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领导对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

2017-12-12潘慧慧

今传媒 2017年11期
关键词:引导监测新媒体

潘慧慧

摘 要: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便捷快速,改变了既有信息传播格局,极大地拓展受众的话语权,加剧了高校内部网络舆情的发生。 高校网络舆情主要包括校园安全及师生关系等方面,然而,当前高校领导干部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能力仍十分薄弱,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提高他们针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引导能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创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意义重大。

关键词:新媒体;校园网络舆情;监测;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0-8122(2017)11-0061-02

一、新媒体時代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与现状

(一)特征

高校网络舆情是以在校大学生群体以新媒体为媒介,对自己关注的校园内外发生的各种公共事务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布和传播带有个人态度和情绪倾向的各种意见,主要通过微信、微博、腾讯QQ、论坛等渠道形成大规模传播和带有一定影响力的舆论场。其特征如下。

1.发展快范围广。微信、微博、视频网站等新兴传播媒体的兴起提高了高校互联网的普及率,信息传播因为有了各种移动终端变得更加便利。高校网络舆情内容涵盖的范围较广,一方面主要有国内外社会热点和时政焦点、校园突发事件舆情以及关乎高校自身形象、声誉的舆情;另一方面则是高校网络舆情借助网络平台兼具开放性和发散性,影响范围日益广泛。[1]

2.易隐匿难操控。互联网舆论传播的隐匿性源于网络本身具有的虚拟性特征,高校大学生因为这种隐匿性卸下思想包袱,无所顾忌的宣泄他们相对真实的态度和负面情绪,甚至发布诋毁学校的言论。“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会让学生网民们畅所欲言,加之大学生是典型的同质性强的群体,各种社交圈的集合也使得舆情数量难以操控。

3.难以预见性与突发性。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极具星火燎原之势,校内外热点事件短时间内就能迅速传播开来, 形成难以控制的局面。高校学生由于阅历较少年轻气盛,容易受一些刻意而为之的偏激情绪的煽动,加速网络舆情的生成,使网络舆情变得难以预估。他们是新媒体普及率极高的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此群体文化层次较高,他们具有明显的主体意识和强烈的参与意识,一件不起眼的小新闻都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成为绑架民意、煽动民愤的网络暴力事件。

(二)现状

网络舆情的引导意识对预防和监控高校网络舆情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现阶段绝大多数高校领导管理层对于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显然不足,存在引导思维严重滞后、管理形式过于单一、应急准备严重不足、干预机制相当不健全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舆情需求的冲突。

1.行政管理观念过于传统

从近几年我校高校网络舆情的处理情况来看,多数高校领导层对大学生主动的沟通意愿予以漠视。传统的面对面座谈会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无法满足学生的诉求,直接促使学生在产生负面情绪时选择向网络宣泄自己有失偏颇的意见,引发网络舆情。舆情发生后,由于领导干部缺乏对新兴媒体的信息接收,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认识和运用极少,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观念也仍然停留在传统行政强硬化管理的观念上,对网络上出现的一些和负面消息采取简单粗暴的网络封堵、删除发帖或直接对信息发布者进行严厉说教处罚等被动让学生服从的方式,直接激化了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

2.应急责任归属不明确

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和表达的时效性因为新媒体平台大行其道的运用得以越来越强,突发性事件通过各大平台得以在短时间内大范围传播。据诸多研究证明,热点事件“一般2至3小时后就可在网上出现,24小时后在网上的跟帖和讨论数可达到高潮,36小时之内必然形成一次大高潮”[2]高校在第一时间能够控制事情的发展态势是处理网络舆情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许多高校领导干部对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仍相互推诿,高校领导将问题交给宣传部、学生处等,专门的处理人员严重缺失、也缺乏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构,甚至在网络舆情突发时刻采取一味封堵的保守方式,只会加剧网络舆情传播。

3.监控引导机制不完善

对网络舆情安全监控的软硬件投入低、引导机制不健全,这是目前各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大多数学校仅依靠网络管理员人工检测,没有专业数据库和应用软件来配合监控处理,故不能及时筛选或删除一些低俗、反动、色情或偏激的言论和信息。除此之外绝大多数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大多依靠各院系的辅导员和大学生网民的道德自律,并没有相关的专业机制。高校领导干部的此种管理方式往往错过监控和引导舆情的最佳时机,最终引发大范围网络舆情危机。

二、高校领导干部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的构建

(一)整合人工监测与计算机自动监测资源力量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在校大学生及高校领导管理干部不清楚所在学校是否有专门的部门监测网络舆情,也侧面反映出领导干部对于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认识水平较低。高校管理层应采取电脑自动监测系统的运行和工作人员分析结合使用来完成校园网络监测工作。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目前采取的技术主要有元搜索、爬虫、分词、本体和文本挖掘技术等。高校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可根据学校的具体任务与需求自行设定关键词,主要包括监测校园内外的负面信息,诸如食堂卫生安全、恶意谣言、打架斗殴、罢课罢餐、诈骗行为、传教活动等对学校和学生具危害性的各类不良信息,并以全天24小时不间断的方式对各大平台发出的网络信息进行密切监控,以便于及时发现舆情焦点或不实信息及时处置,最终达到营造积极向上的健康网络环境的目标。

(二)成立专业化网络政工队伍与网络舆情管理机构

高校党委领导成员应在网络舆情管理中占据主体地位,由他们牵头学校其余的相关部门成立一支由相关部门组织熟悉学生管理工作、以班级辅导员、学干部为主的网络技术、政治意识强的网络政工队伍,这支队伍主要职责在于监测网络舆情信息,一旦在各大网络平台发现不实言论应及时发表相应公开言论,对校园舆论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并定期由专人负责对各种网络舆情进行归纳整理,提供最终的舆情监测分析报告供领导干部定期审阅。对于不利于校园形象的负面、虚假舆情需及时上报,务必对校园网络用户实行实名制登记,规范管理,准确掌握信息源,同时引进网络舆情信息实时监测与跟踪软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信息过滤等系统,构建校园网络安全技术防控体系。[3]高校领导干部的“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不强,高校能够建立网络舆情应对体系,除了来自于上级的强制性要求,更多的是经历过突发事件或舆情事件后才有意识地去建立一个体系来进行应对,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加快事件的解决。反之,如果没有经历过类似事件以积累经验,高校领导一般也不会把建设网络舆情应对体系放在发展计划之中,故当务之急需成立校园网络舆论管理机构。[4]管理机构的主体成员应由校党委领导担任,学校团委、宣传部和学生工作部配合相关实施工作同时高校应专门成立一个针对舆论监控领导小组或战略决策班子,第一时间通过学校各大网络平台发布官方权威信息,第一时间做好学校危机公关,维护校方良好形象,方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因为沟通不畅导致的舆论危机。endprint

三、高校领导干部网络舆情引导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引导干预机制

舆情引导体系构建的关键是如何在校园内外构建起一个卓有成效的引导干预机制。大学生作为特殊的一类群体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最容易接受新思想并将其转化为有组织的社会行动的一个群体。因此领导干部做好对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引导应首先根据大学生独有的思维模式和关注点加强其网络文明和道德教育,正确有效的引导大学生传播健康良好的信息,自觉抵制抑或不去传播有悖道德准则的不实和危害信息。其次要主动寻找并再学生群体中培养“意见领袖”,构建学校和谐的主流文化氛围,真正了解当代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状况和敏感需求,尽量使用正面且委婉的方式,遵循不伤害原则。此举有助于将校园网络舆情危机化解于萌芽之中,预防出现恶性循环的连锁效应。[5]高校管理干部对于网络舆情引导方式应采取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相结合,开通政务微博和设置咨询渠道,若仅仅通过传统媒体进行引导的效果差强人意。

(二)积极拓展对话渠道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模式、思想观念都与以前大不相同,故高校领导干部应在管理时充分要尊重学生多样化的诉求,积极拓展和丰富对话渠道,健全诉求表达机制,争取在发网络舆情时可以快速且有效的回应学生多方面多方面的情感诉求。这才是高校解决问题的关键。领导干部们和学生之间要争取建立平等互信的对话关系,尊重学生的知情权、话语权和隐私权,在出现校园危机公关时可以积极寻求容纳多样化需求和化解不同矛盾的方法。“二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中的信息和舆论并不直接流向一般大众,而要经过“意见领袖 ”。[6]故學校管理者们应注意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他们的思想言论影响着一般大众的态度,起着导向性的作用。

(三)加强舆情危机预警

新媒体时代出现了诸多微媒体和自媒体,和以往传统媒体占据主要传播平台的微媒体信息情况大有不同,这些新型交流平台突破了时空限制,极易快速引发大规模负面情绪散播、信息在短时间内会快速发酵,迅速酿成不可控的舆情危机。因此高校要全力开发和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舆论平台实施地毯式监测,一旦发现负面信息,及时作出预警。高校舆情监管部门应在第一时间制定舆情危机应急预案,评估舆情现有趋势,不能错过舆情预警和干预的最佳时机。及时收集来自各大信息传播平台的相关信息源作归纳分析,并以此为据提升舆情危机预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网络舆情监测与干预力度。

四、结 语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出现的新特征决定了高校领导干部网络舆情监测引导工作的特殊性和难度性。网络舆情关乎高校健康、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建设,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行动上不断探索,降低网络舆情事件向恶性事件转变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周岚峰.大学生网络舆情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

[2] 李昌祖,周杰.高校网络舆情及其研判的若干思考[J]. 江苏高教,2010(5).

[3] 冼季夏,顾慕娴等.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机制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报,2009(3).

[4] 廖琪,田宇.高校网络舆情应对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视听,2017(3).

[5] 卢晨昊.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J].才智,2015(6).

[6] 李冰.公共管理语境下网络舆情的时代特征[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0).

[责任编辑:艾涓]endprint

猜你喜欢

引导监测新媒体
气囊测压表在腹内压监测中的应用
基于 WSN 的隧道健康监测研究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