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研究
2017-12-12崔丰收韩守旭朱莉芳
崔丰收,李 霏,韩守旭,马 瑞,朱莉芳
(河南省郑州市管城中医院周围血管病科,河南 郑州 450016)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研究
崔丰收,李 霏,韩守旭,马 瑞,朱莉芳
(河南省郑州市管城中医院周围血管病科,河南 郑州 4500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效果。方法: 12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1例和研究组62例。两组均予以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研究组加用中药外敷分型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20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愈率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可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西医结合;对照治疗观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于深静脉发生异常凝固,导致静脉堵塞、血液回流困难的疾病。多表现为浅静脉怒张、肢体疼痛肿胀、局部皮温升高。本研究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23例,均为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郑州市管城中医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研究组62例,女34例,男28例;年龄44~79岁,平均(62.23±12.51)岁;中医分型为湿热下注型26例,血脉瘀阻型19例,气虚湿阻型17例。对照组61例,女32例,男29例;年龄43~78岁,平均(61.42±13.38)岁;中医分型为湿热下注型24例,血脉瘀阻型18例,气虚湿阻型1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外科学》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诊断标准[1]。下肢肿胀,局部发热、发红、疼痛,活动受限,皮色暗。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严重心、脑、肝等脏器病变,对所用药物过敏,依从性差无法完成治疗。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以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60191)皮下注射每次2500 IU,日1次。
研究组加用中药外敷。药用桃仁50g,川芎50g,红花50g,枳壳20g,赤芍50g,柴胡20g,当归30g,牛膝20g。气虚湿阻型加党参、茯苓、黄芪、水蛭、泽泻、猪苓,血脉瘀阻型加丹参、水蛭、三七粉、土鳖虫、地龙,湿热下注型加蒲公英、黄柏、大黄、水蛭、猪苓。研为粉末,过筛,以凡士林、姜汁、醋、蜂蜜调成糊状,敷于患处,用无纺布遮盖、封闭,日1次。
两组均持续治疗20天。
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20天后参照SF-36简明量表中躯体功能、躯体疼痛、生命活力、整体健康4个维度评估两组生活质量。
统计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腹泻、皮肤瘙痒)发生率。
4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站立20~30min或步行1.5km后无疼痛。缓解: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站立20~30 min或步行1.5 km后有轻微疼痛。无效:未达到“缓解”标准。
5 治疗结果
两组SF-36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SF-36评分比较 (分,±s )
表1 两组SF-36评分比较 (分,±s )
组别例躯体功能躯体疼痛生命活力整体健康研究组6269.61±5.7467.38±6.9862.89±5.3869.24±6.48对照组6158.01±4.9357.21±5.8753.38±4.5653.41±5.67 t 12.0148.73810.56714.409 P 0.0000.0000.0000.000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6 讨 论
近几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呈升高趋势,目前临床多采用溶栓治疗,但不能有效预防血栓再形成,复发率较高。
中医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为气虚湿阻型、血脉瘀阻型及湿热下注型3种类型,其中气虚湿阻型下肢肿胀日久,晚间或活动后症状加重,治当利湿、健脾、益气、通络、活血;血脉瘀阻型下肢肿胀,且有固定性疼痛,治当止痛、通络、化瘀、活血;湿热下注型发病急,下肢粗肿且活动受限,治当化瘀、活血、利湿、清热[2]。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3]中血府逐瘀汤由桃仁、川芎、红花、枳壳、赤芍、柴胡、当归、牛膝组成,诸药配合,共同发挥化瘀、活血作用。湿热下注型加用蒲公英、黄柏、大黄、水蛭、猪苓以利湿、清热、通络,血脉瘀阻型加用丹参、水蛭、三七粉、土鳖虫、地龙以活血、通络,气虚湿阻型加党参、茯苓、黄芪、水蛭、泽泻、猪苓以补气,行血,从而改善下肢水肿[4]。
中药外敷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不仅能控制局部炎症反应及血栓形成,且不通过胃肠道吸收,不损伤脾胃,副作用小。药效由皮肤循经络传至脏腑,从而起到调节脏腑气血运行、纠正阴阳失衡、扶正祛邪等作用。外用无纺布遮盖可使其处在封闭空间内,有助于促进药物吸收及增加对经络刺激[5]。
综上所述,中药外敷分型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好。
[1] 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18-520.
[2] 代俊利,李杰,杨松梅,等.中药外敷加口服治疗宫颈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液渗出及预防淋巴囊肿形成的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4(18):1504-1507.
[3] 项攀.十字交叉缝扎法结合中药外敷治疗腱鞘囊肿48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4,48(4):73-74.
[4] 王韬,周运峰,袁冬,等.中药外敷治疗关节镜术后膝关节肿胀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2):4046-4047.
[5] 贾西姣,付文杰.中药外敷治疗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并发血肿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6,31(4):514-516.
R543.6
B
1004-2814(2017)11-1271-02
2017-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