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2017-12-12梁绍兰
摘 要:语文是以我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学科,学好语文、教好语文对于学生和教师而言都至关重要。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从孔子开始,延续至今,源远流长。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从重视语言和文字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优化教学语言、优选习题、延伸教学三点建议,希望在教育方法上对语文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理论研究;教学方法
语文是以语言和文字为主体的学科,是教育领域中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学好语文,是每一个中国人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第一步;教好语文,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教育从娃娃抓起,小学语文教育是每一个中国孩子探索传统文化的第一步,引领他们走好这一步,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应尽的义务。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立足于语文教育的根本,将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当作教育内容的绝对核心,只要坚守语言和文字的意义和魅力,才有可能真正使学生在语文教育中有所收获,有所受益,而我们教育工作者,也能因此而实现价值,展现魅力。
我目前正在进行二年级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通过对教材不断深入的理解与探究,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见解,面向小学语文的教育工作,务求对今后的小学语文教育提供适当的帮助。
一、 优化教学语言,突显文学魅力
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博大精深,这是每一个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的话,但如何使他们从内心真正感受到呢?语文学科教育不仅使中国文化体现于教材所选取的文章中,更要体现在教育工作者的教学风采上。课文中的文字本身是固定在纸张之上的,学生自己就可以阅读,但如何使之焕发真正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就需要教师来加以传达和呈现。
我在曾经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的体会:教师的授课方式能够直接影响我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也就是说,授课的老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那即便我是个热爱文学的人,也会觉得文学很枯燥;但如果授课老师能够全情投入于讲台,使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意义,那即便我对文学不感兴趣,也愿意有所涉猎。这说明对于语文的教育工作而言,教师的课堂表现至关重要,甚至直接影响学生对语文的态度。
为此,我的建议是教师应当尽量在课堂上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以精炼而不失魅力的表达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即便学生并不见得可以完全理解其意,但一定能从中感受中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魅力,这种影响的意义是极其深远的。
要做到优化教学语言,就要求教师提高自我要求,不能仅仅把语文教学当成工作,而要当作事业去全身心地投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学功底,做到出口成章,笔耕不辍,从不停止自己对文学和教育的热爱,并把这种情绪在讲台上饱满地表现出来,为学生做榜样,以自身魅力去带动他们的学习欲望,效果定是事半功倍。
二、 优选习题,以质代量
许多教师认为课后习题量越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就越好,我并不认同,起码对于语文学科而言,这一观点并不可取。拿数学举例,学习数学时,学生面对的是数字和符号,做数学题时,面对的依然是数字和符号,都不具备感情色彩的内容。所以在大量的习题训练中,学生们进行着反复的、机械化的训练,并不见得会影响他们对数学的初始情绪,同时的确可以得到技能和思维方式上的提高。但语文学科并非如此。语文习题中充斥着文字,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有它的意义和情感指向,对语文题目进行机械化训练,最有可能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对语言和文字本身产生了麻木和厌烦的情绪,就语文教学而言,这是适得其反的。即便学生们解答语文题的能力有所提升,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训练方式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得不偿失的。
我认为,正确的训练方式应该是优选习题,以质代量。不必布置大量内容类似的习题,只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进行练习。教师在大量习题中仔细挑选,反复斟酌,择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训练,目的不在于提升他们做题的能力,而在于培養他们对语言和文字的理解、把握、感受的能力。这种能力将融入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中发挥微妙的作用。一旦学生们具备了对语言和文字的真正理解,那在面对任何一道习题时,他们都能披荆斩棘,势如破竹。
三、 突破教材,延伸教学
所谓“因材施教”,合格的教师必须做到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根据他们的想法去分析他们的学习状态,发现其中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依照我对小学生的了解,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很容易将读书当成任务,尤其在面对课本时,很容易对课本内容产生毫无缘由的抵触情绪。比如同样一篇文章,出现在课本上,他们就不大有兴趣,但若出现在课外的读物中,他们或许会愿意进行翻阅。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刻板偏见”。姑且不谈这一心理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目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最该重视的。
我认为,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地突破课本,进行延伸教学,是引领学生重新正视课本的重要举措。比如在讲《狐假虎威》这一节时,分析了课本中的寓言故事之后,教师可以进行延伸,额外讲述一个与此故事相关的寓言故事,抑或与此故事意义相反的寓言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学生不再以吸收知识的心态来听讲,只当做听故事,新鲜感和好奇心会平衡之前对课本故事的抵触情绪,进而在接受新故事的同时,也会对课本中的故事产生相应的好感,重新刺激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教师的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总的来说,语文教育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的教育,它立足于民族文化之根本,责任重大,意义非凡。同时,它是唯一一门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的学科,任何人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语文,把握好这一点,就能把握好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和心理状态,进而从容施教。当然,教师自己也应该正视自己对语文教学工作的情感,建立自己对语文教学工作的正确态度,为我国的语文教学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晓波.人教版小学语文理论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4-06-28.
[2]杨丽君.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7-03-28.
作者简介:
梁绍兰,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南宁市西乡塘坛洛镇上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