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2017-12-12张立铄

考试周刊 2017年25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培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策

张立铄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我国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逐渐重视起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根据当前的教学现状,通过教师对教学知识的掌握,对教学课本的结构理解,以及针对学生思维能力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能力培养;对策

一、 前言

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在学习数学的初级阶段,如果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都能有所帮助。根据数学知识的特殊性以及复杂性,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除了基本的知识教学之外,还要注意让学生学会独立的思考,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自主的运用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

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 小学数学教材多以文本知识为主

小学数学的教材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在我国的小学课本中,很多的知识内容编排不合理,而且没有结合当前的小学生思维发展现状,有的数学内容在编排上存在一定的跳跃性,如果不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就会造成学生无法理解的情况。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是依赖于教材的解读,因此主要就是将书面语言转换成口述的语言让学生理解,比如一些具体的定义,或者是一些公式的使用,教材中多数是用一句话来概括,学生记住就可以,教师需要对这种定义进行演示,并且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的含义,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总结。如果教师只是强调记忆,不进行实践,就会造成学生虽然记住了公式或词条,但是并没有深刻感受的现象。一般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内容是具有跳跃性的知识的,因此学生有时候无法察觉,所以老师教学就需要将这些知识做一些区分。对于显性知识以及隐性知识的学习进行区分,学生因为年纪较小而且经验不足,因此难以做到区分不同类型的知识,需要教师的及时帮助和指导。

(二) 教材学科结构和学生知识结构的矛盾

由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很多都是比较抽象和概括的,因此学生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无法完成学习目标,所以对教师的要求就是能够对这些知识有充分的掌握,并且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以及思维的模式。在数学教材中因为知识的概括性,导致学生不理解知识点的含义,因此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规划学生的思维发展,意识到学习数学的特殊性,并且帮助学生了解学科的结构以及差异,就能不断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之间的矛盾,会使很多学生无法从固定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也就不能保证学习的质量。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知识的排列组合有一定的联系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有时候前一章节学过的知识在后几章里可能还是会出现,并且因为学习知识的内容不同,因此有一定联系但却是新的知识了。因此这样的跳跃以及相互联系就会造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时候不足以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导致无法学以致用。因此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教师需要指引学生学习,特别是当知识之间存在联系的时候,或者是突然间断开联系,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联系,不过在指导学生的同时也不能帮助过渡,也就是需要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自己的思维模式。

有效学习和认识学科知识的结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的内容。学生具有自身的认知结构,因此在学习的时候就要基于这种认知结构进行继续学习,然后不断的将头脑中的知识和新的知识进行结合,完成知识在头脑中的迁移。在学习的时候,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分析,防止因为知识混乱导致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 小学数学的复杂程度

在一般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有十二本数学教材,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求学生不断的进行复习和总结,以及对一些相关的知识进行联系。不过,因为数学知识本身的复杂以及晦涩,容易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将知识进行一定的连接,因为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所以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不能因为知识复杂就忽视了其中的联系。如果学生对一些知识没有进行具体的掌握,就会导致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仍然难以理解,那么当所有的不理解的知识堆积在一起的时候就更加难以解决了。小学数学知识的复杂以及抽象的特点都会造成学习中的困难,因此在学习的时候,需要教师不断的进行引导,才能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小学阶段的学生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所以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

(一) 沟通前后知识的结构化联系

因为一般的小学数学知识都是以文本的语言呈现出来的,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注意将抽象的文本知识转换成口述的知识,并且转化为利于小学生学习的知识。在教师讲课之前必须注意对知识的掌握,并且注意对教学的掌握,根据知识结构的特点进行教学并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比如数学课程内容中有一节是“认识小数”,在这一课之后需要学的是“小数加法和减法”,不过对于“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学习却不是接着上一课进行学习的,也就是在这一课之前加入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找规律”的课程内容,这就会导致学生遗忘了之前对小数的学习,如果中间加入了其他的内容,学生会因为遗忘造成无法有效的学习新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进行一定的回顾,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有联系的知识再进行讲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联系性学习,也锻炼了思维的连续性。

(二) 沟通教材结构和学生思维

在小学生的学习阶段,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不高而且思维能力不强,必须依靠教师的教学才行,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就会导致学生对很多的问题不理解或者是产生怀疑。特别是数学课程中的一些抽象的元素,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结合数学学习的特点,然后按照学习的内容进行联系,并且帮助学生锻炼思维的能力,时刻进行思维的训练,需要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抱有一定的期待。很多时候,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因为对一些概念不够清楚,因此就需要向老师求助,比如在学习分数的时候,因为数学中体现的都是公式或者数字的形式,但是还是需要教师根据实物进行分析,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学生也能对此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且转换了思维的方式,不再纠结于抽象的概念,而是能够进行独立的分析。

(三) 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断的发展思维

在教师教学的时候,因为教师自身的经验不同,因此不同的教师对于数学的知识掌握以及采取的教学方式也完全不同,不过尽管有这些不同也不应该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特别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学生思维能力有限,因此对很多的复杂问题难以消化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化繁为简的能力,并且帮助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一定的简化处理,不过在简化的时候不能失去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也就是需要注意将知识结构进行一个整合。当学生在学习小数或者是分数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顺序,采取一些比较有利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结合一些语文知识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或者是拿出一张纸撕成两份,然后让学生动脑思考这种情况可以用哪些数据来表述。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

小学数学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教學中可以使用举例子的方式,或者是利用一些比较零散的知识片段进行拼接,保证知识的完整性。虽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但是不能将数学知识过于简化,因为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复杂的,需要慢慢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 结论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主要是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学习,并且教师需要注意将一些隐性知识拿出来进行分析,并且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知识教学,包括一些零碎的知识应该进行整合,构建学生头脑中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思维能力—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卢锋.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1).

[2]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吴球.学周刊.2012(23).

[3]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朱阳金.教育教学论坛.2012(40).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培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浅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心得
改进实验教学 促进学生思维
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IYPT(国际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对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