型,表树优质课,坚决淘汰不合格的课堂教学方式。鼓励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呈现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着力引导学生预习、自学,通过课堂反馈形式将原来的讲授为主转化成课堂讨论、探究为主的新教学方式,从唤起学生兴趣做起,从初中生年龄特征出发,变传统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提倡教师把课上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生动有趣,使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在教学中,体现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与此同时,学校严格执行学生在校集中学习不超过7小时,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9小时,严格控制各科作业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留不同的作业,禁止任何重复作业和无效的“题海战术“,确保每天作业时间不超过1.5小时,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学生的作业少了,课余时间多了,“松绑”后的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又会很快被手机、电脑游戏“绑定”,汤延军想到这一点后,马上着手做“减负”后的配套工作。在学校原有兴趣小组的基础上,增加歌舞表演、播音、足球、机器人、摄影等社团活动,争取给每个孩子参与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减负”除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还需要家长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和同校方的合作,在“减负”后,学校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及校迅通等形式,鼓励家长还一个空间给孩子,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寻求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事情,去感受成功。
一系列措施的制定,取得了明显成效。淹没在过度的作业负担中的孩子们,损害的不止是身心健康,还有孩子们的思维,学校通过各方面努力,让学生能真正从这种繁重的拘囿中解脱出来,其意义是深远的。
两袖清风,勤俭持“家”
汤延军一直清晰地记得初到昌黎五中的那一天。
那是让他印象最深的一幕:由于多年在硬件设施方面投入较少,基础设施较差,这所位于城区的学校显得有些破败,那个被称为学校食堂的地方,不过是杂草丛中的三间破旧平房,过了一个暑假,野草疯长至没过一个成年人的腰部,站在杂草丛中,汤延军却风趣地对周围的老师们说:“‘裤子破点儿’不怕,咱缝缝补补,干净整齐就行。”说完就挽起袖子开始拔草。初秋的太阳毒辣辣的,晒得人皮肤火烧一般,看到年近半百的汤校长没说一句话,连水都没顾上喝一口,看到新来的校长这种干劲儿,在场的老师们也二话不说,都跟在后面热火朝天地干起来……三个多小时过去了,杂草全部清理干净了,汤校长的腰都直不起来了,脸上汗水和着灰尘留下一道道黑沟沟,雪白的衬衣变成了花衬衣,爱人为他新上任特意买的皮鞋和裤子更是面目全非。上任还不到半天就这么狼狈,而他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笑着说:“这才有点模样哩。”还没来得及喘上一口气,后勤的邵主任就过来非常严肃地说:“校长,咱学校建校20多年了,暖气管道早已老化,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如果现在不解决,今年冬天的取暖都不能保证了!”上任第一天的校长,就看到一堆问题迎面而来,学校没有正规食堂,路远中午回不了家的孩子只能自带食物,特别是冬季,学生吃饭难的问题很尖锐;学校暖气管道老化;学生宿舍不规范,不能满足学生正常的入住需求等等问题切切实实地摆在面前,面对这些,乐观的他笑着说:“沉住气别慌,事儿咱一件件办。”
为了让师生有个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他四处奔波,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努力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由于学校硬件设施需要改善的太多,尽管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缺口仍然很大,汤延军就以校为家,亲自到一线,在建设物资上严格把关,发挥有限资金百分百的作用。为节约建设资金,他亲自带领学校师生,改善校园破落的环境,甚至自己开挖、焊接、修复、埋设学校取暖管道,就是为了省下雇专业工程队的高额费用。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汤延军下定决心从后勤保障上首先给学生服务好,让学生有宽敞明亮的教室,住得好的宿舍,吃得饱、吃得好的食堂,平整的锻炼身体场地。他说,这些后勤服务到位了,广大学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通过汤延军不停地到处奔波,多方争取,全身心的努力,学校高标准学生食堂、学生公寓楼、教学楼拔地而起。多媒体教学设备安装到了每个教室,教学仪器设备齐全,图书藏量远远高于国家标准,学校暖气管道改造完成,学生桌凳、学生微机室的计算机更换一新……然而,与这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自己的办公室却很简朴,不足十平米,一套春秋椅,一个办公桌,一个书柜就是全部家当。
如今,漫步在五中校园,展现在眼前的,是宽敞的教室、现代化的专业室、温馨的宿舍、高标准的食堂、标准化的运动场,蔷薇、月季、木兰、盘旋的紫藤花木成荫,装扮着学校的四季,今昔对比,这所学校完全变了模样。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进步就是胜利”,正是有了这位工作作风扎实、敬业爱岗、有着执着追求的优秀校长,带领着昌黎五中人不断努力和进取,才有了今天的昌黎五中,一个融众多荣誉于一身的优秀学校。
“天道酬勤”。与汤校长交流,他总是最怀念倾注了满腔心血的在教学第一线时的那些日日夜夜。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他得出这样的认识:教书育人要以德为先,所以,一路走来,坚持着“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他坚信学校培养学生首先是做人,其次才是做有学问的人,这才是学校对社会的服务目的。他带领全校教职员工始终为“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的办学目标而努力着。几十年的风雨兼程,他以他的实际行动,确实做到了清正廉洁、一身正气,无数个清晨,他总是迎着晨光最早一个走进尚未苏醒的校园,开始一天繁忙的工作,无数个傍晚,他总是伴着灯光,带着欣慰和倦意最后一个离开学校。他是个闲不住的人,长年的工作劳累,折磨得他经常头疼、眼睛肿胀,还有颈椎病,有时腰疼得都直不起来,但从没见他请过一天假。学生赵越说:“我对校长的评价就一个字——好!”而面对个人荣誉,他总是推却再推却,“把机会留给同志们吧”,他总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没有多少豪言壮语,没有多少美丽的光环,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不依赖他人,不迷信权威,敢于冒险,喜欢独立思考……站在教育这一块精神高地上,汤延军校长以自己的“肩上有学校、眼中有老师、心中有学生”的教育情怀,守望着自己的梦想,诠释着自己平凡的教育人生。年复一年,在教育的田野上,这位“躬耕拓荒”的校长一直在默默地耕耘着,不管过去多少岁月,我们相信其师者之风,始终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