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生真真切切感悟语言的魅力
2017-12-12王惠娟
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做到教学相长,进而为小学语文学科增添新的活力,让小学生能够毫无负担地在语文课堂中彰显自我,凸显小学语文的语言魅力。
一、将情感与朗读融合,培养语言感觉
语文学科考验了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实践性、综合运用能力,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基本语文素养,为日后提升语文理解、表达自我的能力,打好基础。语文学科让学生将所学习的文学作品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中,教师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自己的语音语调帮助学生更好地揣摩这种思想情感。在语文课堂中的阅读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通过朗读课文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思想,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要让学生掌握在自己想象的符合文章思想场景的情境中朗读一些课文中的精彩好词好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能够让学生更加直接的感受到语言艺术的魅力,对于培养语感是十分有利的。例如,在五年级的课文《桥》中,就出现了多个字构成的词句,用“像泼,像倒”形容小村黎明时分的雨势之大,洪水的来势十分凶猛,将村民们看到洪水来临时的紧张、局促完全凸显了出来,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就这一开头片段,让学生反复朗读,揣摩短句的节奏,朗读的节奏要与情境中大雨瓢泼的情境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短句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文章中除了这一片段之外,还有针对支书、村民等人物的切换描写,从多个方面增添了故事的紧张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可以组织多个学生,分角色朗读,重点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渲染气氛、培养语感的能力。
二、将对比与质疑比肩,撬动活跃思维
作为小学语文课本教材内容的文章,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揣摩,仔细推敲精雕细琢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深厚功底。因此,当课文中出现了一些有关于文学作品语言表达方面的基本知识时,教师不能只是简单描述,而是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将自己放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通过多种艺术手法进行对比,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积极表达出来,产生观点的碰撞,从真正意义上获得多样化的认知,体验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必须要主动地带领学生一起思考,从多个角度揣摩作者这样表达的用意,更好地感受语言艺术文化的魅力。例如,在三年级的课文《翠鸟》中,作者对于翠鸟的动作细节描写用到了“鸣声清脆”“贴着水面”“疾飞”等字词,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些同义词对这些动词进行替换,例如“叫”替换“鸣”,“贴”替换“在”,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每一个字眼的用意,在整篇文章中的特殊作用,让学生学会自己推敲,培养比较的习惯,锻炼活跃的思维,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将生活与课文融合,促进真实感悟
小学生的年龄普遍偏小,因此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在日常的课堂学习过程中,有一些教师将语言表达的知识通过机械化、纸质化的文字进行解读,学生只能僵硬的接受,但是根本不能透彻地理解这些文学知识点,更不用说是感悟文学艺术的魅力。因此,教师必须要将教学中的语文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即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的“生活即教育”,做到在生活中开展教育。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活动必须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基础上,让学生想起自己在生活中曾经经历过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十分自然地从自己的实际经历出发,将自己的实际经验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在已经建立好的知识框架中增添内容。例如,在学习《父亲的菜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父亲在家庭中的某一次为了自己的工作做出的让你印象深刻的事,学生可以积极举手发言,向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经历,发散思维,帮助其他同学们融入文章故事情节中,更加有效地理解文章,在课堂中引起有效地共鸣,帮助教师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
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的语言以及相关的教学方法是帮助学生开启思维的智慧钥匙,是一座将教师和同学联系在一起的桥梁,能够高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多样的学习方式与手段更加熟练地掌握多样的语言艺术,为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王惠娟,甘肃临夏县土桥学区三角堡小学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