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伦理道德现状分析
2017-12-12周文姝
周文姝
摘 要:本文以新媒体时代为社会大背景,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要求,对新媒体时代如何进行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了探讨。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有机地结合;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加强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者素质;丰富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做好提前“预警”。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大学生;伦理道德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1-0037-02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触摸媒体等,被称为“第五媒体”[1]。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有其独特的特点。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学者们现在为止尚无定论。但不论何种定义,即时性、互动性、共享性、海量性是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新媒体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同时存在着消极作用。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伦理道德的积极作用
新媒体让跨越时空交互变为可能。大学生通过多媒体能够有效了解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相关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全球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强化爱国主义意识和民族意识。多媒体让即时交互变为可能。大学生能够借助多媒体在第一时间了解国家最新的政策措施,了解国外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经济事件等。同学们通过手机看到时,能够有效做出回复或者留言,并观察到其他留言信息,通过对各种信息进行吸收和辨析,提高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促进思想道德意识的健全。此外,新媒体技术让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文化、习俗、思想、价值观念[2],这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吸纳各种元素,开阔眼界。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新媒体技术是以网络作为基础的,而这与现实中的人与人的交往是有本质的不同,因为依托新媒体的种种交流、讨论往往是匿名的,这为大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创造了条件,也为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创造了条件,同时促进了平等、民主意识的形成。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伦理道德的消极作用
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具有开放性的,让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各类不同的价值观,容易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 等不健康的价值观同样在大学生中流传开来。加之网络环境中缺乏有效监管,加剧了大学生在不良价值观方面的取向。此外,新媒体的商业化本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当代社会的新媒体技术如QQ、微信、微博等,它们的本质目的在于获得投资回报,因此各类商业广告广泛植入于新媒体空间,具有一定的蛊惑性,严重分散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注意力。再者,新媒体技术使得负面消息更容易获得广泛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正是为了“在全社会树立一个大家都认同的价值标准,通过榜样示范作用像社会传递一种正能量”[3],因此新媒体的过度负面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三、新媒体条件下大学生良好伦理道德的养成策略
在新环境下,新媒体技术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优劣势并存,因此教育者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大学生的成长状况,及时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不断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
(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从根本上坚持以人为本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因此这就需要首先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为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两方面内容,即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以实在的内容让大学生切实体会到教育对自身的积极作用,再通过新媒体的迅速性、交流性等特点进行广而告之,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温暖所在,争取达到以学生传播学生的目的,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大众化、普遍化。在教育方式上,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如在相关网站开辟专门的论坛,供大家集中交流讨论,或者与相关政府部门合作通过某些主流新媒体如商业类门户网站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品的设计与包装,在娱乐中达到教育的目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主题类网站、论坛等需要以思想性作为基本原则,但同时又不可缺少必要的趣味性[4]。众所周知,主题教育类的网站往往存在枯燥乏味的缺点,这主要的与主题教育的内容有关。因此需要把握好思想性与趣味性的关系,采用合适的网络流行语言,构建合适的网页设计,加强大学生对主题教育网站的兴趣。
(二)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有效结合
新媒体时代多样的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因此需要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进行有效结合,发挥它们的合力作用。首先,传统媒体虽然在传播速度、广度等方面难以匹敌新媒体技术,但是传统媒体所具备的强大公信力则是新媒体所不具有的,而且从当前社会来看,传统媒体的这种地位仍将持续很长时间,因此传统媒体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定位方面仍然无可取代。其次,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能力。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方面的功能有望获得进一步挖掘。手机因为其小巧便携、强大的上网功能等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部分大学生甚至患上了“手机依赖症”。很多同学已经习惯于每天用手机上网、看新闻、浏览门户网站,因此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植于新闻手机客户端、手机报等进行宣传教育。第三,充分利用新媒体即时交流的特点,鼓励学生做好线上的交流活动,做好学生榜样示范作用,打造相对于官方论坛的“学生论坛”,增强学生的自觉性。
(三)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
新媒体背景下,由于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具有交互性等特点,这对于信息的接受与处理也提高了要求。大学生群体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都处于形成中,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干扰,在接收与处理网络信息的過程中易出现偏差。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也成为了高校关注的问题。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时,也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在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中,适当辅以新媒体法律法规方面的教育内容,让大学生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做到更全面、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大学生教育中的积极作用。endprint
(四)加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者素质
教育者的能力、素质高低决定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能力素质,才能保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笔者认为,新媒体条件下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素质:首先是政治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教育工作者应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以信念引导大学生。其次是要做到“育人先育己,教人先强己”。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实质,学习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和典型,培育自己的学术和人格魅力,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五)丰富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陈万柏[5]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指出:“只有在活动中,人们才能将内化的思想观念付诸实践,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只有在正确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并通过实践活动,才能确实学会正确地对待社会和人生、他人和自己,才能恰当地處理各方面的关系,一句话,才能逐渐成熟起来”。因此,在新媒体条件下,要充分发挥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的作用,因为新媒体技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提供了可能。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内容。设计、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学习、科技、文体活动,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收到教育,从而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人,以正确的行为影响自己、影响他人。
(六)做好提前“预警”
如前文所述,新媒体时代的过度负面效应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政府、高校等应针对这一现象提前做好“预警”工作。在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中,政府、高校等官方媒体应该主动做好正能量的宣传,而不仅仅是一系列的“辟谣”声明。这就首先要求我们的政府、高校能够做到未雨绸缪,观察不良的信息传播,及时将它们扼杀在“摇篮”之内。其次,面对已有的负面新闻,应该做到迅速反馈,并对新闻背后进行深度解析,采用其他信息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将负面新闻对大学生价值判断造成的影响减到最弱。再次,需要灵活运用教育与监管方式,采用多样的教育内容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的热点问题中,做到首先传播正能量,从源头上减少过度负面化的产生,在深层次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小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社会意义。新媒体技术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力量,具有鲜活的竞争力。但我们应该客观辩证地认识到新媒体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活动中存在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扬长补短,共同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出成效、做出未来。
参考文献:
[1] 郭彩霞.试论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4).
[2] 赵金广.论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河北学刊,2014,34(5).
[3] 郑萌萌.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理论探索,2014(4).
[4] 张兆文,陈清波.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途[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1,29(2).
[5]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传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