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教《桃花源记》
2017-12-12陈惠慧
古文,使我们这个幅员辽阔、方言复杂的多民族国家在书面语言上取得了统一。如何教学古文而不至于落入枯燥乏味的窠臼当中呢?在教学时,我尝试多点开花:巧用多媒体,渲染情境;拉近距离,从熟悉的事物开始,并创设情境,融情入景;巧设疑问,启发升华。
一、桃花渐入迷人眼
《桃花源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让人流连忘返的好文章,开头就营造了这样一种美好宁静的景象:“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置身于如此情境,又岂可用简单的几句翻译来代替?不如出示一幅桃花盛开的精美图画,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老师再声情并茂地轻轻吟诵,让学生在直观形象和听觉冲击下,任由想象之翅膀飞翔,感受桃花源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心灵之门因而洞开,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了桃花源里所描绘的情境当中。
二、心远地自偏
接下来的诗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花垂髫,并怡然自乐。”寥寥数字,描绘的,是怎样一副让人神往、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图啊!但仅凭文字,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呢?首先,从学生平时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字眼着手,“土地”“屋舍”“良田”“鸡犬”“男女”“黄花垂髫”,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陌生感和畏难情绪。通过对这些熟悉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再现,营造一幅与世无争、温馨宁静的生活场景。古文的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而不必拘泥于文字上的翻译。因为所有的手段,都只为让学生了解、学习、归纳、总结。通过熟悉的事物进入情境,消除距离感。
没有对比,显示不出优势。这时可以再出示两幅图,一幅是经过战争洗礼后的满目疮痍、荒凉萧索的图片,画面另一幅是桃花源里其乐融融、人人安居乐业的图片。通过对比,才更能体会到桃花源那个时代里的那种远离战乱、没有苛捐杂税、没有尔虞我诈的幸福和安宁。学生生活的时代,局限了他们的视野,仅仅靠翻译,绝不可能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美好。桃花源记的质朴宁静,也只是一种文字上的符号,而不是形象生动的感受。
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除此之外,适当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思考:见到渔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坐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为何遇到一个陌生的访客,村里人都会有请客吃饭的热情?同时出示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诗句:“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如果桃花源里的村民生活在一个战乱不休、动荡不安、生灵涂炭的国家,如何能做到热情好客?正因为文中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个大同社会,是一个人人趋之若鹜的世外桃源,才能有“鸡犬相闻”、“黄花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景象。通过两幅图的正反对照,刺激学生的感官;再加上问题的思索,进而重新去体会到“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悠远意境。
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桃花源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都是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无论文本的布局谋篇、精美词句,还是蕴含的思想感情,都值得语文老师和学生去推敲学习。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积累,许多文言词句就可以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叶圣陶先生说过:“古文与口头语言殊异,读之至熟,实即古文之语言。”通过多种方法的学习,学生融入情景当中,了解了古文的背景和内容,这时候再加以背诵,定能做到熟读成背。
古文的教學,虽然离我们遥远,但从熟悉的事物着手,加以联想,在头脑中再现一幅幅贴近生活的图景,便可拉近距离,消除对古文的畏难情绪;创设情境,适当运用多媒体的力量,加以想象,化枯燥的翻译和讲解为直观形象的视觉和贴切动听的听觉冲击,想必效果会事半功倍;再辅以适当的问题启发,思索,点拨,思想逐渐得到升华。总之,文言文教学关键在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情感去解读作品,对作品不确定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教师适时当好引导者,课堂才能生机无限,活水潺潺。
语文课,应该有语文的特色和独到之处,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鉴赏能力,有着细腻深邃的感触,有着评判时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仅仅把语文课当作一门工具,那么语文味就不复存在,学生对于美的鉴赏能力也会降低,课堂那种本应拥有的诗意盎然,也会荡然无存。只有做到“胸中有丘壑”,才能还语文课堂和学生一个诗情画意。
陈惠慧,广东深圳市龙岗区新亚洲学校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