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
2017-12-12闫忠宾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传承的美德,但目前文化断层、文化缺钙等现象非常普遍。初中语文教学处于学生人生发展、观念树立的重要阶段,通过教师引导的方法让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这不仅能够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增进师生感情,建设更加其乐融融的语文教学环境。
在初中语文课上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老师和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这为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产生了极大的积极意义,对学生发展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在本文中,我主要对初中语文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式传统文化学习的意义及实践性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进行分析。
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实施的重要意义
1.提高学生情感、交际能力,增进师生情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孩子的好奇心普遍比较重,且对于新奇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所以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就很好地利用了学生的这一特点,从而开展了一些积极有益的探究性活动,在促进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意。比如:有的语文教师针对性地进行道德传统的教育,组织学生进行《摔倒老人救助》的社会角色扮演的游戏,并鼓励他们与其他同学选择相关角色,然后让他们进行模仿,说出心得体会,从而宣扬乐于助人的良好传统品质。像类似于这种游戏,不仅能够释放学生乐于参与课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孩子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念。老师的应和称赞或者协同参与更会让他们觉得老师十分亲切,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感。
2.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对学生的性格、品质发展有积极意义。在一般家庭环境中学生的思想认识、为人处世等大部分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这种方式有很多弊端,学生学到的优秀品质不够全面,为此通过初中语文教学落实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见闻,帮助学生更好的在品质、性格等各方面积极发展,树立良好的人生发展态度。
二、在传统文化教学活动落实举措
1.在初中语文课前、课后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多听一听他们对于学习传统文化的感受,更加了解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文化薄弱环节的教育引导。比如说老师在组织孩子学习了《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后,老师可以先说:“老师今天对大家课堂反应很满意。尤其是大家读书很整齐,那么学完之后你对爱国的态度是什么?你觉得做哪些事情是爱国行为?”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让其主动说一说自己在学习《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过程中的感受,尤其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腼腆的孩子,老师更应该主动地去和孩子聊一聊,了解在学习中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心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老师们也应该将自己放在与孩子同等的位置上,对于他们的小脾气、坏习惯等等都应该积极地进行引导而不是厉声呵斥,可以通过讲传统文化故事来督促学生改变,以足够的耐心让孩子喜欢上传统文化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孩子在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2.老师要多用传统故事、文化典故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部分是从古代文人墨客的故事中引申而来,在初中语文课上,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故事的引导作用,在具体问题上用有深意的故事点播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生态度。比如:在将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孟母三迁来为学生分析学习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不能因为个人行为影响他人;在处理学生犯错的过程中可以引入“负荆请罪”的故事说明认错的态度等等。
3.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多角度推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除了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更多地接触和运用传统文化。比如:可以创办传统文化论坛,引导学生针对传统文化提意见、说感受等的投稿。也可以不定期让学生围绕某方面的传统文化进行小品、歌唱、辩论等形式的竞赛,使得传统文化教育从多个方面得到落实。这样不仅体现了新课改教学模式的创新,同时使得学生的能力和文化素養得到全面的提升。
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教学改革、新课改要求的,此过程中不可忽略学生主体,也不能忽视形式的变革,切记不能用灌输的方式进行。
闫忠宾,山东德州陵城区教研室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