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课程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初探

2017-12-12孙永锋

读天下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历史

摘 要:随着现代科技、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在满足了物质享受的同时,却缺少了高尚精神的熏陶,而这种现象也逐渐蔓延到初中學生群体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化精神熏陶,也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初中历史教学出发,对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进行分析,再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经验对其教育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学生

一、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继承着华夏优秀文明传统的一种表现,其具有鲜明的历史气息以及逻辑性较强的现实基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为了让青少年能够更加全面的认知中华民族悠久的社会人文、浓厚文化,更是提高青少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拥护,这都具有着极大的历史意义。

(二)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我国优秀文化体系传承以及创新的重要路径

现在在全球的国力竞争过程中,其文化因素的竞争地位日渐凸显。而广阔浩辽的中华传统文化则是我国在国际间站稳脚跟的基础。初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加强对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势在必行的,这对于我国优秀文化的继承、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厚重而又基础的作用。

(三) 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

随着实际经济的不断变化,我国现有经济体系进行深远变革。青少年学生开始接触着本土以外的文化信息,这让学生的思想意志表现得更加自主。但是我们不能够忽视来自外界与内在的一些不良思想以及道德观念的来袭,这将会对初中学生的成长造成极大的伤害。通过教学学科来进行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树立起明确的文化价值观,使其能够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现代教育的主体理念。

(四)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文化,必须正视其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人们也越来越强调“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这也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而在吸收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比如说对于传统文化重要性有待明确,教学过程的系统性与整体性还有待提高,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等。这些都在不同的形式上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面对这些困难,教师必须从自身出发,结合现有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有“效果”的教学。

二、 基于初中课堂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策略

(一) 提高专业素质

在教学中,教师若想给学生一条小溪的话,那么教师就需要有一片海洋。教师的专业素质以及历史知识储备,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而这,往往也是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原因所在。所以,教师想要完成历史课堂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就需要其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及专业知识。

(1)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在平时,教师首先要加强对于中华知识的深入学习,充实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底蕴。并且,还需要全面了解我国历史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人文等内容。以“初学者”的姿态,学习政治经济学、哲学等文化知识,并不断在文学意识等方面进行巩固。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做准备。(2)关注国家社会热点问题:教师在进行普通的历史教学中,也不能够忽视当代国家的社会热点话题。从实际的层面出发,挖掘其问题中的历史话题,并提取其内在的文化精髓,向学生弘扬我国的文化传统、珍爱和平的理念。

(二) 改进教学方法

(1)认真挖掘教材内容: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此,教师可利用历史资料,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民族精神教育落到实处。(2)改进课堂教学形式:教师可在课前讲述历史故事,在课中创设情境,在课后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三) 把握教育契机

历史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教师要把握教育契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内容时,我向学生讲道:近代西方的坚船利炮让中国人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此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成为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目标。最终,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赢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四) 发挥多媒体作用

历史具有过去性、真实性,也具有不可逆性。要想让学生感受久远的历史文化,教师仅靠教材和口头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多媒体为历史课堂教学增添了无限活力,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增添了巨大动力。多媒体能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加具体、生动,提高教学效果。

(五) 开辟第二课堂

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历史遗迹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教育素材,它们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要精心设计,将历史教学与校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学校的配合和支持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邀请传统文化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设讲座,传授民族特色文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弥补历史课堂教学的不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认真为学生普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历史教师的责任与义务,其不仅仅是完成了一个普通的教学任务,更是为了学生未来人生道路发展,所作出的重要文化精神积淀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教社科[2014]3号,2014-03-26.

[2]张道龙.例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初中历史课堂的策略[J].新课程(中),2015,(10):138-139.

作者简介:

孙永锋,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李溪初级中学校。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历史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历史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