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学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

2017-12-12卫晓娅王继红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理实一体化改革

卫晓娅+王继红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国内医学及护理学研究取得巨大进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逐渐成为护理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医学院校作为护理专业人才的输出基地,从现代教育理念出发,对传统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中最为典型教育模式,突破传统教育思维领域,“理论—实践—技术服务”一体化的特点,使其在现代多元化教学模式中脱颖而出,优化本科院校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R4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032-02

护理学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型应用学科,从基础到临床的过渡阶段主要承担桥梁的作用,并且自始至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近年来,我院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不断加强学院的内涵建设,从探索“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中发现问题,总结《护理学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理论与实践的衔接问题,并作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进而真正意义上发挥护理教育依托临床、服务临床、提高临床的作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护理人才,提高护理技术,融洽护患关系,促进现代护理水平的提升。

一、《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通过在实习医院组织的理论和技能考核排名不难看出,我院实习护生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操作能力不足。目前,《护理学基础》大多使用传统的“理论-实践分段式”教学方法,即先在教室上理论课,后入实验室进行实训练习的教学方法。理论和实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例如,讲授静脉输液法时,教师在理论讲授中难以连贯呈现譬如与患者的人文沟通、排气及进针手法的操作细节;再者理论课与实训课之间有时间间隔,学生在上实训课时已遗忘部分理论知识,教师需回顾讲解理论知识,占用学生的练习时间,导致练习效果打折。

另一方面,实训室是模拟病房,实训对象为模型或模拟病人,即使操作失误,学生也认识不到后果的严重性,降低学生操作的积极性和严谨性。学生在实训时无法将自己视为真正护士,跟病人的沟通像是演员背台词,无法提升人文关怀与人际沟通能力。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与技能知识更好的转化为职业能力?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严重滞后,无法满足实际岗位需求

护理工作需求与现行《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差异较大,临床护理工作范围与内容超出学生课本知识的储备,譬如真空采血、一次性导尿包以及心电监护仪使用等方面,均要求学生具备全面的知识储备及技术运用能力。但目前教材内容偏离实际临床岗位需求,导致学生在临床实践中难以胜任[1]。

(二)教学方法陈旧,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目前《护理学基础》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现代化信息传播媒介的不断增多,传统教学模式可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量越来越少,难以完全适应21世纪的教育需求;另一方面,绝大多数院校《护理学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以讲授法为主,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信息,虽然部分教师开展了一系列新颖的教学活动,但由于教师对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力不足,再加上缺乏合适的教学环境,使得融试验、体验、应用于一体的学习环境,未能从真正意义上得以实现,导致学生对护理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阻碍了自身综合专业素质的提升。

(三)临床实践的缺乏使教学与实践脱节

近年,招生规模扩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而学校对理实一体化教学设备和师资建设的投入力度严重缺乏,且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导致理论知识教学与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严重脱节[2]。大部分护理学专业学生因缺乏专业见习机会,参加临床见习的机会少之甚少,无法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教学原则贯彻到底,对于学生职场适应能力的提升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四)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需快速转变

以往的教学质量的评测指标多为理论考试以及实践考试,理论考试主要为无目的性的知识记忆,无法深刻理解知识,给学生带来精神压力,且不能反映整体能力,只是学习一些默守陈规的东西,这种情况下考试无疑起到了负面作用[3]。而技能考试由于实践内容缺乏多样性,大部分以单项操作技能为主,对临床的实践考核不足,实践考核内容过于单一,例如,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过程中,未能激发学生创新性应用思维、人际沟通与交往的能力。以应付考试为目的教学评价方式与方法,脱离了临床实践需要,违背了学生能力发展的规律。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改革探索

(一)研究对象

选取2014级和2015级护理学1班学生为研究对象,2014级为对照组,2015级为实验组。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1)一般资料问卷:性别、年龄、生源地、入学成绩等。

(2)见习效果满意度的调查问卷: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结合课题组内讨论,通过护理教育专家审阅的基础上自行设计。

2.实施方案

①授课模式的改革:实验组的理论与实训课内容全部集中在实训室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而对照组仍采用传统“理论-实践分段式”教学方式授课,对照组和实驗组的理论和实训课程均由同一组教师讲授。

②分阶段临床见习:在开设《护理学基础》课程后的第2个学期,开始安排实验组学生的分阶段临床见习,在完成所有见习阶段后,对见习单位的临床带教老师及见习生进行问卷调查。

③规范考核方式:课程结束后,按照本科《护理学基础》教学目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理论考试由非授课教师命题,题型遵循护士执业考试形式。技能考核标准均采用项目组自行编制的《护理学基础实训考核手册》。选择有代表性且综合性较强的若干个实验项目作为考核项目,例如静脉输液法、心肺复苏术、无菌技术、女病人导尿术、肌内注射等。技能考核的监考也由非授课教师担任,理论和技能考试完全做到考教分离。endprint

三、结果

(一)两组学生护理学基础期末成绩的比较

2014级护理学1班理论成绩(81.26±2.25)和技能成绩(82.91±3.12);2015级护理学1班理论成绩(83.31±3.46)和技能成绩(86.16±4.27)。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实验组学生理论和技能成绩均有所提高。

(二)见习效果满意度

见习结束后,对临床带教老师和见习生分别进行见习满意度的调查。

1.带教老师对见习生的评价

2.见习生自我评价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带教老师对见习生的表现都是高度认可的,非常满意的比例在整体满意度方面达到51.3%,专业知识的临床应用率方面达到61.3%,人际关系方面达到55.4%,任务完成效率方面达到64.6%;见习生对自身见习的整体满意度、知识应用、人际关系及见习收获方面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各条目的非常满意率都达到50%以上。

四、讨论

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入《护理学基础》课程中,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与改革。首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更加感性、直观的认识,不再是抽象的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高;其次,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边教、边学、边做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与教师角色完全颠倒,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增加了学生对问题研究的好奇心,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由于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与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不同程度的接触到了静脉输液法、心肺复苏术、无菌技术、女病人导尿术、肌内注射等技能方面的知识,学生对护理工作的特点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使自身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一)“理实一体化”能够提高学习成绩和知识的应用率

为了能够突出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应用于《护理学基础》课程中,颠覆了传统教学体系与教学顺序。将实践教学穿插于理论教学过程中,能够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活动过于沉重的课堂气氛,增加学习积极性,同时提高理论和技能成绩;将模拟病房植入课堂,增强代入感,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提供知识应用机会,更加真实的体验护士角色,实现教学与临床工作的无缝衔接,为临床实践打好基础。

(二)“理实一体化”注重学生见习过程

以往的教学,临床见习只有1周,学生不能深入了解护理工作,影响了学生整体见习质量的提高。分阶段模式下的临床见习主要包括4个阶段,每个阶段安排1周的临床见习时间,根据课程的进展,在每个阶段的临床见习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见习目的和见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下临床,完成任务回学校。通过让学生零距离的体验临床氛围,见习真正的临床病例,从而提升人文关怀与人际沟通能力。用真正的实践应用去检验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的掌握和吸收,从根本上将理论知识与技能知识转化为综合职业能力。在职场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观察模仿、认识感悟、体验和实施关怀行为,以达到具备关怀能力及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目标。

(三)“理实一体化”间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理实一体化”侧重学生临床应用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临床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促使教师不断进行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使知识更新与临床发展保持一致,以此满足教学所需,间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五、小结

高校作为创新型、应用型护理人才的重要输出基地,其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法,不仅影响各院校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决定了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及应用实践能力。目前,“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护理学基础》仍存在诸多不足,需设计更多贴近临床情景的综合性实训案例;进一步加强与教学医院的合作,注重学生见习和实习过程,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級护理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安力彬,李文涛等.我国护理本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7,7(01):28-31.

[2]鲁玉苗,付艳芬等.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19):159-160.

[3]沈玉洁,邹春晴.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2:88-89.endprint

猜你喜欢

护理学基础理实一体化改革
护理学基础课堂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法探究
胶囊剂的制备课程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汽车营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Seminar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双语教学中的实践
一节中职《护理学基础》优质课的生成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电子商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