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自拈花笑,清风徐徐来

2017-12-12谭洪先

考试周刊 2017年25期
关键词:教学行为变革作文教学

谭洪先

摘 要:近年来,许多老师对于各种作文技法津津乐道,语文界也形成了各种作文教学模式,如写作知识传授式、范文引路模式、讲评模式等。作文教学越来越受到学生和老师的重视,但学生作文言之“无物”,言之“无理”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大多强化作文写作的讲解知识,不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素材积累和思想积淀。造成学生作文水平到高三“不进步”的现象。本文将就作文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变革策略。

关键词:作文教学;教学行为;变革

一、 发挥阅读课的铺垫作用

1. 阅读课思维的培养

要变革作文教学行为,不能只改变作文教学方式,还涉及到有意识的阅读课教学行为的改变。所有老师都知道读写不分家,而“写”的前提是“读”。所以,在阅读课上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培养,为作文中的思辨做准备。有人认为阅读课给学生提问,让学生思考问题就是培养了思维。这只是浅层次的思维训练,还不是完善的思维引导。阅读课教师的设问体现了教师钻研文本的能力,更体现了教师看问题的深度,这样的深度会影响学生去层层深入理解老师所提的问题。连贯性的问题思考形成连贯性的思维过程,这又利于学生将问题思考引向深入。笔者在上《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时,发现了文中这样一句话:

(第4段)他凭他那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

围绕这句话,我的阅读课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

(1) 别里科夫“降服”我们的细节是怎样的?

(2) 别里科夫不代表着强权势力,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员,为何能“降服”我们?

(3) 有没有人没被“降服”?

(4) 别里科夫死了,“降服”就结束了吗?

层层深入的问题,除了引导学生去进行细致化的解读文本,更给学生一个发现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去发现文本背后的奥秘,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更让学生真正理解写作的范式,从而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2. 哲理散文的品文、悟理、生情

人教版高中教科书有一个单元叫哲理性散文,这个单元包括《生命的意义》《人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和《信条》三篇课文,这三篇课文都是很好的哲理性散文,在上课时笔者着重引导学生深思,领悟其中的道理,并尽可能去明白一些感情,达到“品文——悟理——生情”的效果。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的很多哲学家和哲理性散文,笔者给学生补充了周国平以及他的文章《记住回家的路》和《丰富的安静》,梭罗的《瓦尔登湖》,毕淑敏《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等文章。并推荐学生买马小平老师的《叩响命运的门》这本读本来看。让他们去了解并思考这个复杂而又神奇的世界,让他们去发现这个世界的一些问题,并用哲学家的思维试着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思想可以不深刻,但可以学习别人的思想;分析可以不到位,但可以借用别人的分析转换成为自己的分析。学生看得多了,悟得多了以后,自然就会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分析力。

二、 选修课大量的拓展

选修课我们给学生进行了大量的素材积累,我们选择了看当下最好的青年公开课“开讲了”,先给学生看视频,再给学生发该人物的相关素材,鼓励学生起来说自己的所悟所得,最后形成文字,做到看一个人物就有一得甚至几得。

除了看视频,我们还致力于让学生有序地进行课外阅读。例如,上完必修四的诗词单元,我们给学生统一印了梁衡的《把栏杆拍遍》,让学生多读深思,让他们对这些人物深入了解并且尝试着在自己的作文中灵活运用。到了高三,我们给学生的拓展素材分为:课内素材、课外时评类素材、课外人物类素材、课外哲理类散文等。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以后,才能凭借别人的看法思想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经过了大量的积累,学生思维开拓了很多,分析问题独到了很多。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时,论据就不再显得单一了。整个班级和年级的作文面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状态。

但我们并没有就此停下来,在继续大量积累素材的基础上,我们要求学生整理属于自己的素材。我们引导学生将素材分为以下这几大类,并且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所有同学可利用寒假加强作文素材的积累,形成自己的素材宝库。每个人心中要有至少10个非常熟悉的素材,体现你的思想深度和文采。

古代人物:苏轼、庄子、曹雪芹……

民国人物:张充和、辜鸿铭、梁漱溟、林徽因……

当代人物:巴金、王澍、周国平、季羡林……

台湾作家:林清玄、三毛、刘墉……

外国思想家:梭罗、蒙田、帕斯卡尔……

经过这个环节,海量的素材中的一部分才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素材。学生在自我整理的时候已经有所筛选,有所思考,从而去挖掘每个素材的深度。有了这个过程学生作文的“粮食”才算是真正有了。

三、 写作课的引导

作文教学行为的变革当然要落实在作文课堂上的变革。以往的写作教学更侧重于在立意、论据和论证上大谈理论,并且给学生形成统一的系统的讲义。理论上看似很完备,老师也讲得滔滔不绝,觉得自己所讲的全是法宝。殊不知,其实学生真正收获的很少。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大多会写一篇中心明确,架构清晰,论据较充分的文章,但学生的思维没有深度和高度,所写的东西都很枯燥。正因为我们的学生学习能力很强,所以在作文教学时才不能讲得过死,要求得过严,因为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思维。

写作的过程是打开思维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真实的写作”,要引导学生真正地打开思维。要真实,要打开思维,就要精细呈现。精细呈现是把生活中的观察思考、人生体验细致化的表现出来,要展开,要说清。浙江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一次上作文课就引导学生观察鸟窝,引导学生做精细化的描述和感受,我手写我口。学生在他的引导下写成一篇温暖的文字。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文章深刻。教師要有一种强烈的时代意识,结合当下的一些有意义,尤其是有争议的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地,分条缕析地去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多去挖掘现象背后的原因,多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提升了。笔者引导学生用“小时代”来定义我们当下的时代,在班上组织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围绕“小时代”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小时代”,在“小时代”里我们应该怎么做等问题进行探讨。引导学生对“小”和“大”的辩证关系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原来小时代里也可以有大梦想,大境界,大心境,大爱,大奉献和大宽容……学生不但体悟到了有关“小时代”话题的深层内涵,更领会到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钥匙,以后会举一反三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

四、 小结

作文教学行为的变革不是说抛弃以前所有的教学方法,它是一个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变”与“不变”的原则有没有科学性,利不利于引导学生提升思维水平和写作水平。高中作文教学更多侧重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所以作文教学的改变不能只关注写作课,阅读课以及其他课型都应该渗透,因为读写能力一直都是统一的,不能截然分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高传利.写作的过程就是打开思维的过程[J],语文教学通讯,2014.

[3]王广.作文的“病”与“治”[J],语文教学通讯,2014.

[4]张兰芳.作文课,从聊天开始[J],语文教学通讯,2014.

猜你喜欢

教学行为变革作文教学
变革开始了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探析如何优化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创新IT 赋能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