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产业“造血” 才能精准扶贫—“中国畜牧产业扶贫优秀模式活动”总结
2017-12-13何新天中国畜牧业协会秘书长
文│何新天(中国畜牧业协会秘书长)
只有产业“造血” 才能精准扶贫—“中国畜牧产业扶贫优秀模式活动”总结
文│何新天(中国畜牧业协会秘书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典型模式的示范作用,引导我国畜牧业因地制宜,整合各方资源优势,创新产业扶贫路径,助推畜牧业精准扶贫体系的构建。在农业部畜牧业司的指导下,中国畜牧业协会在全国畜牧行业中开展了2017“中国畜牧产业扶贫优秀模式活动”,经专家评选委员会综合评审,最终决定38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和区域扶贫模式,并于2017畜博会期间予以推介展示。
总的来看,活动得到农业部畜牧业司的大力支持,协会一把手负总责,强化了组织保障及全员参与,不管是宣传还是深入企业进行督导,工作都扎实有效,并通过在2017畜博会上的集中展示,切实形成了行业关注扶贫、重视扶贫的良好氛围,推动了产业扶贫进程。
一、基本情况
中国畜牧业协会于2016年10月启动各畜牧行业和区域扶贫模式征集工作,各分会组织行业企业和核心会员,将区域和企业扶贫模式进行自荐与推荐,通过电话、邮件、网站、微信平台等方式,发布和征集相关代表性的扶贫模式。经过专家评选委员会综合评审和甄选,最终选定猪业、禽业、牛业、羊业、兔业、驴业、鹿业、骆驼、饲料共九个行业中,38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和区域扶贫优秀模式,于2017畜博会期间予以推介展示,得到了行业好评。
二、主要做法
从企业实施扶贫情况和报送的材料看,他们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1.突出特色养殖。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养殖,是一条短平快、易长远的产业扶贫之路。
2.突出质量效益。强化品种、品质、品牌“三品”战略,加强良种繁育、饲草饲料、疫病防治、产品加工、商品销售等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工作重点、区域布局、组织模式,促进养殖主体、模式、品种、技术、规模转型。
3.突出结构优化。坚持以市场为导航灯、资源为定位器,合理规划布局,突出山地、林地资源抓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优势草食畜禽。
4.突出市场销售。将市场销售作为产业扶贫的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抓紧抓好,市场引领销售,销售促进加工,加工带动基地,积极培育农村经纪人,提高合作社、协会、龙头企业的销售能力;强化畜禽食品加工,为加工企业和市场提供优质畜产品,帮助养殖基地和农户畅通销售渠道,从而提高产业扶贫能力。
三、帮扶方式
畜牧企业以创新产业精准扶贫机制,以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为原则,以多种方式,鼓励贫困户以土地经营权、生产工具、农业设施、扶贫到户资金等参股到新型经营主体或产业项目,按照“量化到户、股份合作、保底分红、滚动发展”方式,抱团入股参与经营决策,最大限度保障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实现脱贫目标。
1.龙头企业+贫困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根据贫困户家庭情况及发展条件,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和需要,采取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资金帮扶、订单养殖、协议收购、技能培训、劳务用工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地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如重庆恒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就是这种做法。重庆恒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肉牛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自成立以来,公司以广大农户直接收益作为肉牛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共富。一是饲草收购促农增收。公司集中流转农户土地1.5万亩,统一提供牧草种植技术服务,招聘农户规模种草,农户通过土地租金、劳务佣金脱贫致富,全县参与农户就达到1万余户。并带动农户种植牧草3.5万亩,其中贫困农户600余户,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上亿元。二是合作养牛助农增收。创新推出“政府搭台、购养分离、收入分成”的肉牛托养模式,共计向农户发放母牛6800余头,大力推行“土地流转租金、土地入股股金、返聘就业佣金”的“三金”增收机制,对参与农户提供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配送、统一回收的“四统一”服务,带动农户通过育肥牛增重增值实现脱贫致富。三是返聘就业稳农增收。大力推行“土地流转+返聘就业”的劳动合作方式,优先吸纳土地流转农户就近务工。目前,已有1300余名当地农民加入公司发展,其中贫困农户600名,年薪金收入已突破3500万元。随着公司生产规模的继续扩大,吸纳农民就业能力将大幅增加,农户增收进程提质增速,势必将帮助更多的贫困农户通过肉牛产业实现脱贫。
2.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对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采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采取入股分红、包购包销、技术服务、管理培训等方式,与贫困户进行合作,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对无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采取入股分红、代种代养代销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河南省济源市阳光兔业科技有限公司,就是以肉兔产业为切入点,依托企业优势资源,探索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带动模式,取得明显成效。
公司通过与当地的龙头企业或养殖合作社合作,精选一批贫困户作为帮扶带动的对象,提供伊普吕优良种兔、优质饲料和综合配套技术服务,实行商品兔保护价回收,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公司相继帮扶济源市王君民等养兔专业户百余户,洛阳市伊川县省级贫困村西牛庄村、西安临潼区春华养殖专业合作社、山西侯马张孟军养兔合作社、自贡市乡巴佬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重庆兔管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做好扶贫示范,带动贫困户1000余家发展肉兔养殖。
3.育种带动+贫困户。企业与贫困对象签订帮扶协议,采取提供种禽、技术指导、管理服务、保底收购等多种形式,帮扶贫困户掌握实用技术和发展门路,发展养殖产业,实现持续增产增收。以内蒙古小尾羊牧业集团为例,为了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大力推动产业扶贫工作的发展,培育特色的扶贫支柱产业,拓宽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渠道,内蒙古小尾羊牧业集团本着“龙头带动、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的宗旨,采用育种带动模式:一是政府用项目资金购买小尾羊公司优质进口种羊胚胎,由公司澳大利亚技术团队给示范牧户种畜的受体母羊移植,受孕率达到了74%。二是产下的纯种种羊羔子3个月断奶后,由小尾羊公司全部回收,带动农牧民300多户。三是小尾羊公司回收后,采用先进的饲喂方式育成到1岁龄,种公羊按照政府扶持补贴、企业优惠、个人出资的原则,再发放1000多只胚胎移植种公羊给牧户手中用于杂交改良,涉及50多万只羊改良杂交。四是牧户与小尾羊公司签订杂交羊收购合同,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优质纯种公羊进行品种改良,杂交产下的下一代早期生长快,出肉率高;解决了卖羊难的问题,而且每只肉羊增收230元,每年回收杂交羊50多万只。
4.家庭农场+贫困户。家庭农场与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采取承包租赁、合作联营等方式,吸纳利用贫困户土地、劳力和其他资源,就地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宁夏向丰家庭农场即是如此。近年来,宁夏向丰家庭农场依托向丰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把激发“内力”与借助“外力”相结合,蹚出一条精准扶贫新路子,有力带动了当地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增产增收。一是“借母产犊”帮扶模式。对有场地、有技术、有养殖能力但缺乏流动资金的“需氧”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向丰家庭农场采取“添氧强血”的方式,把已孕基础母牛进行定价后借给农户饲养,待产犊牛断奶后归还基础母牛。 二是“代养托管”帮扶模式。对残疾家庭和生活确实困难没有条件养殖的建档立卡户,向丰家庭农场采取“一对一”代养托管帮扶模式,农户到养殖园区选号认牛,来确定自己所选的良种基础母牛,由农场代养至产犊并断奶后,由农户和农场双方协商定价,协商完成后向丰家庭农场向建档立卡户兑现犊牛款。
5.养殖场+贫困户。这种方式既适合一家一户庭院饲养,又适合规模饲养,容易形成当地扶贫特色产业。宁夏爱飞翔清真兔业股份公司目前就是这种做法。爱飞翔公司与宁夏残联合作,共建了六个兔养殖场,开展了“兔业精准扶贫助残”工程,现已初见成效,解决了150名残疾人长期就业脱贫问题。宁夏扶贫办、移民局调研后认为,肉兔养殖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好,是一个难得的扶贫富民项目。决定在宁夏1000多个移民新村中,选择规划60个村筹建“精准扶贫”兔场,3月5日,月牙湖移民新村兔养殖场已开工建设。
6.代理商+贫困户。依托企业平台,通过线上网店、线下实体店等渠道,采取代理商+贫困户等途径,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销售、技术、信息等制约,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这种方式以新疆旺源生物科技集团为代表。新疆旺源生物科技集团前身为新疆旺源驼奶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4月,2014年8月升级为旺源集团公司,是一家以骆驼系列产品研发、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自治区级扶贫龙头企业。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带动了农牧民增收致富,也壮大了奶源就业队伍,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企业由最初的“公司+基地+合作社+养殖户”的经营模式带领牧民发展骆驼养殖业,同时,为解决牧民发展奶驼养殖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短缺问题,公司联合金融部门为牧民担保贷款,近五年来,已经为近1000户牧民担保贷款和直接借款达到五千余万,平均每年为牧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贫困户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连续五年送优秀养驼牧民100余人到香港、澳门、广州、珠海等地参观旅游,有效带动了新疆北疆区域的5000余户奶驼养殖户增收致富。
为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公司探索出“企业+旺源驼奶代理商+贫困牧户”的扶贫联结机制,联合全国各地500多位旺源驼奶销售代表,组建成十个帮扶团队,对福海县十个牧业贫困村进行期限为3期的产业精准扶贫。三期累计投入骆驼产业专项扶贫资金1.6亿元,精准扶持1600户贫困牧民通过养驼、售奶,快速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四、典型案例
各地通过科学谋划、汇聚优势、创新机制,努力培育优势产业,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实现了产业发展、精准脱贫和集体增收的共赢局面,涌现出了一些典型案例:
1.温氏模式。精准扶贫是一项长久细致的“绣花”工作,必须因地制宜、因户制宜,为贫困户提供全面系统和持续的政策支持。温氏成立三十多年来始终和广大农户在一起,累积了丰富的养殖业发展经验,制定了“定制式”脱贫方案,以温氏模式为基础,温氏股份根据当地和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直接帮扶、股份帮扶、劳动雇佣等扶贫模式,达到了贫困户短期增收、中期脱贫、长期致富的目的。
温氏的产业基础在农村大地,生存基础是农民兄弟。作为国内养殖业龙头,温氏积极投身精准扶贫这场攻坚战,凭借自身在现代养殖业的独特优势,进行特色产业脱贫。
温氏独创的温氏模式,诞生之初就对准每一户合作贫困户,对其进行精细化服务和管理。近年来,依托独特产业模式,温氏股份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带领农户发家致富。2016年,公司投入扶贫基金、物资折款708万元,开展产业脱贫项目207个。
2.东阿阿胶模式。作为驴产业的龙头企业和优秀民族企业代表,东阿阿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充分利用驴产业发展契机,将毛驴养殖与国家精准扶贫攻坚计划相结合,积极在贫困地区开展养驴扶贫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扶贫养驴在冀鲁豫、陕甘宁、东三省、山西、陕西、青海、四川等省区遍地开花,使众多养殖户摆脱了贫困,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创新发展了不同扶贫模式。
在山东聊城推广由贫困户无偿代养孕驴并获得驴驹收益;配合市扶贫办在贫困村建设100个扶贫养殖场,解决技术问题和产品销路。在内蒙古敖汉旗出资500万元并放大贷款、协助贷款贴息;成立扶贫基金,农户以租代买,公司补贴租金,协调养殖保险;企业租赁资产,租金收益扶贫;扶贫资金入股,稳定分红托底。同时,为了让贫困户掌握技术长久脱贫,公司每年在全国各地举办多场免费技术培训。
3.大伟嘉模式。为响应中央扶贫政策,大伟嘉股份作为一家以“志在兴农”为使命的农牧业高科技企业集团,利用自身在蛋鸡产业价值链的巨大优势,承担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投身国家扶贫攻坚事业。大伟嘉股份在华东、华北、辽宁、河南、湖北等省区,已经实现183家规模蛋鸡场的自养、托管和协管,养殖蛋鸡近2000万只规模。从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湖北五省区中优选五家规模蛋鸡场作为扶贫示范场,帮扶贫困户5210户实现脱贫。
4.牧原模式。近年来,河南牧原集团结合自身产业特点,率先形成“1+2+N”的扶贫工作模式。
“1”是指产业扶贫。牧原集团持续加大对贫困地区投资,吸纳贫困人口就业,通过产业带动当地养殖、种植、物流、建筑、制造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2”是指养殖扶贫和光伏扶贫。集团与内乡县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探索出“政府+银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5+”养殖扶贫和光伏扶贫模式。仅养殖扶贫每年可使贫困户不低于3200元的收益,内乡已覆盖13020户贫困户,正逐步走向脱贫。
“N”就是就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合同种植扶贫、高效农业分红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多种方式,灵活结合推进。
5.阳信模式。近年来,山东省阳信县畜牧兽医局以发展肉牛特色产业、打造“中国第一牛县”为总体目标,为产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通过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畜牧兽医相关支持政策,大力开展“粮改饲”试点、基础母牛扩繁增量、牛肉电商交易平台等项目建设,成功开创了农区养牛的“阳信经验”,促进了全县肉牛产业快速发展,有效带动全县4900余个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开发出了肉牛产业扶贫的六种模式:
一是土地流转实现脱贫。贫困户按照每亩900~1000元的价格将土地流转给肉牛养殖企业,由企业集中联片种植青贮专用玉米发展“粮改饲”养牛,贫困户通过土地出让金增收,同时到企业打工种植青贮专用玉米或养殖肉牛,由农民变为产业工人,获得工资报酬,实现脱贫。
二是订单种植实现脱贫。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与肉牛养殖场签订青贮专用玉米订单种植回收协议,由贫困户按照企业要求种植青贮专用玉米品种,企业按260~300元/吨的协议价格全株回收,贫困户种植青贮专用玉米亩均受益1350元,较种植普通玉米亩均增收450元,实现增收脱贫。
三是企业务工实现脱贫。积极协调肉牛养殖、屠宰企业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入场务工,领取工资报酬,实现脱贫。
四是合同养殖实现脱贫。对有劳动能力和养殖经验、缺乏购牛资金的贫困户,通过赊牛养殖实现脱贫。由广富、亿利源、鑫源、华胜、华阳等龙头企业将犊牛、肉牛赊销给贫困户,签订回收协议,采取“赊小收大、赊瘦收肥”的模式,贫困户年每头牛增收3000元;由龙头企业将母牛赊养给贫困户,贫困户养母牛繁育犊牛,企业订单回收犊牛,年繁育一头犊牛收入4000~4500元,养殖母牛10头以上的优先纳入母牛扩繁增量项目支持,实现养殖脱贫。
五是买牛托管实现脱贫。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政府支持贷款、贷款贴息等方式获得资金买牛,托管给肉牛养殖企业或合作社,企业负责养牛,养牛利润由企业和贫困户按比例分成,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
六是合作养牛实现脱贫。贫困村成立肉牛养殖合作社,由合作社与肉牛龙头企业签订养殖回收协议,合作社建设养牛场,吸纳村民进场养牛,由合作社统一种植青贮玉米、统一购牛、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给龙头企业,实现贫困村整体增收脱贫。
五、推进建议
整体来看,各地在产业扶贫方面,创新机制,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产业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但也存在着产业发展不优、基础设施不完善、劳动力素质不高等问题,今后谋划和推动产业扶贫,应坚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聚焦精准扶贫,突出产业培育,通过科学谋划、汇聚优势、加强培训、创新机制,努力培育优势产业,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实现产业发展、精准脱贫和集体增收的共赢局面。因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1.确定畜牧产业扶贫路子是前提。规划是否科学合理,路子是否选对,直接影响扶贫项目经济效益的发挥。因此,必须把科学规划放在首位,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将项目分解落实到每个贫困户,滚动发展,形成小规模、大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加快畜牧业产业化、标准化的进程,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确保贫困群众稳步脱贫,使扶贫项目都能发挥出较高的经济效益。
2.促进畜牧产业快速发展是重点。目标确定以后,关键是实施,研究制定各项优惠扶贫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才能促进畜牧扶贫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二是提供技术服务,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三是实行“放养还种”工程,扩大扶持面。即把可繁育畜禽扶持给贫困户,签订合同,明确责任,贫困户与管理员、基层政府与贫困户签订养殖责任书,实行股份制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分红的形式,进行集中养殖,解决养殖业投资大、技术要求高、饲养难度大的问题,从而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步伐。
3.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是关键。产业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的必由之路,也是精准扶贫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项目扶持为主要手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实施连片开发,构建产业支撑。按照高起点、大手笔、全方位的要求,编制特色优势产业连片开发规划,推进扶贫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品牌化,提高组织化程度,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体系,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构建产业支撑。
4.推动市场发展是保障。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是实施产业化扶贫、带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不可替代的市场主体,要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构建市场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把公司(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与贫困农户、扶贫资金有机结合起来,使新型经营主体成为项目实施和资金周转的有效载体,促进扶贫工作市场化。进一步提高产业化扶贫成效,必须引入外力、激活内力,变简单给钱给物的“授人以鱼”为分享产业发展成果和效益的“授人以渔”,坚持“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贫困户)”的理念,创新“政府扶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扶贫体系,推动市场主体和贫困农户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