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东北亚局势,积极维护国家安全
2017-12-13安徽
安徽 刘 静
关注东北亚局势,积极维护国家安全
安徽 刘 静
【热点材料】
在当地时间2017年3月7日上午,韩国国防部发布消息,萨德系统的部分装备,在前一日已经通过军用运输机运抵驻韩美军乌山空军基地。韩国防部表示将尽快经过相应程序陆续将萨德系统部署在星州基地。“萨德”系统是美国研制的机动式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主要是针对高空导弹进行拦截。萨德不仅是“盾牌”,它更能摄取情报和监控对手。“萨德”部署在韩国境内,比起部署日本,能向西向北推进300公里的探测距离,从而更方便监控中国东北、华北、东南沿海大部分地区。从理论上说,中国在东部沿海地区机动发射的东风系列反舰弹道导弹面临“提前曝光”的危险。对此,中国坚决反对任何国家借用半岛核问题侵害中国的正当权益。
【知识链接】
一、半岛局势形成的历史因素
1. 历史根源
(1)背景
二战后,美苏两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由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两国从盟友转为竞争对手。
(2)表现
在欧洲,美苏两国分别通过马歇尔计划和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拉拢西欧和东欧国家。德国的分裂是美苏冷战在欧洲的主要表现。在亚洲,朝鲜问题是主要体现。1945年日本投降后,以北纬38度为界,美国和苏联分别占领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在美苏的支持下,南部和北部分别于1948年8月和9月建立了韩国和朝鲜。在此之后,双方关系迅速恶化,最终于1950年至1953年爆发了朝鲜战争。
2.局势恶化
(1)背景
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最终瓦解。世界政治格局由此而转为一超多强。美国成为唯一的世界霸主,它企图构建以自己为中心的单极世界格局。
(2)表现
美国为了维护其自身在东亚地区的利益,多次侵犯他国主权。在其主导下的联合军演和对日本军国主义的默许,加剧了东亚地区的不稳定性。与此同时,随着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中俄等国对此种种行为极力反对。
二、中国的外交政策
1.中美关系
(1)1949—1972年,美国敌视、遏制、孤立新中国,两国处于对峙时期。
(2)1972年,中美两国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开始改变孤立中国的政策,中国外交迎来了新局面。
(3)1979年,中美建交。
2.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
(1)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2)实行不结盟政策。
(3)积极参与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活动。
(4)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5)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中国历代的反侵略、维护国家安全的斗争
1.古代
明朝的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及清朝康熙年间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等均属于中国古代史上典型的反侵略斗争。
2.近代
(1)甲午战争的爆发,源于朝鲜内部危机及日本的侵略野心。对此,中国进行了不屈的抗争。
(2)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缅甸,企图破坏中国抗战的补给线——滇缅公路。为此,中国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3.现代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东北边境受到了美国的威胁,加之美国干涉中国台湾问题,因此,自1950年10月起,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从而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命题视角】
1.古巴导弹危机
(1)背景
①1961年美国突然宣布同古巴断绝外交关系。在美国的策划下,古巴流亡分子驾驶轰炸机对古巴进行了两天的轰炸,1 000多名雇佣军登上古巴猪湾,妄图以暴力推翻卡斯特罗政府,史称“猪湾事件”。在受到美国的强大压力下,卡斯特罗不得不向苏联寻求援助。
②1959年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导弹和朱比特导弹, 前苏联为了扳回战略劣势,而在古巴部署导弹。
(2)表现
1962年,美国发现了苏联设在古巴的导弹发射场。此后,肯尼迪政府宣布武装封锁古巴。封锁命令一下达,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军队也进入戒备状态,载有核弹头的美国轰炸机也进入古巴周围的上空。
(3)结果
苏联将部署在古巴的导弹全部撤走。
(4)认识
①在此时的美苏争霸中,苏联略处于劣势。
②两国领导人在关键时刻作出了理性的决策,最终避免了“热战”的爆发。
③古巴导弹危机促使苏联政府下定决心大力发展核武器,以改变其劣势。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与美国展开军备竞赛,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
2.近代中国的国防安全与主权意识
(1)开眼看世界
明清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后,姚莹在西南各地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著《康輶纪行》一书。该书对英俄、英印关系,印度、尼泊尔、锡金入藏交通要道都有所阐述,尤其注重考察西藏地区情况,揭露英国侵藏野心,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以反抗外国侵略。
(2)海防与塞防之争
①背景:19世纪60—70年代中国边疆与海防同时出现巨大危机。新疆大部分地区先后被阿古柏势力侵占。后俄国入侵新疆。与此同时,日本1874年以弱旅入侵台湾,而清廷竟无力以武力驱逐,最后不得不以白银50万两换取日军撤离台湾。“海防空虚”暴露无遗。
②内容:李鸿章认为,东南海防重于西北塞防,断言“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且新疆地区北、西、南三面为列强环伺,“即勉图恢复,将来断不能久守”。既然如此,所以应“移西饷以助海防”。而左宗棠提出应该加固西北防线。
③结果:朝廷最终支持左宗棠西征,同时兼顾建设海防,从而推动了三支水师的建立。
(3)甲午战争后的民族意识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改革变法以挽救民族危亡,维护国家主权。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革命以实现民族独立。
(4)民国时期的主权意识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兴起后,民主、科学、自由、爱国等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民众;五四运动的爆发是一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运动;之后的国民大革命和抗日战争都旨在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以实现民族独立。
【试题演练】
1.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朝鲜半岛形势图。该图可以反映出( )
A.冷战格局的扩展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美苏的直接对抗
D.联合国势力的扩张
2.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还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1961年柏林危机
B.苏伊士运河战争
C.1964年越南战争
D.古巴导弹危机
3.下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4.1845年,姚莹著《康輶纪行》一书,旨在“知彼虚实”“徐图制夷”,以“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他说:“莹为此书,盖惜前人之误,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这表明他 ( )
A.成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主张师夷长技以加强国防建设
C.力求全面学习西方以抵御列强
D.已意识到民族危机的空前加深
答案:1. A 2.D 3.A 4.B
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