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17)
2017-12-13昝廷全
昝廷全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系统经济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24)
系统思维(17)
昝廷全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系统经济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24)
系统科学是二十世纪留给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其核心思想就是系统思维。本文介绍了与系统思维相关的24个专题。每一个专题的内容都由三个模块构成:所论专题+有关现有理论+系统经济学视角。这种联系相关专题介绍思维的方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系统思维。
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经济学
(323)系统主义
首先介绍什么是系统。按照普通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的观点,所谓系统,就是由一组元素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这里有两个关键:一是一组元素,称为系统的硬部;二是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称为系统的软部。对于系统来讲,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同样一组元素,这些元素之间关系的不同就构成了不同的系统。我们把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称为系统的结构。因此,结构的概念是理解系统的关键。
了解了系统的概念后,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什么是主义。孙中山先生曾经在《民主主义》一文中对主义做了如下解释:“什么是主义呢?主义就是一种思想、一种信仰和一种力量。大凡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所以主义是先由思想再到信仰,次由信仰生出力量,然后完全成立。”根据孙中山先生的解释,我们引申出如下定义:所谓主义,就是某种普遍观念加上社会行动。社会行动即为通过长程关联产生跨越地区和长时间的统一行动(即行动达到一定的特征尺度)。社会行动导致人类文明。
综上所述,系统主义等于系统思想加上社会行动。具体一点来讲,系统思想首先要变成社会普遍观念,由此对社会组织结构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发展的系统蓝图,进而指导社会行动。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实现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直接信息连通,由此使得社会组织直接扁平化到个人,个人成为了资源整合的基本单元。我们曾经指出,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阶段,必须采用系统思维进行系统改革。
(324)人类文明的形成过程
①文明的起源
人类文明,其实指的就是普遍观念指导下的社会行动。从起源上讲,人类先有语言后有文字。大约五万年以前,人类的活动范围很小,在这个很小的范围内逐步发明了语言。语言只能口口相传,很难进行大范围的信息传播和形成大范围的关联行动。利用系统经济学的语言来讲,人类这时候的系统化水平很低,很难产生具有长程关联性质的社会行动,也就无法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文明。
人类文明的开启几乎与文字的出现同步。文字的出现,使得知识、智慧和观念可以与人相分离,使得思想的交流可以超出熟人的小圈子对所有人进行,可以很方便的进行代际传播和大范围的空间传播,由此导致普遍观念的形成。观念是行动的驱动力量,为行动提供了价值标准、目标和手段。观念的普遍化使得人的行为产生“长程关联”,由此导致跨地域社会组织的形成。信息的传播方式对社会组织结构具有塑造作用。具体机制就是,通过传播形成社会的“价值系统”和“普遍目标”,二者共同构成驱动“社会行动”的普遍观念。因此,对信息传播的管理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②文明的形成过程
人类文明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1、首先是某个人提出某种思想或观念(简称为个人思想);2、个人思想通过信息传播变成普遍观念;3、形成社会组织;4、形成社会蓝图(价值系统和普遍目标);5、采取社会行动。其基本流程如下:
图1
由上述流程图我们可以知道:个人思想或观念通过信息传播变成普遍观念,由普遍观点组建社会组织,由社会组织描绘社会蓝图,进而发起社会行动,社会行动反过来又影响普遍观点和个人思想,其构成一个闭路循环,对普遍观点不断反馈改进,由此推动社会的螺旋式前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生动的反映了社会行动对普遍观点的反作用过程。
根据上述观点,可以很方便的解释人类文明的起源问题。文字的出现为个人观念变为普遍观念提供了传播手段,由此才可能形成社会组织和社会蓝图,进而才可能出现社会行动,即具有长程关联性质的跨越地区、长时间的统一行动。
③文明形成过程中的职责分工
一般来讲,学者负责提出观念,政治家和政策研究者负责提出社会蓝图。个人思想或观念转变为普遍观念需要传媒的介入,是学者个人无法控制的。可以将上述思想形象的表示如下:
学者:个人思想与个人观念→普遍观念
政治家+政策研究者:社会蓝图=普遍观念+具体国情
社会蓝图等于普遍观念加上具体国情。社会蓝图的制定一般由政治家和政策研究者完成。为什么学者做不了这项工作?这是由于学者自身的资源位的局限性决定的。学者们看到的往往是局部现象,很难对具体国情形成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因而无法形成具体可行的社会蓝图。
(325)系统主义价值观
①系统主义价值观的出发点
个人构成社会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家在一起能生活得更好。从根本上讲,社会属于工具范畴。根据系统经济学观点,个人是社会的构造性因素,个人的存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此,个人有权利获得满足其维持个人耗散结构所需要的负熵流,由此,满足个人生存的基本需求具有正当性。私有产权是满足个人生存需求的保障,这就内在的决定了私有制或者私有产权的合理性。
个人自由同时还包括个人的发展,个人的发展对社会系统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个人的存在和发展构成了个人自由的基本内容。参照金观涛的观点,可以把个人自由分为两部分:第一,个人掌握一定的资源或者可控变量C,这就是私有产权的最初来源,相当于个人的实际资源位,同时个人还可以观察或感知到一定的资源或者变量Y,即对应于潜在资源位;第二,个人或个人的组合可以任意组合C中的变量,相当于实际资源位的自由组合,这些组合可能在现实世界中本来不存在,根据这些组合可对Y实行新的观察,建立起C与Y之间的约束关系L,通过L可以把Y变成C的一部分,由此实现了个人自由范围上的扩张。个人自由是比所有其他价值更根本的价值,有人称之为“元价值”。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来源于它是社会的构造性元素,也就是说,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是从个人是社会的构造性元素这个前提的逻辑结果,根本不需要天赋人权的假设,也不需要文艺复兴和宗教革命。
个人是社会的构造性元素本身蕴含了个人应当发挥其作为构造性元素的功能,即应当承担的义务。恰恰是这种应当发挥的功能和应当承担的义务构成了个人自由(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依据,也是所有人权的根本来源。
②系统主义价值观与自由主义哲学和传统人权理论的对比
(a)与自由主义哲学相对比
自由主义哲学认为,个人权利是正当性的最终标准,注重个人选择,只要不损害他人利益,个人选择的自由具有正当性。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改进就是这种思想。系统主义价值观认为,个人选择自由的前提是保证个人生活在系统中,其蕴意是指,个人要在系统中发挥相应的功能和承担相应的义务。这有两个简单推论:一是任何人没有自杀的权利,因为这样做就会脱离系统,无法发挥相应的功能和承担相应的义务。因此,这样的选择没有正当性;二是每个个体都有知道社会真相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个人的功能。隐私权也不是绝对的,隐私权首先要以社会性为前提,如果隐私损害社会利益,则不应予以保护,如官员公开财产问题。因此社会性是个人性的前提,自由和义务是统一体。
(b)与当代的人权理论对比
当代的人权理论无条件的主张个人自由,而人权的系统理论则不赞成这种原子型的消极的个人自由具有优越性,纯粹私人领域之所以具有不可替代的正当性,一方面在于它是社会多元性的基础,另一方面是不能事先确定私人追求会产生什么样的外部性。
(326)读书决定创新:“不读书无以成才,尽信书不如无书”
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大转变的年代。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这个大转变的最终结果是什么,但是,有一点是十分清晰的,那就是知识更新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智慧将越来越成为未来社会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读书与思考是提升智慧的两个翅膀。“不读书无以成才,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不仅可以传承知识,更主要的是以知识为载体,为独立思考提供素材和阶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高尔基提出“爱惜书吧,它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中国自古就有“学而不思则惘”的说法。读书与思考的结合正好提供了提升智慧的基本通道。
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读书与思考都处于短缺状态。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只读对应试有用的书籍,对应试以外的知识和书籍不感兴趣,缺乏基本的阅读量。因此,既缺乏思考的载体和阶梯,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而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增长智慧。甚至有哲学家提出“没有思考的人生没有意义”。我们曾经于1996年提出“成熟就是经历过的深刻”(昝廷全著《心想事成的十大定律》,香港《经济与法律》出版社),这其中就包含独立思考的意思。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观点,所谓哲学,就是关于人生的系统思考。最近许多作者都提出了应当加强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建议,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却没有观察到学生基本阅读量的欠缺。没有基本的阅读量和基础知识作为载体和支撑,独立思考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按照我们的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传授知识,并以传授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超越知识层次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根据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人类是通过概念思考的。概念主要来源于知识传承。因此,知识是思考的载体,独立思考是智慧增长的决定因素,价值观决定着知识与智慧配置的方向。独立思考和智慧是创新的不竭源泉。由此,读书决定创新。从世界范围的观察来看也证明了这一观点,以色列和美国的年度人均阅读量名列世界前茅,这两个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创新最活跃的国度。读书吧,这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327)移民的三道门槛
所有的移民都会面临三道共同门槛:生态门槛、文化门槛和种族门槛。
①生态门槛
中国有句古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移民的生态门槛。中国所谓的“天人合一”也具有这种意味。中国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董仲舒,其目的是为了给君王统治提供正当性基础。因此,我国最早的“天人合一”属于国家治理范畴,不具有任何生态含义。后来,人们把“天人合一”解释为“天人是一个系统”,从此具有了现代生态学意义。
②文化门槛
每个社会人本质上都是“文化人”,都是在某种文化的浸润下成长的。因此,移民要从自己从小浸润其中的文化转移到另一种文化,显然面临一个“文化溶入”问题。这是所有移民必须面临的文化门槛。一个人可以在一夜之间变换国籍,但其文化属性无法突变。只要一涉及文化,特征尺度就会比较长。因此,关于移民,才有“第三代才能找到感觉”的说法。
③种族门槛
由来已久的种族歧视显然属于种族门槛的典型表现。差别就是矛盾。不同的种族之间存在一种天然的疏离感。化解种族门槛的根本办法就是“混血”,鼓励不同种族通婚。
当然,既然是门槛就有办法迈过去。但是,毕竟需要“迈”。一个“迈”字可以包含许多内容。这是不是也加深了对祖国概念的理解?
(328)股权结构与企业行为
经济人假设是整个西方经济学的基石,经济人假设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自私,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二是理性,即具有判断实现目的优化手段的能力。当然,整个西方经济学就是在这个高度简化的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西方经济学发展至今,提出了许多对经济人假设的改进方案,有的人甚至因此获得了经济学诺贝尔奖如西蒙因提出“有限理性”假设而获得1978年度的经济学诺贝尔奖,但都是以经济人假设为载体,本质上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经济人假设。
一是说服美国警惕堕入“联盟陷阱”。长期以来,美国的外交政策极大地受益于其全球同盟体系,但这一过度复杂的同盟体系也使其在国际事务上的成本居高不下,中国可以说服美国警惕堕入声索国的狐假虎威陷阱而导致中美直接冲突,更不要给盟国开空白支票以支持他们的挑衅行为,现阶段主张“美国优先”的特朗普政府,尤其可以进行这一方面的沟通。
经济人假设后来扩展到了消费者、生产者和其他一切经济组织。企业是最为重要的经济组织。经济组织和个人不同。真实的个人可以具有许多不同于经济人假设的自然属性,例如利他、感性等。但是,经济组织是人为构建的,其属性完全可以人为确定。对于企业来讲,股权结构对企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从历史上看,早期公司的大股东往往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作为大股东的个人意志左右着公司的所有决策。在这种情况下,大股东的自然属性也自然地附着在公司身上,使得公司也具有和大股东个人相似的偏好和行为特点。我在麦科特集团公司工作时就曾在深圳大学主持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系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显然并不单纯的追求利润最大化
随着资本市场的兴起,公司的股权可能不再集中于一个人或一个家族手中,而是变为由数量众多的中小股东持有,这些分散的股东可能并不关心公司的长期发展,而只关心短期的公司股价,由此清除了以前通过创始人或家族控股给公司带来的人性元素,股东们不再对公司具有情感,唯一的目的就是利润最大化。
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树立系统主义价值观。绝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可能并不真正对自己有利,其原因在于人们之间存在关联。公司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正当性基础来源于必需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近年来,人们提出的“利益相关者”概念就是向着这个方向的有益探索。
(329)经济研究的系综方法
当前全球经济疲软,美国媒体正在热炒所谓“全球股市暴跌是由中国股灾造成的,全球经济低迷也是由中国经济增长放缓造成的”。其实,正如美国著名投资家罗杰斯(Jim Rogers)所指出的,中国也只是个受害者,真正的罪魁祸首是美联储和美国政府。他们通过对汇率和世界石油价格的操纵实现了对世界财富的掠夺,与此同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为了对全球经济的现状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就需要一个反映全球经济现状的状态变量组。这些状态变量的变化服从一定的规律。在系统经济学研究中,反映经济系统状态变量变化规律的是经济系统的演化方程:
dXi/dt=Fi({Xi}, λ) i=1,2,…,n
这里x为状态变量,t为时间,λ为控制参数。
按照这个演化方程,只要知道了经济系统在任一时刻的状态变量(X1,X2,…Xn), 就可以预测它在其它所有时刻的状态。由于经济系统的复杂性,这样一种对于状态变量的完全给定往往是做不到的,例如,我们很难给定完整描述中国经济现状的所有状态变量。更有甚者,当经济系统的演化变得非常复杂,例如处于混沌区域时,借助单个的演化轨道进行讨论将会变得没有意义,这就需要引进新的描述模式,基于概率论的系综方法就是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
最早引入系统概念的是美国物理学家吉布斯(J.W.Gibbs)。吉布斯系综方法不考虑单个系统的孤立情况,而代之以着眼于包含大量相同系统的系综,其中每个子系都受到严格相同的约束。一般说来,系综中的子系处于不同的状态,因而可视为从一个初始系综发射而来,这个初始系综各子系的代表点包含在某一相空间体积 V0内,然后探索某些状态变量{Xi}取值在{Xi,Xi+ Xi}范围内的子系在系综中所占的比例。
从某种意义上讲,系综方法有点类似于地质学中的莱伊尔方法。莱伊尔方法的本质就是通过空间反演时间,即通过地层的变化反演曾经发生的地质过程,就好像可以通过年轮反演树的成长历史。系统方法通过人为的空间扩展(构成系综),推演经济系统的状态变量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规律。从数学上讲,它们都是同构的。
(330)选书的逻辑:打造通用知识平台
几天前,我写了一篇短文“读书决定创新:不读书无以成才,尽信书不如无书”。就在此刻,我突然想起2015年年中参加中国国家发改委专家评审会的一次经历。在评审会休息期间,有一个专家告诉我他对我的[系统思维]很感兴趣,借机想要和我讨论宗教与科学的关系问题。当时,我询问他读过宗教史和科学史之类的书籍没有,他回答说没有。我当时就婉转地表达了我们之间不具备讨论这个话题的基础。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独立思维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稍早一点时间,我曾经写过另外一篇短文,题目是“读书的学问”,专门讨论如何读书。本文主要探讨应当阅读哪些书,即选书的问题,本质上是知识结构的打造问题。
虽然“开卷有益”,但是,人的生命有限,因此,如何选书的问题就变成了读书面临的首要问题。当代社会的如下两个重要特点更加凸显了选书的重要性:1.当代社会,信息爆炸,每个人都被湮没在各种各样的“信息海洋”里,于是,信息甄别与选择就变得异常重要,这也是搜索引擎获得巨大商业空间的根本原因;2.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香港理工大学的一位计算机专家曾经告诉我,如果两周不去图书馆就会落后于学生。那种依靠大学学习的知识就可以工作一辈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完全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大学还没毕业,大一学习的知识可能已经过时了。因此,学会学习(Learn to study)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综合上述两个方面的因素,通过读书打造一个科学合理的通用知识平台尤为重要,这从根本上决定了选书的问题或者称之为选书的逻辑。所谓通用知识平台,就是指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一定历史时期内(特征时间尺度范围内)持续有效的通用知识结构,通用的含义是指适用于所有的专业人群。按照我们的理解,这个通用知识平台至少包括以下内容:人类文明史、世界自然地理、政治学概论、经济学概论、管理学概论、社会学概论、心理学概论、美学概论、丹纳《艺术哲学》、分析哲学与认知科学概论、科学学(Science of Science)等。当然,打造通用知识平台的最为简捷的途径就是阅读我们的微信公众号[系统思维]。
(331)关于魏则西事件的系统反思
魏则西事件或者称为魏则西遭遇,是指大学生魏则西因罹患滑膜肉瘤,辗转多家医院治疗,病情不见好转,最后通过百度搜索到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二医院,在花光东凑西借的20多万元后,仍不幸去世。为什么一个大学生的病逝引发了如此的社会热议,甚至可以称为是一场舆论风景呢?原因就在于魏则西事件反映了许多带有普遍性的社会根本问题。对魏则西事件的反思必须超越事件层次和经济技术层次。
从系统思维角度来讲,魏则西事件决不是一个孤立事件,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系统性问题,直接相关者是患者、百度、莆田系、武警医院,他们构成一个直接的因果网络,而且这个因果网络镶嵌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这里自然涉及患者、百度、莆田系、武警医院的行为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患者的行为主要由其知识结构决定,百度,莆田系和武警医院的行为主要由利益驱动并应接受超越经济层面的社会监督和控制,主要表现为要受到相应法律和制度的约束。由于法律和制度的功能是保护现存的社会经济秩序,因此往往落后于社会现实。存在两种类型的制度边界:一是由于制度设计造成的制度灰色地带;二是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新现象。例如,百度搜索排名就属于典型的第二类制度边界范畴。在制度边界上由于没有现成的制度约束,就需要人性的光辉和回归到系统主义价值观层次。
魏则西事件折射出来的最为深层的问题应当在价值观层次。我们曾经指出,比发展经济和国家治理更为根本的是文化和文明建设,其中系统主义价值观应当成为核心内容。每个人、每个机构都是社会系统的一个构造性元素,在获得生存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即每个人、每个机构都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不能产生损害别人和社会的负外部性是最低要求和最弱的行为约束,是所谓的底线。产生正外部性是崇高的起点。只有把系统主义价值观变成一种普遍价值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魏则西事件的再度重演。
(332):《欢乐颂》五美的个人资源位差异
近日,由侯鸿亮带领的制作团队,继《伪装者》、《琅琊榜》之后,又推出了《欢乐颂》,网络播放量居高不下,而且微博话题的热度也是高居榜首,其剧中的主人公也纷纷登上热搜排行榜。
有人说,诗歌的目的在于引发更多的诗歌。一部作品或电视剧的真正意义在于能够引发人们的多方面思考。人人平等是理想社会的追求。根据钟学富先生的观点,人人平等缺乏信息基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就是这种人们生而不平等的远古描述。从系统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生而不平等的本质在于个人资源位的差异。根据资源位理论,个人资源位是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地区因素、国家因素等等的复杂函数,可以形式化的表示如下:
个人资源位=f(个人,家庭,企业,产业,地区,国家,全球,参数)
《欢乐颂》中五大美女的发展与际遇都与个人资源位有关。曲筱绡是典型的富二代,由此决定了她的商业资源位,其事业的起点直接可以从代理GI产品的公司老总职位开始。她父亲认为居住在欢乐颂小区是委屈了女儿。而其他三位美女合租一间公寓已经是勉力支撑和满心欢喜。曲筱绡在起点上依赖的主要是家庭资源位,但她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也许是承袭了父辈的经商传统,具有较好的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例如使用各种乖巧手段让安迪心甘情愿为她提供帮助,这里又彰显了家庭熏陶对个人因素的影响。安迪小时候虽然生长在孤儿院,但后来被外国人收养,有机会接触到了较好的教育资源,这是影响安迪个人资源位的国家因素。当然,智力超群也非常重要,这是影响个人资源位的个人遗传因素。智力超群加上颜值较高使其可以比较容易地整合社会资源。众多优质男神甘心情愿为其提供帮助,为其送车送房。其他三位美女,樊胜美虽然是外企资深HR,工资不低,但是其家庭因素对其个人资源位产生了负影响,虽然十分努力、极度渴望,但终难很难实现阶层跃迁。邱莹莹家庭背景一般,性格耿直单纯, “一根直肠通大脑”,行动力强,最终通过个人努力实现了其父母让其留在大都市的愿望。关雎尔家境较好,个人毕业学校一般,通过家庭关系找到了实习单位,最终由于其个人努力实现了留在实习单位的梦想。
《欢乐颂》五大美女性格各异、家庭背景不同,共同印证了个人资源位理论的正确性。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发展不仅与个人因素有关,包括个人禀赋、努力程度等,还与其家庭背景、国家因素等密切相关。但是,从长期来看,一个人一生所能达到的最后高度最终取决于个人努力。
(333)跟上时代的步伐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历史使命,这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曾经提出,所谓大政治家,就是发现社会发展矛盾方程并给出答案的人。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曾经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相当于发现了从纷杂的“原始信息”中提炼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方程;紧接着,他又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相当于给出了求解矛盾方程的方法。因此,邓小平不愧为一个大政治家。
在我国的改革开放进行了38年之后的今天,虽然“如何把蛋糕做大”依然是当今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之一,但是,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进入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把技术、经济和政治多个层次统一纳入到一个大系统进行系统思维和系统运筹,同时充分考虑全球大系统的背景和影响。这就是说,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从单纯的经济改革和碎片化的政治改革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系统阶段,所遇到的所有问题几乎都是系统性的。
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矛盾方程就是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治国理政发表了大量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我们认为,国家治理将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所担负的最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和稳定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全民利益与福祉的根本保证。国家治理显然属于政治层级,而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没有使用“政治改革”,而是使用国际通行的国家治理结构和国家治理体系概念,充分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全球视野和科学精神。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具有警句的意味,而国家治理更符合学术规范。
俗话讲,“识时务者为俊杰”。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每个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和年轻人必须认真学习与国家治理结构相关的政治理论,至少要达到概论的水平。唯如此,才能真正理解生活其中的社会。
(334)成功就是与社会历史建立长程关联
从个人来讲,超越生命极限是自古以来人类的共同追求。正因为如此,在所有不相信有来世的文明国度里,都有所谓的传宗接代思想;而在相信生命轮回的文明国度里,自然就不存在传宗接代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活着就是成功。根据系统主义价值观,所谓成功必须与社会历史建立长程关联。我们在关于个人传记的论述中曾经指出,只有两种个人传记具有意义:一种是对人类进程产生重要或显著影响的人物传记,二是可以从个人传记中提炼出对所有人具有启发意义的哲理。前者与社会历史具有直接的长程关联;后者将会对社会历史产生间接的长程关联。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长程关联就没有人类文明。所谓人类文明就是在普遍观念指导下的社会行动,这里的关键因素就是长程关联。
为了真正理解长程关联的科学含义,我们必须回到系统科学关于长程关联的相关论述。我们知道,热力学平衡态是其特征空间尺度为微观的一种状态,其成立的基础是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短程效应。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远离平衡的宏观有序状态与宏观范围的关联作用联系在一起。人们甚至可以在理想系统中实现以相关形态席卷宏观区域的非平衡转变,在这里竟然可以忽略分子间相互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一种并不属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新的组织因素在发挥作用:非平衡约束。因为它囊括了具有大量分子体系的各部分,所以同具有长程关联作用的物质状态相联系的新现象得以诞生。在系统科学中,“本纳德花样”是被分析得最为详细的长程关联现象。
根据上面的论述,存在针对所有成员的非平衡约束对于形成长程关联至关重要。这个非平衡约束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思想的。在现代社会,思想约束对于社会经济秩序的形成更加重要,这就是意识形态重要性的根本原因。在长程关联的情况下,可以忽略分子间相互作用,这个结论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们常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具有这种思想成分。在“文革”中,为了证明自己“革命”,不惜父子反目、夫妻反目,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从这里得到解释。这个结论的现实意义在于,人们可以根据希望建立的社会经济秩序施加相应的非平衡约束。人们当然可以按照这种思想对市场失灵进行矫正:施加适当的非平衡约束,让系统通过自组织产生长程关联,进而形成所期望的经济结果。
正是从长程关联的意义上讲,我们提出的一些学术名词和学术思想被学术同行引用和吸收,例如资源位、制度边界、临界战略等,相当于为人类文明贡献了涓涓细流,其意义大于任何的社会形式化认可,包括博士、教授和院士、甚至包括诺贝尔奖。
(335)再谈社会管理
邓小平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从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大量纷杂的“原始信息”中提炼出我国社会当时的主要矛盾方程,即“发展才是硬道理”,并且给出了求解这个矛盾方程的方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GDP总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有人据此质疑“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做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完整描述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个别人质疑“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主要依据是,个别先富起来的人并没有带动后富、甚至为富不仁。这种根据个别现象全盘否定“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做法显然是用错了规律。社会系统是一个包含大量个体的复杂系统,对于社会系统的管理应当基于统计规律。统计规律与动力学规律具有本质的不同。对于动力学规律来说,绝不允许反例的存在,只要发现一个反例,立刻就可以推翻这个定律。对于统计规律来讲,主要是看主流,或者是“宏观平均值”,允许对“宏观平均值”的偏离。俗话讲:“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个别反例的存在或者对“宏观平均值”的个别偏离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统计规律的成立。显然,我们必须在统计意义上去理解“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基本国策,因此,个别反例的存在并不影响“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正确性。
统计规律成立的前提条件是满足两个大M定律。基于统计规律,社会管理的主要方法应当是设置针对所有个体的宏观参数,通过不同个体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进行自组织,由此产生长程关联,最终形成宏观秩序。设置宏观参数相当于对社会系统施加非平衡约束,正所谓“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由于统计规律允许有例外或者对宏观平均值的偏离,由此从本质上决定了社会管理必须辅以基于动力学规律的对于“例外”的动力学约束,这就是法律信息的基本来源,并由此决定了法律系统的主要功能。因此,社会管理应以统计规律为主,并辅以动力学规律,即以基于统计规律针对所有个体设置宏观参数为主,并辅以针对个别例外的动力学约束。
必须指出,虽然统计规律允许例外的存在和对宏观平均值的偏离,但是在临界点上微观“涨落”有可能被放大,并影响系统的宏观走势,历史上著名的“擦枪走火事件”就属于这种典型的微观涨落被放大的情况。因此,社会管理应当对于不稳定的临界状态给予高度重视。
(336)预期决定未来:每个人都是未来的创造者
经济形势的未来走势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于是,就出现了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形势的各种预测。关于中国经济形势的预测有三种典型的观点:U型、 V型和L型。最近比较占据主导地位的是L型,即认为中国经济还会低迷一段时间,然后才可能回升。这种类型的各种预测具有一个最大的错误:潜在的假设存在一个独立于个人之外的中国经济现实,个人只不过是“观众”。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对于未来而言,我们每个人“既是观众又是演员”,每个人都是未来的创造者。每个人今天的行为共同决定了未来。
个人的英文是indivudual ,其原意是分割整体得到的最小单元。在系统经济学研究中,我们明确提出,个人是经济系统的基本单元。实际上,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个人观念大约在1900前后引入中国。个人观念是西方现代价值观的核心。个人观念的关键内容是个人自主的正当性,由此,个人成为权力主体。按照儒家传统,履行义务才能享有权利。系统主义价值观可以看做是对儒家传统的进一步引申和科学化。根据系统经济学观点,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由其知识结构决定的,特别是关于未来预期的知识。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在其标志性的著作《通论》中就用了大量的篇幅讨论心理和预期对于经济行为的影响。罗伯特 卢卡斯因为创建了理性预期学派荣获了1995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综上所述,根据“每个人既是观众又是演员”+预期,我们自然得出结论:可以通过改变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企业家的一个重要认为就是描绘蓝图,而且让每一位员工相信。所以,有人认为,企业家的最高阶段就是成为“教主”,说什么员工都相信。中国共产党使用“小米加步枪”之所以能够打败国民党的“八百万正规军”,其中预期与信仰的作用不容小觑。因此,如何影响和塑造人们对于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大课题。
(337)建设科学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根本出路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实际上,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最终取决于这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尤为重要。我们应当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理解习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视和期待。
本文的题目是“建立科学科学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根本出路”,这里的定语是“科学”,大致意思是说,哲学社会科学应当和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一样,具有相同的科学品格。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化的大链条,物理、化学、生物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同属于这个大链条,只是处在不同的环节和位置。例如,人处在这个大链条的最高环节。但是,从本质上讲,大自然本身是统一的,学科划分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因此,在科学的殿堂中,哲学社会科学完全可以和自然科学“平起平坐”,关键在于哲学社会科学本身的研究水平。
我们认为,建立科学的哲学社会体系的根本出路有两条:一是承认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大链条,其具体的科学描述就是层级过渡原理:技术---经济----政治。按照这个原理,所有的政治和经济活动最终都可以分解为基本自然过程及其组合。人们关于自然过程的基本信条就是“真理只有一个”,由此递归,“真理只有一个”同样适用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由此,自然提升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水平,由此哲学社会科学才能称之为科学。
习总书记提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人是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逻辑起点。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的根本区别在于,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目的性行为,人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水往低处流”是纯粹的自然现象,无所谓目的,自然也就无所谓成功与失败。人类是高级智慧生物,具有思想和主观能动性。但是,人类所有的目的性行为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否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或者说,无法成功。
建立科学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第二条根本出路,就是不能犯逻辑错误。这一条说起来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大家争论了半天,后来发现大家争论的同一名词的含义不同或者前提条件不同,所有这些都属于逻辑错误的范畴。
最后指出,一个新的学术概念相当于一个新的信息通道。由此,新的学术概念的引进具有内在的规定性,这样引进的新概念的内涵、适用条件和应用范围是十分准确的。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过渡时,往往会发生“自由度归并”,这往往是信息产生的根源。新概念绝不是越多越好,二是相反,越少越好。只有当有新的信息通道产生时,才需要引进新的学术概念。如果我们看到一个新名词或者新概念,但是,并找不到与之对应的新的信息通道,我们据此马上可以断定,该名词或概念的引入纯属多余。
(338)创新与包容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分为两大类: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系统经济学研究中,我们曾经为1997年提出了技术创新原理,大概意思是将,经济系统对技术创新项目的选择应当与其自身的特征时空尺度相匹配。简单地讲就是,大企业选择大技术,小企业选择小技术。从根本上讲,技术创新服从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接受科学学(Science of Science)的约束。
本文所讲的创新主要是指制度创新。我们知道,制度和法律的基本功能,就是保护现存的社会经济秩序。制度创新就是对现有制度边界的突破,本质上是对现存社会经济秩序的突破和“干扰”。没有制度创新,社会就很难进步,允许对社会经济秩序的随意干扰和突破又与制度的基本功能相违背,这中间的基本原则应当是Pareto改进原理,即制度创新可以突破现存制度边界、突破现存社会经济秩序,改进自身的福利,但不能损坏任何其他人和社会的福利,原则上应当产生正的外部性,唯有这样的制度创新才应被鼓励。
制度创新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核心是包容。所谓包容就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看待较低层次发生的个别事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着眼于个别事件的宏观效应和社会影响。例如,改革开放初期发生的“傻子瓜子事件”。有人认为,他有偷漏税行为,应当严肃处理;而邓小平则站在全局的高度主张要宽大处理,他考虑的是这个时间的社会影响,他担心如果处理过严,会让人们觉得我们的改革是不是要走“回头路”了。如果产生这种后果显然对我们的改革事业不利。因此,包容与所处的层次高度有关,心胸狭窄往往是因为格局太小,层次不高所致。由此决定了制度创新需要一个宏大的视野。
当然,根据系统经济学的层级过度原理,制度创新最终取决于技术创新。
(339)论理性与理性水平
历史上有个著名的“休谟论断”。休谟是英国17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他曾经提出,当我们对世界上所有的事物进行研究时,只有两种论断:一种是关于事实的论断,一种是关于道德的论断。金观涛先生把关于事实的论断称为“实然”,把关于道德的论断称为“应然”。休谟认为,在事实和道德判断中间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围绕实然和应然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马克思典范和韦伯典范。我们是彻底的科学主义者。我们认为,道德和应然最终取决于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构成了人一切行为的内在尺度。遵从客观规律就能够实现预期目标,甚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违反客观规律,就会走弯路、事万功一,甚至事万功负。这里就自然引出了理性水平的问题。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的基石,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每个经济人都是理性的。这里的所谓理性是指,每个人做出的任何角色相对于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结构而言都是最优的。这个假设实际上已经超出了经济学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否则的话,不仅经济学、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都将无从谈起。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曾经提出每个人都从自利的目标出发,结果正好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后人将这一观点称为著名的“看不见的手”。这只“看不见的手”现在已经成了市场机制的代名词。经济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人假设进行了修正和改进。我们认为,真正的问题在于,每个人从自利的目标出发,其结果并不一定真正对自己有利。我们这里可以举出一个极端的例子,假设一个爱吃糖的糖尿病患者,如果他并不具备“吃糖对糖尿病不利”的知识,他会继续吃糖,以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吃糖偏好。而这样做,显然对自己的身体不利。一般地讲,一个人的行为能否达到目的与理性水平有关。我们这里给出一个关于理性水平的形式化定义:理性水平等于知识结构与客观规律的耦合程度。由此,个人知识结构与客观规律的耦合度构成了个人的理性水平;社会知识结构与客观规律的耦合度决定了社会的理性水平。
理性水平的概念打通了休谟所说的事实和道德之间的鸿沟,架起了实然和应然之间的桥梁。人的最大特殊性在于,人具有认识能力和思想,这是关于人的一切复杂性的最终根源。提高理性水平的根本途径在于不断学习和探索,掌握更多的客观规律,使得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更加的自由。
(340)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独特方法:理解方法与悟
理解方法最早是由韦伯提出来的,其核心思想就是进入角色与超越角色,相当于“先走进去,再走出来”。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或者说,人是社会的构造性元素。也就是说,人是社会的参与者。因此,在研究社会时,我们可以这样提问:假若我是这个社会行动的参与者,我会怎么做?这就是所谓的“走进去”。例如,要想真正了解大学生,就必须和大学生同吃同住,一起生活,并将自己视作大学生群体的一员,去体验他们的心态和价值观,他们为什么这么做,规则是什么?这就是“走进去”的基本内涵,也是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当然,仅做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能够“走出来”,大学生同时也是社会的构造性元素,自然会受到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这种“一进一出”就构成了所谓的理解。
实际上,“一进一出”是不够的,需要反复的“进进出出”,需要“进入角色”与“超越角色”的反复复合。吴学谋先生把这种进入与超越的反复复合称之为“悟”。“横看成岭侧成峰”,因此,需要进入。但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又需要“走出来”。所以,只有通过反复的“进入”和“出来”,并将“进入”与“出来”联系起来,通过“进入”与“出来”的反复复合才能了解“庐山真面目”。
进一步讲,进入角色和超越角色还存在一个层次问题。在系统经济学研究中,我们曾经提出经济系统认识的相对性原理,把经济系统之间的认识划分为同一层次不同经济系统之间的认识和不同层次经济系统之间的认识。相同层次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认识可以以直接感受为基础,可以通过角色转换设身处地。不同层次经济系统之间只能以间接感受为基础,同时还存在宏观信息微观化和微观信息宏观化的问题。一般来讲,高层次系统进入低层次系统的角色较为容易,低层次系统进入高层次系统的角色较为困难。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讲,研究者内心的体验十分重要。但是,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我们无法设想假如我是一个电子,原子会怎么样?因此,理解方法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独有的方法。
(341)心中之贼是抓不住的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目的性行为。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行动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人的任何行为与行动都是观念的产物,其中的逻辑关系如下:知识结构→思想→观念→行为/行动→目的。对于思想观念的研究,构成了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历史学主要研究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件(社会行动)以及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这种把思想观念与社会行动相分离的研究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必须深入研究支配社会行动的普遍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才能逼近真正的历史。但是,思想观念与动机结构最容易被遗忘,正所谓“心中之贼是抓不住的”。经济学中的显示偏好原理(Revealed Preference Principle)通过消费者的实际行为构造消费者的心理偏好,就是试图解决如何抓住“心中之贼”的问题。
判断一个思想观念是不是真正存在和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存在是不一样的。一件文物被考古发现了就会存在的。怎么判断一种观念或者一个梦是否真正存在过呢?因此,在思想史研究中,有一个基本准则:只研究普遍观念,因为凡是不可以用来普遍传播的观念难辨真伪。也就是说,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大传统,而非小传统。所谓大传统是指占据主流地位的有文献记载和支撑的信仰,它是由社会的精英分子所传承下来的文化,在我国主要指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所谓小传统是指人民大众和民间的想法,往往没有文字记载,至多记录在家谱中,是当地的一些小的宗教信仰。正确的研究方法是以大传统为主线,以小传统作为辅助和补充。但是这并不是说小传统并不重要,小传统代表到存在的大多数,从长期来看,决定历史发展的恰恰是这些沉默的大多数。相对而言,大传统的变革相对容易,小传统一旦摧毁,要想重建需要更加漫长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大革命”对小传统产生了严重的摧毁作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
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方兴未艾。传统文化属于大传统的范畴,主要聚焦于普遍观念。因此,思想史和传统文化研究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342)中国传统思想的特色:道德文化
按照希腊传统,法律是自然规律的延伸。但是,直到现在,在中国民间还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明明犯了法,老百姓仍然习惯于说他“不道德”。也就是说,在中国,道德是包括法律在内的一切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正当性的基础。
中国把道德作为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正当性基础始于孔子。在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和《礼记》)中,描述政治制度的是《周礼》。孔子首次把道德作为礼的正当性基础,破天荒的以仁和义作为礼的根据,礼之所以正当,是因为它符合仁和义。所谓“克己复礼为仁”,就是把道德作为政治制度正当性的基础。从此,政治制度的正当性基础和道德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大传统。自汉朝以后,中国政治文化把家庭、社会规范和政治制度统统看作是道德之延伸。
《周礼》描述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它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周礼》包括11卷,共有45806个字,描述了300多种官名职能,对不同官位的人的行为规范的要求是不同的,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礼是道德造成的后果,是道德制度的等级化。第二,周代的礼以家族为中心。中国古代社会发源于黄河流域,黄土高原的特殊性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形成了人口密集的小区、祖祖辈辈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由此自然形成了祖先崇拜的传统,催生了宗法制度,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混同。在宗法制度中,子孙世代繁衍高于宗教的价值。
自古以来,父权制家庭就是中国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在家庭内部,父亲和儿子处于两个不同的等级,各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两者之间并不平等。这个等级制度是普遍化的,对所有的父子都适用,由此形成了所谓的伦常秩序,其进一步拓展就形成了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形成了一个等级结构,而且每个人都必须将等级结构中的规范视为道德。显然,这种道德跟今天我们所讲的人与人之间平等的道德观念是截然不同的。当把道德作为构成家族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正当性基础时,道德的内涵一定被赋予某种特殊限定,即处于不同等级的权利义务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不仅被视为正当,而且还是善的,金观涛先生将其称之为“以家庭为中心的等级制度道德化”。这种思想似乎可以看作是现代系统科学“各司其职”原则的远古模型,当然需要在系统时代的背景下进行扬弃。
中华文明把道德作为终极关怀,道德被认为是所有价值中最重要的价值,是所有价值的源头。人是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孟子把道德看作是人与非人的标准,把“仁(恻隐)、义(羞恶)、礼(辞让)、智(是非)”作为人的本质规定,相当于人的本质的四个维度。但是这并不代表人的行为会自动遵从本质规定,而是往往会有偏差。因此,人要修炼自己的行为,以达到人的本质规定。从此,修身成为了中国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所有其它文明所不具备的。
(343):许多事让泪水洗过才明白
有歌词唱到:“有许多事让泪水洗过才明白”。“让泪水洗过”相当于经历过了深刻思考。有位著名哲学家说过:“没有经过沉思的人生没有意义”。按照系统经济学观点,“让泪水洗过”相当于经历过了人生的一个“极端”状态,这种极端状态更加接近人性的本质,由此才能打开通向“明白”的通道。
在社会上,有个别人稍微经历一点点挫折,就声称“看破红尘”了。其实,并不是随便一个什么人都有资格说看破红尘的,必须经历过“大幻灭、大繁华”并经历过深刻思考才可能“看破红尘”,正所谓"你没有穷过,你不会懂;你没有富过,你也不会懂。穷和富是人生的两个极端状态,相当于衡量人生的两个内在尺度。只有穷过富过,并能超越穷富,才能真正懂得财富的意义。
很久以前,我在香港《经济与法律》出版社出版过一个小册子《心想事成的十大定律》,在这本小册子里我提出了一个观点:“成熟就是经历过的深刻”。有时候,看惯了“梨花开过杏花开”的书外琐事与蜂拥蚁敛,真让人有一种“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的感叹与解脱。
(344)西方的概念、教皇革命与现代性起源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类似的说法还有西方文明、西方思潮、西方模式,等等。日本明明是亚洲国家,为什么成为了西方七国组织(G7)的成员?这里的西方到底是指什么?
其实,西方的原本含义是指政教分离,并不是简单的地理概念。政教分离源于11世纪的教皇革命。教皇革命主要是指如下两件事情:第一事情是在1059年举行的教会会议上第一次禁止世俗当局任命教主,宣布由罗马红衣主教选举教皇。在此之前的几百年间,共有25为教皇,其中有21位由皇帝直接指派,有5位被皇帝废黜。第二件事情是1075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拟定的教皇敕令,由27条主张组成,其核心内容就是从罗马法中为教皇不受世俗权力的约束找出了依据,从此使得罗马法律传统和基督教传统紧密结合了起来,产生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法律作为形式规则高于政治,修改法律必须依靠法则。法律成为了政治制度的正当性基础,自然法被理解为上帝制定的法律,它作为自然规律需要人去发现。这就是“法律是自然规律的延伸”的最早来源。
教皇革命不仅形成了西方法律传统,同时还是西方现代性起源的重要因素之一。简单地讲,教皇革命就是把古希腊罗马法律纳入基督教。基督教的最大特点就是“救赎”意识,教徒对此世不感兴趣。教皇革命导致政教分离和教会法的产生,其最大影响在于:如何在“救赎”这种对此世冷漠的价值框架中正视此世事务之管理,由此导致了形式法规至上的法治精神传统。这种精神必须将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法治和基督教结合起来才可能产生,教皇革命就是这种结合的开始。古希腊文明的超越突破和基督教的超越突破还产生了著名的中世纪“经院哲学”。
(345)奥卡姆剃刀、唯名论革命与西方现代性起源
在系统经济学研究中,我们曾经提出“一个概念等于一个信息通道”。也就是说,只有当有新的信息通道产生时,才需要引进新的学术概念。一般来讲,一个信息通道只需要一个学术概念,这就好比像一个人通常只需要一个名字一样。一个人两个名字容易引起人口统计和人口管理的混乱。如果用多于一个以上的学术名词或学术概念指称同一个信息通道,同样容易引起学术讨论的混乱。按照同样的道理,尽量不要使用同一个学术名词或概念去指称不同的信息通道。有时候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两个人就某一个学术概念争论的死去活来,后来发现他们所说的这个同一概念的内涵是不同的,即对应于不同的信息通道。
学术名词或学术概念与信息通道之间的对应关系与哲学史上著名的奥卡姆(W.Ockham)剃刀密切相关。奥卡姆是唯名论革命(Nominalist Revolution)的代表人物。所谓奥卡姆剃刀是指在理论研究中,任何多余的假设都必须像剃毛发那样被去掉。按照我们的观点,一个信息通道只需对应一个学术名词或学术概念,任何多余的学术名词或学术概念都必须像剃毛发那样被去掉。这可以被称之为扩展的奥卡姆剃刀准则。
奥卡姆认为,全能的上帝创造了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唯有个体才是真实的,当用名来指称共相(普遍的种)时,必须越简单越好。唯名论革命有效的颠覆了中世纪经院哲学中亚里士多德的神学世界观。众所周知,自从13世纪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被引入神学后,世界秩序变成了一个由理念规定的等级制度。代表共相的理念是真实的,它规定了各等级人的自然位置和权利责任,即所谓的西方封建制度。在这个等级制度里,不同等级的权利义务各不相同,遵守的法律也不尽一样。这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刑不上大夫”基本一致。
唯名论认为,代表共相的普遍观念只是一个名字而已,不能作为社会组织机制。根据唯名论观点,只有个体才是真实的,个人是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的唯一载体,社会被看做是由个人通过契约形成的而非由共相构成的等级结构。从此,个人自主性为正当的观念,作为西方法治精神演变的产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所有的信仰必须以个人作为最后单位,这样一来,统一教会在维持个人信仰上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性,为宗教改革铺平了道路。在此基础上,使得理性和信仰的二元分裂得以完成。事实上,不仅新教徒,几乎所有的西方自由主义者都是唯名论者。按照系统主义观点,社会系统是由个人作为基本的构造性元素所形成的一个层级结构。唯名论强调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无疑是正确的,但它否定高于个人水平的独立层次的存在是不可取的。唯名论的最大贡献在于确立了个体的独立地位,形成了个体的概念,即在西方世界中形成了individual的观念。
(346)文化产业研究的远古基因:古文明与超越突破
英国学者约翰·霍金斯1997年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迅速得到了全世界的响应。为了深刻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必须对人类文明的历史及其基本架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认识事物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分类。所以,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历史研究必须以文明作为基本单位。在古文明灭绝的基础上,产生了四种不同的超越突破,相当于把目标和手段作为分类准则对超越突破的分类,包括希伯来宗教型超越突破、印度宗教型超越突破、希腊型超越突破和中国型超越突破。这些构成了文化产业研究的远古基因。
所谓文明,就是普遍观念指导下的社会行动。文字的出现使得跨地域普遍观念的形成成为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人类文明的形成几乎与文字的出现同步。所谓古文明,就是普遍观念不能离开社会行动单独存在,社会行动也不能离开普遍观念单独存在,跨地域社会组织是普遍观念和社会行动相互维系的纽带。两者在互动中共同变化,这就是古文明的演化法则。根据热力学定律,任何组织内部都会产生无组织力量的熵增加,使其不断弱化,由此使得普遍观念和社会行动无法相互维系,这就是古文明灭绝的机制。古文明灭绝主要是指普遍观念和社会行动不复存在,文明由此瓦解为一个个独立存在的小团体,相当于“碎片化”。
古文明除了灭绝之外,还有一种命运,就是发生超越突破。所谓超越突破,就是产生一些不依赖于社会行动的普遍观念,主要内容是指超越视野中的目标和价值,其载体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有点类似于“局部包含整体信息”的全息照片。在古文明中没有个体的概念,一个人参与社会行动就意味着彻底的融入到社会里,个人绝不可能从社会里走出来询问“我是谁”,反思个体的“我”应该做什么。也就是说,古文明的参与者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里才能将自己定位,如果社会没有了,作为社会有机体一部分的“我”亦不复存在。发生超越突破之后,超越视野中的价值维持着个体的意义,即使社会解体了,超越视野中的价值维持着个体的意义,追求这些价值的人依然可以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从此个体产生了,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成为了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这在古文明中是不可能的。
在古文明中,普遍观念传播要通过社会行动甚至社会组织,发生超越突破之后,这些观念可以通过个体传播,自我复制,即使孕育它的社会已经解体,这些观念本身可以通过个体复制,甚至在传播中演化,由它们组成的文化从此绵延不断,人类的文化价值追求可以独立于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其意义是革命性的。
按照目标与方法,即终极关怀(离开此世和进入此世)与实现手段(依靠外部力量和依靠自身力量)两个准则,可以把超越突破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是希伯来救赎宗教,其核心是“渴望救赎的灵魂”,人要离开这个世界得到拯救,依赖的是神秘的外在力量。第二,是印度舍离辞世的解脱,解脱依靠个体修炼即内在力量,其关键词是“解脱的自我”。第三,是希腊型的认知理性,个人通过对外部自然规律的认识追求此世价值,关键词是“认知的主体”。第四,是中国型的以道德作为终极关怀,个人依靠内心向善的追求达到此世目标,关键词是“向善的意志”。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即使在相同的科技水平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也会存在多元的文化与复杂的历史。
[1]昝廷全.系统经济学进展:2013-201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史记:1985-201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昝廷全.系统经济学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学术散墨[M].北京:中国书店,2012.
[5]昝廷全.系统经济学原理:概念、原理与方法论[M].香港:经济与法律出版社.
[6]昝廷全.系统管理模式[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音像教材出版社,2003.
[7]昝廷全.沟通就是零距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8]昝廷全.产业经济系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9]钟学富.社会系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何正斌(译著).经济学300年[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1][美]加来道雄(MichioKaku)(著),伍义生,杨立盟(译).物理学的未来[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
[12]清崎·莱希特.穷爸爸富爸爸[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8.
[13]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14]昝廷全,昝小娜.系统需求理论初探[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
[15]昝廷全,刘彬,徐林发.特征尺度理论:经济学中的短期、长期与可持续发展[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2,(6).
[16]昝廷全.临界战略初探[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2,(10).
[17]昝廷全.层级战略初探[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2,(10).
[18]昝廷全.创建企业的三个理由[J].企业活力,2004,(4).
[19]昝廷全.关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系统经济学透视[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
[20]昝廷全.经济系统的认识和描述:认识相对性原理[J].经济学动态,1997,(2).
[21]昝廷全.企业实现可发展的资源位对策[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2).(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3月转载.)
[22]昝廷全.如何从‘零’创建大型企业[J].企业活力,2002,(1).
[23]昝廷全.特征尺度理论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层级结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2,(5).
[24]昝廷全.系统经济学研究:层级过渡原理[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
[25]昝廷全.系统时代:从“规模经济”走向“系统经济”[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8,(2).
[26]昝廷全.系统营销的三个基本原理[J].企业活力,2002,(9).
[27]昝廷全.制度边界的类型与意义[J].经济学动态,2008,(12).
[28]昝廷全.制度研究的历史深度[EB/OL].昝廷全博客,2013-05-29.
[29]昝廷全.资源位第三定律:连通性的经济学[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
[30]昝廷全.资源位定律及其应用[J].中国工业经济,2005,(11).
(责任编辑:龙学锋)
【系统思维】
激励思维分享智慧
SystemsThinking(17)
ZAN Ting-quan
(Chinese Center for Systems Economics Research,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24,China)
The system scien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chievements of sciences in the 20th century.Systems thinking is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among systems sciences.24 topics are introduced in this article.Every topic encompasses three modules:related topic + related theories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s economics.It will be very helpful for the readers to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systems thinking that introducing systems thinking with concrete topics.
systems science;systems thinking;systems economics
F092
A
1673-4793(2017)05-0060-15
2017-04-12
昝廷全(1962-),男(汉族),安徽界首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tingquanzan@c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