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臼井仪人作品艺术人性探究

2017-12-12孙伯翰

戏剧之家 2017年22期
关键词:童心异化

孙伯翰

【摘 要】臼井仪人的代表作《蜡笔小新》以一个五岁小孩的视角塑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与中国思想家李贽的“童心说”有同工之妙。而作者创造这个不同于现实的想象世界,也不仅只是为处于发达社会的观众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与情感的宣泄。作品中的世界展现了一种和普通人类似,虽然重复、劳累、充满着对人性的异化但却有意义的生活。在面对同样的人的异化问题时,与西方绝望以及对世界荒诞的评价相比,臼井仪人用艺术的手段给出了更为积极的答案。

【关键词】臼井仪人;蜡笔小新;童心;异化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2-0091-02

《蜡笔小新》的创作在前期与后期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因为漫画创作是一个较为连续的过程,所以很难将哪一部分定义为前期,哪一部分定义为后期,如果非要做一个区分,大致只能以小葵的出生作为分界点,后期作品中的新之助比前期更成熟一些,整部作品的家庭色彩也更为浓厚一些。通过对比可以明显发现,在作品前期,臼井仪人主要表现了作为个体的新之助对日常社会规则的突破。而在后期,作品更多反映了野原一家人作为整体的生活风貌。

一、在审美中超越日常

臼井仪人在前期的创作中更加突出作品的减压作用,亦即是观者在观看之后能够宣泄出自己的情绪,宣泄的办法是将观众平时受制于社会、伦理无法办到的事情,以五岁小孩的角度加以实现,这其中当然有很多违背正常社会“道德”的内容,也很自然地会让人想到其对儿童观众造成的负面作用,但《蜡笔小新》早期就被定义为成人动漫,因此本就不存在对儿童的负面影响。同时在艺术的领域内,由于艺术对日常生活的超越性,一些对日常的道德突破是可以被理解的,更何况道德社会结构相适应,阶级社会中,道德本身就是造成人异化的一个因素,因此,为了使人从日常生活的异化中摆脱出去,臼井仪人笔下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描述应用超越日常的眼光去看待。在早期作品中,许多桥段虽然表现内容不同,例如“妈妈早上忙死了”、“三次尿床记”、“营养午餐记”、“去美术馆”等等,新之助的行为却可以用“任性”两个字概括,这种“任性”的行为已经与现实生活中“熊孩子”的行为有了完全不同的含义。首先,作品中新之助的行动是经过典型化加工之后的含有合理邏辑的行动,其逻辑性在于一切行为的根本目的是达到人的解放,而非自由地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其次,在观众审美时,其心态应该跳跃出了日常的伦理逻辑,新之助的行为不会像现实生活中的熊孩子那样对观众造成危害,反而能让观众宣泄出自己的情绪。

在精神宣泄的同时,臼井仪人指出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物质与精神双重压迫。这种压迫使人丧失了自由,以广志为代表的上班族受到工作的束缚,“被上司骂被属下顶嘴”,为了赢得生意,强装着对客户笑脸相迎,背负着一家人的生活与“三十二年的房屋贷款”,成为工作,即异化劳动的奴隶;而以美伢为代表的家庭主妇则在攀比中追求高档的生活、各类奢侈品、珠宝,成为了物质欲望的奴隶,这些都是人的异化的表现,“当人们被物质消费的欲望所驱动,被攫取更多物质财富的想法所占据,就再也无暇顾及自然和社会中其他主体的利益。”[2]作品中,美伢禁止自己的孩子新之助使用高级沐浴乳,禁止吃高级点心。在臼井仪人笔下,这些人被物质束缚的结果就是遭遇种种麻烦,成为观众们笑弄的对象。美伢高级化妆品、沐浴用品的下场多数是成为小新的玩具被浪费,高级衣服多被小新弄坏、招待客人的高级点心多被小新偷吃。而美伢之所以这么在意、生气就是因为她被物质金钱所束缚,故而成为小新戏弄的对象。而观众在看到这些场景时除了宣泄了情绪,亦能够在超越日常的审美中对其中人物的行为联想到自身进行思考,这就不仅是一种宣泄而且是一种引发对问题的理性思索的作用了。

二、回归童心摆脱异化

臼井仪人面对这些问题不仅只是暴露给观众,他不仅讽刺,而且在精神层面给人们以解决的方案。臼井仪人的第一个解决方法,是要求人们回到童心,中国明代思想家李贽认为“所谓童心,就是真心,就是赤子之心”[1]像小新那样,以淳朴的心态面对并突破社会中种种规则带给人们的压力显然就是童心。作为对比,臼井仪人塑造了小新同龄但思想却十分“成熟”的好孩子“风间”的形象与小新相对比,风间在好孩子,甚至像大人一样的生活方式中屡屡被小新戏弄,进而流露出自己在本质上仍是儿童的特点。在“营养午餐记”“逛女子大学”等剧集中,风间因为好孩子的要求,因而行为处处受到限制,不能像小新一样自由地行动,最终出丑闹出笑话,作者的心意在此显露无遗。

在“童心”层面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看待小新的“好色”行为,按照常识性的理解“童心”与成年人特有的“好色”相矛盾。但臼井仪人所表现出的“童心”是希望成年人有一颗赤子之心,而并非是真正回到五岁,以五岁小孩的生理面对生活;小新不加修饰的好色,正是将童心与成年人生理条件相匹配的结果;对小新“好色”行为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小新的好色虽然是欲望的表达,而非是对对象的占有,小新虽然无数次在想象的画面中被大姐姐们左拥右抱,但在现实里,其行为也更多只停留在搭讪,偷看,并不以拥有为根本目的,这就说明了在“童心”的层面中,“色”没有被排斥,但相比于现实世界中许多人对美丽异性的占有欲望,这种“色”应该是以欣赏而非占有的方式表达出来。小新最重要的特点是好色,可是对于“色”的占有欲却远不如带有动感超人图案的衣服、零食、儿童三轮车。当然,无论是“色”抑或是对其它物质以占有为目的的过度追求终将导致人的异化。

回归童心后,与成年人相比,儿童是以游戏的态度面对世界的,游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过程而非结果。在作者塑造新之助这一形象时,小新虽然追求各种不同的外在物质,但却不以其为生活的目标,追求只是一种欲望的表达方式,小新从本质上是自由的,不受物质束缚的,因此是没有受到异化的理想化的人。作为欲望表达方式的追求,目的不在占有,而在表达,在于追求的过程。endprint

面对现实世界,机械般的工作与对物质的无限占有欲随之带来的人的异化,臼井仪人追寻的并非是形而上的终极目标,而是将目标放入了生活自身,即所谓活着就是一种修行,或者说,像游戏一样生活,就是回归童心的一种表现。臼井仪人喜欢用大对比的方式来突出这种特点,小新家族遗传的好色性格与家中所挂的“色即是空”的书法,不是为了凸显在结果层面对“色”的追求是毫无意义的,而强调的是,即使知道没有结果,但只要经历过,经历的过程就是最大的意义所在,这就是小新不断搭讪大姐姐的一种解读。小新不断地被美伢修理,却从不显得无聊或是荒诞,亦即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三、生存的意义在于家人

在后期的作品中,臼井仪人作品中对于人生存的意义又增加了关于家庭的内容。在2009年臼井仪人去世之后《蜡笔小新》持续了这种倾向。后期作品中新之助的表现更加成熟,行为更有逻辑性,从作品本身的叙事可以看作是小葵的出生使得小新像一位哥哥了,小新的一些违背现实社会道德的行为有所减少,我们可以视作作品对个体解放的表达有所减少,但另一方面,作者将作品的重点转向了作为家庭的野原一家的生活,亦即,人的生存意义更多的依赖于家庭与家人。如果说前期作品中作者给出的以过程为目的的生存意义还是以个人为中心,还能在西方找出像《浮士德》这样相似的作品,那么后期这种以家庭为核心,家庭成员之间、个人与家庭集体之间互为生存动力的表达就很难在个人主义盛行的西方找到相似的作品。日本自身也是现代发达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面临同样的关于人的存在意义的困境。但是双方在现代社会人遭到异化,失去自由的语境下思考人存在意义的问题时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西方社会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自文艺复兴之后,个人的自由与意义被突出到了首要位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在个人价值中处于次要位置,主体的最高生存意义被限定于自身的自由,一旦主体自身的自由受到限制,处于异化的生活状态之中,就只能用荒诞形容自己的生存状态。但在臼井仪人笔下,小新、美伢、广志以及后来出生的小葵,甚至是宠物狗小白均不是以完全独立的主体形式存在,五者作为家庭成员,虽然矛盾不断,但五者间构成了共同主体,互为生存的目标与动力,这在剧场版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主体中的某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外在活动中不断被异化的社会所冲击,但是家庭本身的关系并非是异化的,更重要的是,家庭就是该成员最根本的生存意义所在。因而,外在的异化并不能对该成员的自由状态造成毁灭性打击。甚至当所有家庭成员都面对社会异化的冲击时,家庭成员之间的整体性也会保持这种异化只能停留在外部,而不会对家庭中每个成员的生存意义造成打击。

主体的自由在这种关系中有了两层含义,一种是作为家庭的主体中,每个成员的自由,一种是作为大主体的家庭的自由,两种层面的自由并非是所谓行动上的自由,亦即小新搭讪大姐姐、语言上颠倒顺序等违背社会常理的行为,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自由。亦即无论受到何种打击,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意志,因而,在臼井仪人的笔下,自由是与生活的意志混合在一起的,二者密不可分。在西方,存在主义者认为,所谓存在就是虚无,存在的意义就是存在者在这种虚无中进行选择的权利,一旦选择了就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观念在逻辑上把绝对自由,虚无放在了基础,显然是西方社会以个体为中心的一种反映,这种自由令人缺乏得以立足的根基,再加上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使得“存在的表现是荒诞”[3]。而臼井仪人所要表达的存在的第一属性,是家庭亦即是最核心的人与人的关系,家庭是人做出选择的基础。臼井仪人作品后期的这种改变显然是对前期单纯追求个人解放的一种突破。

臼井仪人虽然已经于2009年去世,但是其遗作《蜡笔小新》依然在更新中,这部作品仍然在以臼井仪人原有的风格让观众在审美时得到宣泄,产生对自己生活的思考,在荒诞的世界中寻找到自己生存的意义,在长达二十五年的连载中,在观众的欢笑声中,倘若人死后有灵魂,那么臼井仪人应该会在另一个世界对自己留下的精神财富感到满意吧。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羅莹.当代中国消费异化问题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分析[D].上海:上海大学,2015.

[3]朱立元.美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endprint

猜你喜欢

童心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自然与童心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武术异化研究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