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体育课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2017-12-12刘忠波
刘忠波
摘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焦点。随着体育2+1的提出,小学体育课作为基础阶段,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心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显重要。本文就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如何帮助学困生的实践做一些简单的交流与探讨。
关键词:体育课;关注;学困生
一、 前言
小学体育课作为基础阶段,教学中应更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尤其是关注体育学困生。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更是给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的情况下,在教育的同时应打破统一的模式和传统的做法和教法,去特别关注这一类学生,帮助他们确立“每个学生都具有成功的潜能”的信念,为孩子一辈子发展着想。
二、 小学体育课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所谓体育学困生主要是指那些或是由于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或是由于后天培养的失缺,致使其身体形态、运动素质等比较差,因而在体育课程学习中,跟不上进度,完不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这些学生从小学阶段就由于体育差而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将影响着他们一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小学生产生体育学习困难的原因大概有两种:1. 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体育能力的好坏与遗传因素有密切的关系。2. 后天培养的失缺。现在的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中的“过溺爱”、“过保护”以及“教育不足”都会造成独生子女个性发展的偏执,对他们正常的学习产生障碍。体育学困生一般意志品质比较薄弱,缺乏毅力,怕苦怕累,需要特别的关注与保护。
二、 应对小学体育课学困生对策分析
1. 调查资料,对症下药
教师对学生越了解,就越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学习困难的孩子,每接一个新班的时候,我都会通过各种方法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将要重点帮助的孩子找出来。首先,我会专门设计一节室内课,通过游戏、有奖问答等有趣的方法来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抓住重点记录下来。其次,摸底测试。实践课中我会对学生跑、跳、投掷、耐力等基本项目进行一次摸底测试并进行登记。最后,我会和班主任经常沟通,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将有特殊家庭情况的孩子重点观察。当然,这些都是关注学习困难孩子的第一步,更多还要在具体的课中进行关注与帮助。
2. 因材施教,特别关注
(1) 关注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教学中我发现无论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学习困难,只要遇到困难,这些孩子表现的都相当不自信。根据调查,在大致了解了学困生的基本情况后,在教学设计中,我会刻意安排针对这类孩子发挥长处的活动来在课堂中进行,让孩子们认识到人各有所长,不能以偏概全,以帮助其树立自信。如对身材矮小的孩子,我就设计钻圈的障碍游戏,让他们成为障碍跑比赛的“高手”等。
(2) 关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阶段孩子们对体育的兴趣是很浓的,尤其是低龄段孩子,无论上什么内容,只要是运动他们就很喜欢。然而,学习困难的孩子,刚开始参加的时候兴趣是很浓的,很乐于参与。一旦老师提出一定的要求需要达到时,他们就显得很紧张、害怕、兴趣不高,学习效率就会下降。为此,我一方面注意课堂设计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我会一直陪在孩子身边,和他们共同面对困难。
(3) 关注技能
在了解体育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后,教师应根据体育学困生的不同情况,帮助他们制定符合实际,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采用不同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帮助他们一点一滴地学,帮助他们一点一滴地进步。对他们主要不是要求限制达到什么标准,或赶上什么同学,而主要是实现自我超越。鼓励他们每节课都有收获,每星期都有进步,从而逐步达到技能教学的基本要求。例如:在一年级的跳绳教学中,有的孩子由于协调能力差,手脚难以配合,总是不能连续完成,达标就更困难了。课堂中,我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将这一批孩子单独辅导,由于他们相对能力较弱,每节课只定一个目标:第一节课就练摇手臂的动作;第二节课练手脚配合连续跳一到二个;第三节课目标是五到十个等,一直坚持到会跳达标了为止,决不半途而废。这期间我会始终陪在孩子身边,不时地给予评价和鼓励,让他们更有信心坚持到底。就是这种坚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两年来,我所任教的班级在需达标的项目上全部达标。不得不提的是,个别指导需要教师付出很多的耐心与时间,这就要求教师要真的有爱,教师的关心与爱护,会让学习困难的孩子内心激起自尊、自强、积极向上的强烈欲望,从思想情感上和教师亲近起来。若教师付以真情,长久施爱,从情感上,亲近他们,从生活上关怀他们,从心理上理解他们,就会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可信,情感上引起共鸣,增强向师性,进而以正常的心态进行体育课的学习。特别指出的是那些由于家庭原因所造成的体育学困生,更应该给予他们父母般的关爱,使他们缩短与其他学生的距离,积极上进。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时刻提醒我们:时刻给予学困生关爱。
另外,教学中我还坚持做到两个优先:一是课堂练习,辅导优先。教师必须对学困生优先安排辅导。他们掌握动作慢,完成技能动作往往达不到要求,教师不能横加指责,要耐心、细致地加以讲解辅导。二是体育比赛,优先考虑。在体育教学比赛中,体育好的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参赛欲和求胜心,而学困生则“知趣”地退到一边当观众,或者表现出“与我无关”的态度,这时教师则要考虑安排他们参加各项体育教学活动,特别是集体项目更要给予优先的安排,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运动会属于自己,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4) 关注交流
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是最真诚的。因此,让学习较好的孩子去帮助学习困难的孩子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教学中,我经常刻意组织安排学生练习时优化组合,努力营造一种学生之间相互尊重、互相關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激励他们“比、学、赶、帮、带”,充分调动周边积极因素,帮助他们进步。同学之间形成教与学、帮与带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消除他们在教师面前的羞怯与自卑,便于解放思想,投入练习。
(5) 关注评价
教师对于体育学困生的评价也要非常关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他们完成了什么动作,达到了什么标准等学习结果上。而要重点看他们的学生态度、练习的积极性、付出的种种努力和获得的微小进步上。在学习同一技能动作或课堂练习时,可以适当降低难度,减轻重量或放慢速度要求,使孩子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使学生获得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教师适时地、恰当地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励性评价),有助于他们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获得愉快和成功的体验及新的学习动力。在期末的成绩评价时,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到学困生的因素,尽量做到评价全面,关注到个性差异。为此,在去年的教学评价时,除了常规的评价外,我又尝试了特长强项评价与常规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同学们可以将课堂学习以外的自身拥有的体育方面的特长提出来,在课堂上经过介绍或展示以后,由同学之间予以评价,最后由教师协调评定。孩子之间无疑是最了解的,在课后调查发现,评价相对较准确。这一评价方式,使更多的素质较弱,成绩总是不理想的孩子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大大树立了他们的自信,比单单的测试几个项目评定出的成绩更有说服力。
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本着“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对于学习困难的孩子我始终“不抛弃、不放弃”。在达标项目上,达标率达98%以上。
总之,教育永远不要轻言“放弃”,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孩子。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义务积极培养“体育学困生”自信心,使他们在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协调发展;有责任对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进行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有条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提供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多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教育工作是一个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抓准时机反复抓,不少学困生都是经过“进步——反复——再进步——再反复——更大的进步”的曲折道路,这需要体育教师付出艰苦的劳动和辛勤的汗水。相信在以后的实践中,会有更多的同行关注,以及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5.
[2]江仁虎:《新课程体育与健康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4.
[3]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
[4]孟繁華:《赏识你的学生》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