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要充满“语文味”和“儿童味”

2017-12-12马艳红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语文味童趣文本

“语文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和立足点,更是语文教学的归宿点,“儿童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重要依据,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味”与“儿童味”同等重要,二者并驾齐驱,缺一不可,又相互融合和渗透,共同构建起充满“语文味”和“儿童味”的小学语文课堂。

一、循循善诱,涵咏体味,多触角细品“语文味”

“语文味”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尽可能的从多个角度去感知、领悟和鉴赏,欣赏语言表达的艺术,体味文本中所蕴含的哲理或情感,并获得文化熏陶与文学滋养,从而在耳濡目染中丰富精神世界,培养文化品味、文学涵养及语文应用能力。

首先,书声琅琅,带领学生读出“语文味”。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标中明确指出的阅读教学目标之一,教师需指导学生学会朗讀的技巧,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有感情、有思想的朗读课文或其他精品文本,细致品味文本的语言应用特色,感受文本的意境和韵味,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对话,并用自己的发音、语气、语调等,声情并茂的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把握语言的发音规律和美感,准确读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读出浓浓的“语文味”。例如《江南》一诗的品读,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多次设疑的方式,逐渐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和诗句的含义,并通过对“田田”的理解感受“莲叶何田田”的江南美景,通过“鱼戏莲叶间”感受的鱼儿嬉戏游动的快乐,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在指导学生带着情感去大声朗读本首诗歌,欢快的情绪在童声中充盈课堂。

其次,思辨感悟,引导学生感受“语文味”。

文本“语文味”的涵咏体味,需要教师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巧妙地搭建一座座美丽的桥梁,结合适时、恰当的启发和点拨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辨析、体会和领悟等,多角度观察,多维度思考,学会分辨良莠,学会欣赏和细品每一篇经典文本的语言组织、文章结构、文本意境、蕴含哲理等独特之美,逐层扩展,又层层深入,直至文本的魅力深入心脾、渗透心灵,获得精神的升华与文本鉴赏能力的提升,融化为生命和文学涵养的基本元素。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的思考与感悟,教师可以首先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并提炼出本文的主基调“悲”,再从文中寻找哪些文字体现了“悲”,引导学生基于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悲”,充满感情的再阅读、再品味,并学习用正面和侧面去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感受语用之巧妙。

二、呵护童心,唤醒童趣,多角度彰显“儿童味”

“儿童味”的核心指向在于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将儿童真正作为教学的对象。小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身心正在发展中的、人格独立的小学生,也就是儿童,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精彩又独特的精神世界,也有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认识和感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童心和童趣,教学中如若不尊重这一童心和童趣,缺乏“儿童味”,不但不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儿童味”不足的教学语言和启发指导也容易让学生不能准确理解教师的意图和学习内容,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首先,丰富多彩,创设“童趣”化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正由具象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但依旧以具象化思维为主,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特点为基础,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已知经验进行充满“儿童味”的最适宜的教学设计,对于较为抽象或难懂的教学内容,创设最吸引学生的富含童趣和童真的教学情境,包括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猜谜语、学歌谣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借助生动形象的情境内容促进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认知体系建构,提升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语文的基本素养。例如《翠鸟》一课,可以首先设计“猜猜谁是翠鸟”的游戏情境,播放翠鸟以及与翠鸟外形相似的蜂鸟的录像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引出课题,并在引导和讲解的过程中,结合文本及教学重点,借助视频、图片、思维导图等资源,创设符合学生思维特征的生动、具象的教学情境,增进学生的理解,强化学生认知。

其次,难易适度,把握“对话”的弹性与层次。

这里的“对话”包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也包括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但无论是哪种对话,都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基础和需求,找准切入点,精准把握教学目标,以“儿童”为基本依据,创建难易适度、层次合理、启发性强、具备一定弹性的富有“儿童味”的“对话”环节和“对话”内容,包括对文本的不同解读的引导、对学习内容和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的把握和设计、对不同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顾及,以及对练习和作业的适宜性组织和落实等,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让“儿童”二字发挥最大的效用。例如,对于引导性问题的设计,可以从最基本、最核心的源头问起,然后逐渐深入或拔高,环环相扣,让学生从易到难,一步一个台阶的逐渐增进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掌握。

综上所述,“无味道不语文”,只有紧抓“语文味”和“儿童味”的小学语文课堂,才是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堂,溢满小学语文应有的迷人味道。

参考文献:

[1]刘俊丽.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需要“语文味”[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03).

[2]刘思倩,王云.例谈名师如何实现语文味教学[J].文学教育(下),2015(08).

[3]朱国忠.三味课堂:科学童话的匹配性教学——评特级教师王爱华老师执教的《云雀的心愿》[J].语文知识,2017(08).

[4]张道明.习作中“儿童味”比“有意义”更重要[J].教学与管理,2016(32).

马艳红,山东临沂沂州实验学校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味童趣文本
九月·童趣
冬眠的树(四)
童趣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童趣照相薄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