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策略分析
2017-12-12马荣华
马荣华
摘 要:在我国社会中,存在这样一个儿童群体,他们的童年成长没有父母的陪伴,没有充足的物质经济基础,也被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现如今,留守儿童感恩教育问题成为社会焦点话题,逐渐融入在学校教育中,怎样进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成为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课题。对此,笔者根据多年教育经验,就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方法分析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问题。而其中的重要表现就是留守儿童思想感恩的缺失。留守儿童感恩意识的缺失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可能是忽略了家庭感恩教育的培养,也可能是学校没能正确的进行疏导。此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整个社会都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对留守儿童单方面的关爱当中,却没有留守儿童在得到社会的关爱后是否做出积极的表现。教师作为学生感恩教育的执行者,对这一方面不能忽视,必须适时、适当的对留守儿童进行感恩教育。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由于留守儿童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他们对于文化感恩是怎样理解的,据调查,从整体上而言,留守儿童文化感恩良好,但是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陪伴,他们在感恩言行上也存在不足。
一、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问题
(一) 缺少重视
在教育研究、政府、家长方面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问题缺少重视:第一,政府部门,虽然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给予一定的帮助,但是在感恩教育问题上涉足不多;另一方面,一些教育单位对于留守儿童较多的区域有一定的重视,例如:四川、江西、湖南等,以某区域为例,该留守儿童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定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并且效果良好;但是一些留守儿童较少的区域,當地政府缺少重视,只是在物质基础、经济条件上进行帮助,对于学生的感恩教育涉足不多;在学术界研究方面,对于学生的感恩教育活动也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而不得不外出打工,但这份良苦用心并未得到孩子的理解,主要因为家长与学校没有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得孩子思想意识出现偏差。
(二) 教育理念滞后
传统的感恩教育主要引导学生懂得感恩、懂得他人的关心、老师的用心。这种感恩教育理念较为落后,很容易引导学生形成错误的认知,对感恩教育的理解较为片面。笔者认为:感恩教育包含多方面,例如:受恩、报恩、感恩、知恩等,其中受恩是基础,知恩是条件;报恩是结果。而传统感恩教育要求学生在缺少受恩的前提下懂得感恩、报恩,这无疑是感恩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传统教育中多数以说教为主,缺少说服力,使得学生很难在心理上得到深化和理解。
(三) 感恩教育方法不当
第一,感恩教育活动单一。现阶段,一些学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中较为形式化,主要以写信、大合唱为主,在活动形式上较为单一,缺少教育性。第二,针对性不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儿童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一些留守儿童自小有着坚强的性格和独立性,有着较强的责任感,能够主动担任家庭大任;而一些儿童由于种种原因,自甘堕落,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在进行感恩思想教育中,还需要根据不同儿童的性格有针对性地开展。但是,根据现阶段感恩教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多数学校仍然采取一刀切模式。第三,参与人身份单一,现阶段,多数学生感恩教育活动主要以教师、学生为主,但是学生需要感恩的对象不仅是教师、学校,也需要父母的参与。但是在感恩活动中,多数没有父母家长的参与。第四,感恩主体单一。现阶段,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主要感恩对象为教师、家长,而对于社会、党、自然等感恩教育却缺少或被忽略。
二、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策略
(一) 将感恩教育融入生活教育中
首先,从节日祝福上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例如:儿童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以制作贺卡、打电话等活动形式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虽然这与传统教育相似,但是是有必要的,不过这只是一部分;生活赋予了我们丰富的条件,因此,开展感恩教育可以从生活化入手,相对于说教效果更为显著。其次,教师引导学生生活中存在的感恩现象,并将自己看到的感恩记录下来,如果有所感受,可以立即报恩并不一定等到节日。例如:主动收拾家务,爷爷生病为爷爷开药、请医生等,对有帮助的人说“谢谢”等,都是感恩的一种表现,养成良好的感恩习惯,习惯说“谢谢、不客气”等礼貌用语,从生活化入手,在一点一滴中引导学生学会感恩。
(二) 坚持以人为本
随着新课标的落实,要求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协调可持续发展,将以人文本理念融入感恩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感恩意识树立具有帮助性作用。以人为本理念强调将心比心,引导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宽容他人、理解他人。农村留守儿童,他们自小独立成长,缺少关爱,他们渴望得到关注、关心。因此,教师在感恩教育中需要主动关心他们,满足孩子享受情感需求,让孩子感受到他人的关爱,感受到社会的帮助,让学生产生心灵共鸣,感化他们,引导他们也能够以同等的方式回报他人。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儿童的感恩行为,切不可强制要求儿童的感恩行为,例如:给长辈洗脚等,不要用大人的思想要求他们。
(三) 创建留守儿童之家,别让一名留守儿童掉队
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增多,农村被留下来的孩子也就越来越多了,这也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严峻的考验,但作为学校,它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圣地,也是历史赋予的重任。对于这一群群被留守的孩子,我们有责任将他们培养成才,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较大,例如我校共有学生120人,留守儿童就有55人,占全校学生的百分之四十五点八,其中男童23人,女童32人。为此我校学初就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并聘各班主任为该班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签订代理家长承诺书,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全面掌握其数量、家庭及监护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情况。学校还创建了留守儿童之家,布置了温馨的留守儿童活动室,有电脑、电视、电话、图书角、学生特长展示台等设施,为这群留守儿童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让留下的孩子不再寂寞、不再自卑,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也和有父母在身边照顾的孩子一样感受到足够的温暖和关爱,不让一名留守儿童掉队。endprint
(四) 疏导留守儿童心理,让心灵成为明媚的晴空
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心理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动向、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影响到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在通过经常家访摸清每个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要求班主任将班级留守儿童建立详细的心理档案。记载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大量信息,包括生日、爱好、父母联系电话、监护情况、家庭环境、情绪变化等等。学校建立“亲情信箱”“亲情热线”,经常提醒孩子与在外的父母通话或写信,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与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经常利用班会课、体育课组织歌咏、球类比赛。定期组织召开留守儿童座谈会,让孩子们在座谈会上尽情地说,畅谈自己的心里话,平时班主任每周至少与这些孩子单独交流一次,内容可以是说说悄悄话、问问近期心情,也可以推荐一两篇好文章,也可以陪同走走路。让他们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下勤动手、勤交流。让他们在学校里能找到“家”的感觉,引导孩子帮助家人适当做些家务,一同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包包饺子,给父母寄上生日贺信,及时让父母分享自己的进步和荣誉,点燃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父母、亲人的热情。
(五) 积极改善学校教育实施,为留守儿童创造优越的条件
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加大教育资金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目前,我校正在为实施寄宿制学校而努力,对实施寄宿制后,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生活和安全实行全方位管理,教师既教书育人,又扮演“父母”身份的角色,為广大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直接关心和临时监护人无力管教等问题,而且还给他们提供了生活、学习、安全和教育监管的保障,能帮助他们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使留守儿童在规范化管理和集体生活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行为。
三、 结语
总而言之,感恩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引导他们学会感恩,懂得他人的帮助、理解父母,通过努力学习将来回报社会、报答父母。
参考文献:
[1]季彩君.教育公平视阈下的留守儿童教育支持——基于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差异的实证调查[J].基础教育,2016(02).
[2]季彩君.基于实证调查的留守儿童教育支持研究——以苏中X地区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6(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