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画面感营造为指针,分层导学记叙文写作

2017-12-12陈佳祥

考试周刊 2017年26期
关键词:画面感读写结合

陈佳祥

摘 要:记叙文是初中作文教学的核心。分层导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发展,有助于突破这一核心任务,落实因材施教的理念,而文章畫面感的营造可在这一进程中作为切入点,整合阅读和写作,起到指针性作用。

关键词:分层导学;画面感;记叙文写作;读写结合

生动形象是优秀记叙文的重要指标,也是学生差异悬殊乃至普遍薄弱的一环。分层导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发展,有助于突破记叙文写作这一核心任务,落实因材施教的理念。

我把学生按其实际水平,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层导学。基础较差的为C层,这一层次的学生害怕写作,写作文时往往勉强凑足字数,更谈不上具体生动形象;基础一般的为B层,这一层次的学生能完成作文任务,一般能够达到内容充实、语言通顺等基本要求,但只是被动地完成;基础优良的为A层,这一层次的学生基础扎实,对作文比较感兴趣,在写作中能够做到描写生动形象;语句有一定文采。大致以“一个A层、两个B层、一个C层”的模式组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又相应要求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但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有“画面”的文章才是更真实丰满,更生动形象的文章。

我首先向学生介绍金庸先生的大俗之作《射雕英雄传》,第十二回:

黄蓉笑盈盈地托了一只木盘出来……另一碗却是碧绿的清汤中浮着数十颗殷红的樱桃,又飘着七八片粉红色的花瓣,底下衬着嫩笋丁子,红白绿三色辉映,鲜艳夺目,汤中泛出荷叶的清香,想来这清汤是以荷叶熬成的了……洪七公闭了眼睛,口中慢慢辨味……睁开眼来,见黄蓉正竖起了大拇指,不由得甚是得意,笑道:“这碗荷叶笋尖樱桃斑鸠汤,又有个甚么古怪名目?”黄蓉微笑道:“老爷子,你还少说了一样。”洪七公“咦”的一声,向汤中瞧去,说道:“嗯,还有些花瓣儿。”黄蓉道:“对啦,这汤的名目,从这五样作料上去想便是了。”……黄蓉仍是摇头,笑道:“那么这斑鸠呢?《诗经》第一篇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以这汤叫作‘好逑汤。”

学生发现,小说在扣人心弦的情节外还有这么美的地方,原来文章可以这样写!

我再向学生介绍《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情真意切释猜嫌”——

宝钗走后,晚上下起了雨,林黛玉非常寂寞伤感,写了《秋窗风雨夕》。没想到,风雨故人来——宝玉来了。请注意,宝玉是带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提着明瓦灯,来到潇湘馆的。后来蘅芜苑的一个丫鬟,也打着伞提着灯,送了一大包上等燕窝来,还有一包洁粉梅片雪花洋糖,说:“这比买的强。姑娘说了:姑娘先吃着,完了再送来。”

想象一下,碧伞红灯,那个诗情画意。油漆伞是绿的,提的灯是红的,在小雨中渡过沁芳桥。想想那意境。红学专家周汝昌先生认为这才是《红楼梦》的精华,而我们读《红楼梦》注意这些了吗?那个美那个境界。

学生发现,原来大雅之作《红楼梦》可以这样读!

不管是大俗的《射雕英雄传》还是大雅的《红楼梦》,都着力营造了一个个色彩鲜明,生动鲜活的画面,美好事物及对美好事物的珍爱顿时跃然纸上,让人由衷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怎样快速有效地对阅读和写作进行整合?可从五个方面着手。

一、 调进色彩词

色彩是构成画面的主要元素。美国学者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说:“说到表情作用,色彩又胜过形状一筹,那落日的余晖以及地中海的碧蓝色彩所传达的表情,恐怕是任何确定的形状也望尘莫及的。”形象的画面离不开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使画面感更强烈,丰富而准确的色彩构成,可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不少课文也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

【例1】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鲁迅《故乡》

【例2】 红红的落日余晖和露水一起落到不久前还洒满淡金色阳光的林中空地上;一株株大树、一丛丛树棵子、一个个干草垛投射出长长的阴影……太阳落山了。——屠格涅夫《树林与草原》

【例3】 “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鲁迅《药》

语言的生动形象,是文章生动形象的最重要指标,而色彩的形象性是语言形象性的重要部分,故描述具体事物时,要多选用形象性的色彩。值得注意的是,色彩词不仅表示色彩,还常具有象征意义(C层次要求),如热情奔放的红色,柔和恬静的黄色,忧郁深远的蓝色,庄严肃穆的黑色。如例3中冷色调的“青白”不仅真实写出了自然环境中秋天下半夜的寒意,更为下文华、夏两家的悲剧奠定了冷冷的感情基调。

二、 点好数量词

数量词是文章语言中很不起眼的一种,它在写作中常常被忽略,其实数量词就如烹调中的调味品,它运用的多少与准确程度,将直接影响我们笔下“菜肴”的滋味与水准。在诗词中,数量词成功运用的比比皆是:

【例4】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例5】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例6】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诗人们借助数量词对景物加以量化点染,在点线面形成空间甚至时间的交织对照,让整个画面一下子清晰、灵动起来。不仅是古诗词,现代文中数量词的作用同样突出,下面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略加说明。

【例7】

原文——“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对比——“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例7中 “日光”本是暖色的,但这暖色因为是从槐树叶中漏下来的“一丝一丝”,所以也变得冷冰冰了。作者营造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点染出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其间,数量词的恰当运用功不可没,正是它们使事物的形象更加突出,更具有审美意味。

量词还可通过活用,化虚为实,给抽象无形的事物以具体可感的形象,营造出具有特殊效果的画面。如“友人来了,不小心碰翻了一杯乡愁,浓浓的气氛四溢弥漫。”“乡愁”是一种情感,摸不着,看不见,用量词“一杯”跟它结合,便化为浓香扑鼻的美酒。可见,一个量词的运用,给全诗带来了灵性与活力。

数量词的应用要求:一般应用为C层次学生,准确应用为B层次学生,化虚为实要求A层次学生掌握,同时鼓励低层次学生尝试挑战高层次的要求。

三、 铺好叠词

叠词在文学作品中常常是篇章中的亮点,许多优秀的诗文,也正是由于成功地使用了叠词,不仅使语言的音乐性更加强烈,描摹的画面更加鲜明,诗文的含蕴也更丰富,意韵也更深长。叠词大致可分为两类:

1. 单纯词叠词。它是由一个单音词重叠而成,如《登高》的“无边落木萧萧下” 中的“萧萧” 摹落叶声,《春》中“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中的“嗡嗡” 摹蜂响声均属此类。这类叠词大部分是拟声词和形容词,多用来摹声摹状。

2. 合成词叠词。它是把一个字重叠起来,往往是单字本义的强调,达到动作的重复、时间的延长、范围的扩大、程度的加深等目的。如《声聲慢》中“点点滴滴”是“点”“滴”量词的重叠,表现出水滴落的频繁、时间的持久,也从侧面活现出女主人公凝神呆望的愁苦画面。

现代诗文妙用叠词的也不乏其例。朱自清的散文大量使用叠词,如《春》:“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使用了“轻悄悄”“软绵绵”的叠词,使语言更活泼,也使画面更传神。

【例8】 “雨是最寻常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朱自清《春》)

这些叠词的运用,使文气得到了舒展,同时又强化了特征,加强了语意。

叠词易学好用,是文章画面感的高效倍增器,要求所有层次的学生掌握。

四、 定好空间方位词

【例9】 “雪片愈落愈多,白茫茫地布满在天空中,向四处落下,落在伞上,落在轿顶上,落在轿夫的笠上,落在行人的脸上。”——巴金《家》

这里的空间方位词不仅指习知的“上、下、里、外”等纯方位词,也包含“物象+纯方位词”的组合,如例8的“小路上”“石桥边”“地里”,作者通过它们的铺陈与交融,形成视线的切换和空间的延伸,成为一个可以持续活动的镜头,整幅江南春夜雨景图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流动的,使整个画面荡出灵动与温馨。

空间方位词要求A、B、C三个层次的学生都熟练掌握运用。

具体来说,C层次学生四项方面要能单独运用;B层次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组合使用;A层次学生能自如地综合使用,使语言有文采,有韵味。

当然画面只是一个显像,画面最终要表达的还是内在的情感,在画面的营造中我们应谨记营造的目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A、B两个层次的学生都要力求实现这一终极目标,C层次的学生即使不能到达,也要“心向往之”。

猜你喜欢

画面感读写结合
巧设“主问题” 赋予古诗词教学画面感
我就是吃可爱多长大的,怎样啦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画面感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画面感教学的几点思考
论电影配乐之画面感——电影《功夫熊猫》配乐视听作用力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