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优秀传统文化观研究
2017-12-12王庆忠廖仁郎
王庆忠 廖仁郎
[摘要]习近平针对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完整的优秀传统文化观。习近平优秀传统文化观的主要内容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位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使命。要坚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的继承传统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做好转化和发展;坚持统筹协调,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坚持交流互鉴,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统一,获得群众对主流意识的认同。
[关键词]
习近平;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7)04002305
一、习近平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位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继党的十八大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
“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
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目前,优秀传统文化已与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互交融,成为当前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由此可见,要增强文化自信就必须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传统中国是以文化立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效地整合了社会意识,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经过历史的洗礼与沉淀,优秀传统文化中形成了超越时空的“核心价值观”,是至今维系我国社会团结稳定的心理文化根源。现今,我国大力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3](P171)
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我国的文化自信,就必须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与智慧。
习近平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4]
(二)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的奋斗目标。
这个奋斗目标的提出,准确把握了时代脉搏,及时回答了时代的召唤。习近平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这体现在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三方面。首先,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认为,这条道路融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從而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实现中国梦、走好中国道路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更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其次,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习近平认为,作为中国精神之一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引领世界发展的先进的、领先的地位。中国梦的实现就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凝聚人心中的重要作用,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聚合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来。最后,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指出,“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3](P171)。因此,只有善于从以文化立国的古代中国所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才能有效凝聚中华民族,众志成城,致力于“中国梦”的实现。
(三) 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认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以及提高国际话语权。首先,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就要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美德。
习近平认为,要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根基”,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美德,使中华传统美德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要让每一位公民自觉地成为“道德公民”,自觉地过“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每一位公民都自觉地成为“道德公民”,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就夯实了。其次,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关键在于使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习近平认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3](P161)。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是具有十分雄厚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资源作为支撑的。再次,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和”为重要表现形式,其文化基因里从不具有扩张的秉性,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与世界其他民族和谐相处。这种包容、尊重、和谐的精神,使古代中国树立起了“礼仪之邦”的良好国际形象。今天中国要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重要凭借。最后,提高国际话语权,就要从中西文化的“契合点”入手。中西文化是有“契合点”的,例如,儒家仁爱精神和西方基督教文化一样,都是围绕仁爱来阐述人类的德性和人类的行为,只是实现仁爱的方式和途径不同。要提高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就要善于从中西文化的“共鸣点”入手,同样的价值追求才能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同。
(四) 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和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使命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5]可见,不论在革命、建设还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时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是党的历史自觉,中国共产党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角色,就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我们党充分意识到,“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