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完美体现
2017-12-12孙芳
孙芳
【摘要】熟读国学对小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影响,现在的小学也有着国学教学和诵读,但是就教学方式来说,过于单一枯燥,学生也只是简单地背诵,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明显的提高。本文就国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国学;小学语文教学;体现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3-0220-01
国学汇集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伴随着“国学热”的出现,各个学校纷纷开设与国学诵读有关的教学课程,把国学科学合理地引入语文教学,成了教师和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学习语文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的现状
1.教师对于国学认识浅薄
在开展国学教学时,很多教师都是觉得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每句古诗的意思再背诵,这样的方法虽然说没有什么错误,但是违背了经典阅读的模糊性原则,因此在教学上出现偏差。本人在一次教学观摩时,讲课的教师在讲解小学古诗时,选择了学生比较熟悉的古诗《春晓》等,这样的古诗,学生是倒背如流,因此在讲解时,教师重点在于讲解其中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反复练习,而忽略了诗句中的节奏,大大降低了学习经典的效率,使学生对国学的学习存在刻板的印象。
2.学生诵读形式单一、时间不固定
在现在的小学中,虽然国学的诵读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在很多的学校中,国学仍然得不到重视。再加上语文教师本身的文学素养不高,对于国学没有深刻的认识,在课上也只是盲目地教给学生国学的知识,以至于学生的国学经典的诵读形式仅仅是“读”,学生在不明白其意思的情况下盲目诵读,虽能记下来但也记得不长久。国学诵读质量低下的原因也在于很多学校的经典诵读课程是由教师自由安排,教师会因为自身的原因压缩课程时间并且诵读的时间很短,只有早读中短短的十几分钟或者是二十分钟,学习时间短,对于理解能力弱的小学生来说,这样的时间远远不够。
3.学生未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在应试教育的时代下,国学的诵读也成为了一种功利性的阅读,教师与家长盲目地追求“背得多”“会背的多”,而不关注学生是否领会国学经典中的内涵。使学生的学习也成为了一种灌输式的学习。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的体现对策
针对国学经典的诵读虽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对于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说,也有其应对的对策,小学语文教学诵读国学经典的对策如下:
1.国学与语文课堂的深度融合
以小学语文教育为依托,以经典古诗文阅读教育为载体,打破只重视诗文知识教育的局限,充分发掘古典诗文的人文内在,拓展古诗文教育的视野,有利于实现国学与语文教育的深度交融。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一旦诵读习惯形成,遇到阅读情况时,从中可以取得适应自身的阅读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在课余,在教会学生诵读技巧之时,每天自助安排学生诵读十到二十分钟,这样久而久之。日积月累,一定会有惊人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课间时间播放国学经典,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3.课堂上渗透
国学的积累不是在一日的痛苦学习中得来的,而是在学习中不断地积累而来。既然国学经典的诵读依然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其意义重大,教师应该提起十二分的精神把国学经典的诵读做好。因此,在教学课上,国学经典的课程应该安排到一周两节或者是一周三节,在多不在少,讓学生充分接触国学。在课堂上,应该做好课内外知识的衔接,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国学诵读中感悟其中深刻的道理。
4.适度、适量地呈现
“国学热”的兴起,使校园、教师、家长都在为孩子的国学学习而努力着,恨不得让孩子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完,他们不在乎孩子需要的是什么,什么国学知识才是最适合孩子的,孩子学习的内容是否可以真正消化。因而,在挑选孩子的经典阅读作品时,教师要进行周全考虑,要适度、适量地向孩子呈现。关于年级稍低一点的学生,我们可认为他们挑选深入浅出的小诗文、篇幅短小的古文和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如《三字经》《弟子规》等。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力,而且心志较为成熟时,可认为他们挑选类似《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这样需要一定理解力和感悟力的作品。
5.提高教师国学素养
教师有外出参加培训的机会,因此,学校可以安排教师多参加国学培训,使一些在国学素养上缺乏的教师能在培训的课程中加深对国学的理解。其次,学校应该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自主学习国学,或者是给教师安排课程,强制性地要求教师学习,使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成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
6.率先垂范、得体施教
教师的示范作用在国学阅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想让学生真实通过学习国学到达陶冶情操、提高个人素质的目标,教师必须有适当高的专业知识和文化涵养,可以做到率先垂范。国学的教育过程,应该是师生两边共同来实现的,是师生两边的相互对话、相互影响。如果教师期望学生可以在国学学习上有所收获,那自己就应该积极地投入到国学学习中,过硬的专业素质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最基本保证。
7.科学、合理地阅读
闻名语文家吕叔湘说过:“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育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教授语文知识。”在国学经典阅读教学中,教师能够教训学生以“晨诵”“暮省”的方式进行,并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以此来营建浓厚的书香氛围。比如,每天在上课前十五分钟的大声朗诵是很有必要的,学生能够在朗朗书声中取得洗礼,这种知性的熏陶胜过逼迫识记。另外,每天的暮省“这个环节能够协助学生完成“消化“问题。教师和家长还能够引导孩子制造国学知识卡片,能够个人独自制造,也能够集体制造,写上他们感兴趣并现已记下来的内容,包含自己的感触和体会。如果条件答应的话,还能够参与班级评比,并进行一定的奖赏,经过在班集体中展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他们学习国学的积极性。
三、结语
当下国学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挑起这个大梁,坚持把国学做好,并让学生喜欢上它。教学没有停止,思考不会停止,每个语文教师都会努力加强自身素养,探索国学诵读的道路,使国学经典发挥其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菡.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现状及对策[J].教师博览.2015,(11):16-18.
[2]许浩.对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师前沿.2015,(03):84-85.
[3]王太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J].新课程导学.2015,(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