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浅析
2017-12-12庄育龙
庄育龙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是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一个表现。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挑战,如何即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又能体现国家提倡的新课改的内容呢?我认为其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4-299-02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余教授还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也就是说,在课堂这一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锻炼学生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以《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导向,贯穿历史课堂教学始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部分。每一历史单元都有言简意赅的导言,并附上这一单元的内容标准,这就成为指导我们历史教师上好每一堂历史课的指挥棒,它可以使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和课堂教学实践中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既落实了课程目标中知识目标,也让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由“虚”到“实”从而避免了以往历史教学中教学目标笼统,教师课堂"盲人摸象"的弊端。同时,《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也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学环节中最为关键一环——-“中考”的最高标准,因此我们每一位历史教师应认真研读《课标》,使它成为指导我们历史教学实践中的一件最得心应手的“法宝”。
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方面,从教材内容出发,课堂教学初期根据《课标》的内容标准给一课加上“副标题”,以示重要。比如:八年级(上)给“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四课分别加“器物之变”、“制度之变”、“观念之变”的副标题。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后期巩固阶段,把部分课的目录进行重新整理,再次突出《课标》中重点的内容标准,让学生在复习阶段能直接从目录中知道本课的“精华”所在。如:九年级历史(上)第12课“美国独立战争”,可把复习课题改为“华盛顿与独立战争”、“《独立宣言》与诞生”、“国家独立促发展”。这样,就把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的主要历史活动和《独立宣言》的主要内容及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的内容标准用言简意赅的“子目录”落实到位,又能便于学生识记,以达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认同历史学科
有位哲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存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对关注、认同、理解历史知识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语言需要简洁、有效、贴近学生生活,最好是学生已知而且感兴趣的问题,有效的历史课应该有个精彩的开端。新颖高效的导入教学,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先声夺人,能抓住学生求知的欲望,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就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如讲到“靖康之难”时,引入学生熟悉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提问“为什么金庸把其中的主人公要取名为郭靖,杨康?”在学生激烈讨论后得出结论“为了提醒后人不忘靖康之耻辱”。又如复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讲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时,可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各种专题片来进行教学,用今昔变化的对比得出改革开放对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的重要性,进而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可以引发我们对过去及现在的思考,真正能“以史为鉴”。也就是让学生重视历史科目他才会主动去学习。
三、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落实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面对新课程,我们常常苦恼于资源的无处寻找,事实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刻刻接触课程资源,但是没有從宏观上加以把握,没有明确地进行分类,使用时目的性不强,缺乏系统化……难以产生宏观效应。”(1)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先从教材入手,反复推敲、体会,根据学习目的要求,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整合、裁剪,突出重点、难点;之后以教材为核心,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从内容、形式上向外延伸,充分挖掘、利用现实中的教育资源,使教学不再局限于教材。那么我们身边的课程资源都有哪些呢?“教学资源分为有形资源,包括人力、物力、信息、组织等,和无形资源,包括社区文化、社区认同感及归属感等。”(2)
1、挖掘物质资源,体现历史多样性
与其它学科相比,历史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和现实性的特点。教师在授课中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实物、报刊、文学作品等不同类型的物质资源,充分体现历史的多样性。
2、开发人力资源,展现历史鲜活性
在课堂上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的教,一个是学生的学。首先,教师是资源的利用者,更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亚夫说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教师有怎样的学科教育观念,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准。” 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的教学艺术是让学生喜欢历史课的首要因素。如果我们的课堂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学生怎么能不跟着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呢?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注意个人的积累和修养,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让学生爱上你的课,爱听你的课。
其次,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不是按照成人的意图和对成人生活方式的复制来成长的,他们与课程接触时,时时刻刻都在用儿童的眼光去理解、去体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经验,这些鲜活的经验又会给课程带来新鲜血液,成为课程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3)那么怎样开发学生资源呢?还是那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导入部分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兴趣培养,僅有兴趣培养而没有能力落实还不是学生资源的开发,要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积极地寻找有意义的东西,促进学习的进步和自身提高。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历史课程改革应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聂幼犁教授认为:“学生主体”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情况,而不是某种形式。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作教师的就一定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如在《“经济大危机”》一课内容中,我就把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和评价”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自主去处理。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从不同的角度对罗斯福新政进行了评价,既有利于认识的升华,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敢于向既定规律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最本质的体现。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发展良好个性的空间,使学生在标准中有变化,在规范中有自由,一致中有特色,统一中含个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
五、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
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需要教师的进行积极主动的教学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把教师的成长归纳为经验加反思。可见,教学反思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历史教师只有反思自己,才能更好地研究学生,才能更好地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才能超越自己、不断进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 一是通过教师书写教学后记进行教学反思。这样既可以防止教师教学感受的流失,也可为今后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完成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把零散的教育思维变成统一的学科体系理论。二是教师通过书写教育案例来进行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生动故事,但它又不是简单的记录故事,还要对故事进行精彩的点评,典型的教育案例,均发生于对已有故事的反思。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过程,为教师提供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经历的机会,是教师理性的反思,更好的把握好历史课堂教育的脉搏。三是通过教科研活动进行集体性的教学反思。同科目的教师在教学上的互相支持,共同反思是发展优质教育的重要资源,有利于教师专业持续发展和改进教学工作。因此教学反思应成为历史教师的职业习惯,只有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更好地研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虽然历史充满了神秘性和复杂性,教育更是充满不确定性和可塑性,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该成为能工巧匠,用理性串起鲜活的历史,引导学生凝视历史,思索历史背后隐藏的本质,在喧嚣和浮躁中,静下心来,不遗余力地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朱汉国、王斯德,《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第267页
[2] 刘 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46页
[3] 朱汉国、王斯德,《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第280页
[4]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5] 《中国著名教师课堂细节》赵国忠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6] 《历史学:历史课有效教学的原动力》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赵亚夫
[7] 《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