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铸丹青
2017-12-12罗川
罗川
2015年,对国画家张东怀来说是硕果累累的丰收之年,经他废寝忘食精心创作的《药都之晨》《出井》《劳动者》《夏河雨霁》《留守》《凉山西韵》《帕米尔的夕阳》八幅国画作品分别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画展,其中《药都之晨》获优秀奖,可喜可贺,这不但是对张东怀国画创作成就的褒扬和肯定,而且是天水画院及天水美术界的一大幸事。
张东怀在西安美院上学期间,授课老师大部分是长安美术界的领军人物。如:刘文西、陈光健、杨晓阳、张之光、赵步唐、刘保申、晁海、刘永杰、杨季等。老师将自己经年创作积累的感悟和实践经验毫无保留的口传心授给学生,指点迷津,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锤炼绘画创作本领,而张东怀在职业画家生涯中不断升华,2009年在国家画院孔紫人物画高研班深造,之后被著名国画家陈钰铭收为弟子,在“水墨家园”繼续学习。张东怀站在高起点上不断充电,兼容并蓄,广纳新知,博采众长,补充国画创作中的钙,充实国画创作中的髓,使国画深沉、久远的国粹艺术在传承中更具时代性、民族性。
张东怀锲而不舍,孜孜不倦,苦苦修行主攻水墨人物,兼作山水、花鸟、走兽等,是全能多产勤奋的画家,以其独特的笔墨语言及质感强烈的艺术魅力扩张和丰富了中国画。由于张东怀有扎实的学院基础,写意人物大气恢弘,潇洒自得,意韵深沉,不但继承传统“形神兼备”的美学资源,而水墨中西合璧孕育衍生出新的作品并加以弘扬,使国粹艺术得到了无限伸展的空间,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和捕捉艺术灵感获取创作活力。
纵观张东怀水墨人物画,既有传统写意的韵味甘甜,又有粗犷的力量感,将线、面、光等用水墨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人物形态、性格,或怒或勇,或憨或稚,无不惟妙惟肖,有点含情脉脉,有的英姿焕发,有的仪态万千,在点、线、面、色相互交融中散发出“由色生情、传情入色”协调美的感受,用墨的干、湿、浓、淡和线条的流畅转折富于变化和节奏感,在连贯中看到自然,在线条、块面中看到了动感,特别是面部神态意象与具象、形与魂、动与静极具艺术感染力,把不同民族、地域、年龄、性别、职业、情欲得到灵动抒发,手的刻画及肢体语言,又无声的告诉了读者、品者、赏者我是谁?用笔墨技巧使水墨人物的筋骨肌肉,传情达意更加出神入化。“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水墨神话,仍在笔力,笔力有亏墨无光彩。”国画大家黄宾虹论画要言中妙在用水,墨分五色,这些著文说艺,超越前人,凌驾同代的认识和先行先试及时总结,给后生晚辈以启迪或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
张东怀大部分水墨人物画为藏民同胞,不乏精品力作,把大美藏区的圣山神湖、蓝天白云、草原牛羊及人物形态的岁月痕迹用水墨润泽饱满多变的手法超然了自然造型,这是深入生活,感悟生活,情感渗入和思想表达,用尊崇的胸襟和艺术的灵性把纯朴、憨厚的藏民表现到极致。水墨人物《药都之晨》,把药农在现代新型农业转型中,政府主导,因地制宜,发展经济,讴歌时代主旋律,弘扬“三农”文化,与时俱进地吹响了“三农”水墨人物画的号角。
“搜尽奇峰打草稿”。张东怀常说:不是没有画材,而是用艺术的眼光发现和捕捉到艺术的题材没有。
我国拥有千姿百态的地质地貌,给画家提供了写之不尽的创作乐园。黄土高原经雨水冲刷自然形成的深沟高垒、干旱贫瘠、植被稀疏的黄土山水,在张东怀的潜心创作中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新形式,新语言。每幅作品足见长安画派质朴、厚重、清新、博大、雄浑、大气、豪放的气象。
花鸟画自古名家辈出,而张东怀以写意牡丹较多。张东怀画牡丹褪去火气之弊病,花朵处理上特别润泽脱俗淡雅,把自然形态中的阴、阳、向、背用水墨表现的活灵活现,把“花开时节动京城”雍容华贵的独特气质,在视觉冲击和玩味品赏中蕴含浓浓激情,
画家张东怀用执着不断丈量国画艺术的长度,用求变求新思维仰视国画艺术的高度,用博大的胸怀饱览国画艺术的宽度,用传统与现代,东西艺术的互鉴交融、碰撞、取舍而不断领悟国画艺术的深度。张东怀像苦行僧一样,曾几度赴藏区,上新疆,下四川,去三秦,写黄山,不仅体悟名山大川壮丽的美、奇、险、峻,更是沉于草根,深入老、少、边、穷的山村农家,心灵的互动和感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苦苦追求和向往。
张东怀为人真诚,谦虚和蔼,不为市场所困惑,做事低调,每日浸淫在画室里,不为浮躁的当今画坛所干扰,静下心来画画真乃难能可贵。近年来他将自己的生命与西北大地的人和物紧密联系在一起,作品更加趋于老辣、厚重、成熟的阶段。
他说“艺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创作永远在路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和期待他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以飨观者。
张东怀
张东怀,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在中国国家画院孔紫高研班学习。2013年至今为陈钰铭先生“水墨家园”工作室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水美术馆(天水书画院)展览部主任,北京燕山国画院专业画家,民革甘肃画院画家,羲里画院院长,天水市政协书画研究院院士。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术展览并获奖。作品曾在《美术》《中国美术报》等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