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语境下数据新闻报道的服务功能探析
2017-12-12贺泽兰
贺泽兰?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新媒体技术催生新闻生产的变革。数据新闻依托技术与数据而生,数据新闻报道的传播对象是新媒体环境下的用户,而以用户为导向的媒介产品主要是服务,因此数据新闻生产也应立足于新闻服务。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呈现是融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其可看性增强,其服务功能在新闻实践中已经显现,甚至直接影响数据新闻的实践发展。本文以财新网“数字说”2016年度策划系列报道为案例进行内容分析,探讨数据新闻报道在实践中服务功能体现,总结其实践操作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能为同类新闻报道提供借鉴。
关键词:融媒体语境;数据新闻报道;服务功能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11-0029-02
一、前 言
(一)“融媒体语境”的概念内涵
“融媒体”一词联姻于“convergence”“媒介融合”在计算机与网络飞速发展下的互联网时代。“convergence”可理解为“融合”,其与新闻传播结缘得益于传播科技的发展。互联网融合了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形式,其传播功能极大地改变了传播机构的运作方式,使得传媒可以通过多种平台进行信息采集、发放和分享。媒体的合并和传媒科技的发展,促进了融合新闻学的产生[1]“语境”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在传播领域的内涵是其动态属性的体现,可理解为传播情境,即對特定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如时间、地点等;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集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2]
综上,融媒体语境是指融媒体时代的媒介环境,包括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自媒体与专业媒体的融合,甚至还涵盖了社会化媒体的动态发展。其表现为新闻生产技术和手段不断革新,受众阅读习惯的改变,新闻内容呈现的可视化等。
(二)数据新闻与融媒体的关系
数据新闻顾名思义依托于数据,而数据与互联网有着天然的联系。大数据时代、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重要产物就是数据新闻。数据新闻的传播对象也是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平台的用户,他们是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受众。融媒体环境下,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新闻内容生产的跨媒体、跨平台传播已经成为主流方式,其“融”的特性凸显,数据新闻要依托于融媒体或新媒体技术,因此它们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二、财新网“数字说”的数据新闻实践及服务功能的探析
2017年初,财新网*数字说策划了“2016年度策划”。这是一个系列报道,是对2016年新闻事件及数据积累的深度拓展和挖掘,主题有楼市房价、暴雨洪灾和年度重要新闻盘点,具体为《年终策划:2016年的楼市》《2016年终策划:那一场不能被忘记的洪水》和《2016,告别前的重温》。报道的选题和传统新闻报道的选题是一致的。房价、洪灾都是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其新闻特性显著,其区别在于媒介技术发展对数据的积累、挖掘、运用和呈现。下面将从财新网的数据新闻报道实践与其数据新闻服务功能体现两方面来分析。
(一)数据新闻报道的操作实践
数据新闻也是新闻,也要遵从传统新闻报道的新闻特性,媒介技术发展赋予其技术特性。下面将从选题角度、新闻策划意识,数据运用和技术手段四个方面论述。
1.角度与受众的切身利益相关
从有关中国楼市和洪水灾害的两篇报道中可以看出,数据新闻的报道依然遵从传统新闻报道的原则,其选题与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相关。《2016年的楼市》的主题立意具有整体意识,不单说房价变动,而是回溯整年房价变动及影响与人们的关系,选题立意贴近人们的生活。同样,《那一场不能被忘记的洪水》和房价楼市报道一样,选题立意已经从新闻事件拓展到了新闻话题。就新闻报道角度而言,有了数据支撑,选题角度更深更宏大,但依然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
2.策划意识
房价和洪水灾害在2016年一整年的发生情况、变动和影响,这是一组宏大的数据,如何挖掘宏大数据背后的新闻特点,如何让受众从数据挖掘中感受到新闻与自身距离的贴近,这考验着数据新闻报道者的能力。数据新闻的可看性和可读性需要新闻策划意识。在楼市、洪水这样的报道中,仅数据的堆砌毫无意义,重要的是数据价值的挖掘,新闻策划意识直接体现在如何挖掘数据的价值,怎样呈现数据的价值。财新网从国家统计局、民政部门等获得数据后,运用技术制作动态图,图说数据。这里的图说是动态图片的直观解释。
1.数据的运用和积累。
数据是数据新闻报道和生产的重要原料。新闻报道者自己收集的工作量太大,而互联网技术为数据新闻报道提供了方便。数据新闻的数据来源有专门的数据网站和平台。在财新网数字说的年终策划中,数据来源有财新网、国家统计局、中国指数研究院、滴滴媒体研究院、中国水旱灾害公报、中国天气网、气象灾害丛书、民政部门灾情快报文件等。这说明了注重数据积累和运用的重要性,要利用网络的便利收集数据,以便挖掘数据背后的新闻价值。
2.技术支撑报道
《2016年的楼市》报道中的动态图解买房面积变化,《那一场不能被忘记的洪水》水声背景音配图,这些都使得新闻报道的可看性增强。将媒介技术运用于数据新闻报道,使得宏大数据与受众的距离变小,直观易懂。媒介技术的发展应用带来数据新闻的可视化,这恰好满足了身处信息海洋,拥有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受众阅读需求。互联网技术与媒介技术交叉发展,改变了新闻报道呈现的方式,契合当下用户阅读习惯,传播效果更好。
(二)数据新闻服务功能的体现
数据新闻报道依托互联网与媒介技术而可视化呈现,其传播对象是新媒体时代的受众,而受众在新媒体时代有专门称谓“用户”。新媒体时代的产品以用户为导向,在竞争中为用户提供服务是赢得用户青睐的关键。数据新闻亦如此,要为用户提供新闻服务,其服务功能展现与否也是竞争的关键。endprint
1.“数据驱动新闻”对数据的新闻价值挖掘:“把关人”角色
数据新闻中数据本身只是重要的新闻原料,其新闻价值和特性不明显,是新闻资料。若要发挥原始数据的价值,就要依靠新闻报道人员对其进行价值挖掘和分析,同时还要对报道角度进行构思和策划。新闻报道人员将全部数据收集,并过滤信息,选取能挖掘报道价值的部分来完成报道,并呈现给用户。这个过程中,新闻报道者就扮演着数据信息筛选的把关人角色,同时还会对数据进行关联性、对比性和预测性分析,关于洪水的报道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2.尊重用户碎片化阅读需求和习惯:可视化呈现
人们置身信息海洋中,阅读习惯发生改变。碎片化浅阅读成为常态,而数据新闻可视化呈现恰好契合了受众这一阅读习惯。工作和生活压力不断加大,人们静心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但对新闻信息的阅读需求却越来越大。受众处于这样的矛盾:身处信息海洋,核心信息却不足。数据新闻报道在一定程度弱化了这一矛盾,满足受众对于核心信息的需求。
3.以用户为主导:互动参与交流
新媒體互动特性带来受众身份地位变化。媒介技术发展赋予了受众表达的权利,新媒体为用户提供传递声音的平台。用户是受者也是传者,在涉及公共事务的报道中,用户的声音也是报道的重要方面。在上述报道中,用户的互动交流是不足的。财新网在《日益变胖的地球人》中,就设置了用户参与的选项,在输入栏键入身高和体重,页面就会自动计算相应数据的身体是否肥胖。这样的一个技术设计使得数据不再遥远,阅读参与者也参与了报道,甚至可通过页面操作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这在一定意义上增加了用户粘性。
三、基于财新网数据新闻报道现状的提升建议
财新网*数字说2016年度策划系列报道展现了其数据新闻报道实践的特色和水平,值得学习和借鉴。但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下面就其存在的不足提几点建议。
(一)技术运用进一步加深
在关于洪水的报道中,其图片的可看性不强,没有楼市报道呈现的效果。其动态图片是视频制式且不可逆,每一页停留的时间太短,还没看清就播放下一页了,这样极易让读者失去耐性。因此,数据新闻报道中,技术运用支撑报道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强,使其可看性和可读性提升。视频、采访对象同期声、图片可以加入更多,同时运用技术使它们之间的表达更连贯,表达呈现的效果更完美。
(二)选题策划需严密完整
上述关于洪水的报道新闻价值很显著,其意义已经超过洪水灾害情况统计本身,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关于救灾的思考,这些数据的背后暴露了很多现实存在的问题。“救灾之变?”的标题是这篇报道新闻价值升华的点睛部分,但只是点到为止,其价值没有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出来。就该报道主题而言,可拓展为防灾、救灾的系列深度报道,可配发评论、追踪等延伸报道,若策划严密将是一篇非常成功的典型报道。
(三)内容深度继续着力
内容深度其实与策划意识是有交叉的。在洪水的报道中,既然是年终策划,数据信息量是充足的,但因对其内容深度没有进一步的延伸,数据信息的挖掘和分析力度就弱化了,致使其错失该新闻主题下内容深度挖掘的机会。这对任何新闻报道而言都是十分可惜的,更何况是数据新闻报道。
(四)加强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是一个综合的指标,其包括了可看性、可视化呈现的接受度好与认可度及用户参与度等,这些的方面的参数都会影响用户体验的结果。在年终策划报道中,用户参与度几乎是没有的,在可看性和可视化呈现上的效果比较显著。这对于数据新闻报道是一个发展改进的方向。关于肥胖的报道比年终策划做得好一些,但是呈现数量不多,这应该成为数据新闻实践发展改进的重要方向。
数据新闻报道在当下要把握好技术和平台的深度结合,使其数据新闻的内容呈现更契合“融”的特性;新闻策划意识要严密完整,加深对数据信息的价值挖掘和内容拓展,使其新闻价值得以最大发挥;注重用户参与和体验,加强与用户的互动以增加用户与平台的粘性,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只有这样才能将服务意识贯彻于整个报道,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拥有立足之地,赢得受众的青睐和市场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宋昭勋.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01).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东方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