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CTV戏曲频道《跟我学》的发展建议与戏曲知识类电视栏目的前景展望

2017-12-12李怡洁

音乐传播 2017年3期
关键词:跟我学电视栏目剧种

■李怡洁

(江苏电视台,南京,210018)

CCTV戏曲频道《跟我学》的发展建议与戏曲知识类电视栏目的前景展望

■李怡洁

(江苏电视台,南京,210018)

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跟我学》属于知识类的戏曲栏目,其开播十几年来社会效益显著,拥有了相对固定的戏迷收视群体,对传承戏曲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不过,结合电视节目竞争的大环境来看,该节目难称繁荣,在播出状况、内容设计、品牌推广等方面还都有所不足。其主要的改进思路应在于规范节目结构和播出时间、创新内容、拓展剧种、树立品牌意识等。由此纵观戏曲知识类的电视栏目,虽面临激烈竞争,但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只要在坚持文化传承的根本宗旨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兼顾品牌战略,可望更持久且更广泛地弘扬民族戏曲音乐文化遗产。

电视栏目 戏曲传播 《跟我学》 民族文化 品牌意识

笔者曾在《CCTV戏曲频道〈跟我学〉栏目传播结构研究》①载《音乐传播》2017年第1期,第80-89页。和《CCTV戏曲频道〈跟我学〉栏目的受众与传播效果分析》②载《音乐传播》2017年第2期,第56-63页。两篇文章中说明,时代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新的技术手段,而另一方面审美文化的不断剧变要求着电视栏目内容的不断创新,传承戏曲的道路虽迎来新的机遇,却也面临巨大挑战。近些年来,戏曲艺术渐渐“曲高和寡”,失去了往日的风光,虽仍有人继续坚守,但青年人对通俗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热爱要远超过它。它之所以没有就此消亡,主要是因为我们都明白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历经几千年的时代变迁后传承至今的重要意义,我们知道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财富在我们手里丢失。但明白归明白,要落到实处去,改变这个活化石的尴尬处境,绝非一日之功。从发现戏曲受众流失开始至今,我们为传承戏曲文化做了很多努力,昆曲还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艺术进校园活动也有所开展,但效果都谈不上太显著。于是兜兜转转一圈,戏曲电视栏目仍旧难谈繁荣。《九州大舞台》、《空中剧院》等欣赏类栏目还算不错,近年新推出的戏曲真人秀《叮咯咙咚呛》也算博人眼球,但《跟我学》等戏曲知识类栏目却无法与之相比。作为目前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唯一以传授唱段、讲授专业戏曲知识为主的栏目,《跟我学》有其存在的必然价值与意义,且从目前的传播状况来看在固定受众群体当中也受到好评,只是它的受众范围相对集中,且年纪偏大、学历偏低,这导致受众对于节目审美的要求无法与相对高学历的年轻一代相提并论。因此,《跟我学》栏目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直面现状中的不足,拓宽眼界,打开思维。

一、《跟我学》栏目现存的相对不足

根据前述的两篇拙文对《跟我学》栏目的传播内容的深入分析及对其受众情况的汇总信息,笔者尝试初步总结了其发展现状中的相对不足之处,并对其进行阐述与思考。

(一)栏目时间不固定,结构形式稍乱

《跟我学》栏目播出至今已有16年时间了。虽然这个栏目自戏曲频道创办之初就推出了,但16年中它却常有断播情况。拿2013至2014两年来说,原定每天一期的《跟我学》在2013年1月1日至5月31日、7月15日至9月1日,以及2014年3月17日至6月15日、8月9日至31日等日期区间内均没有播出,而在2014年的7月至8月期间变为每周播出五期、周末不播,至9月又恢复到固定时间每天播出。播出时间不固定,对一个栏目的发展十分不利,它可能造成一部分已经形成收视习惯的观众在栏目停播期间流失,并导致一部分潜在受众由于无法收看到栏目信息而彻底不再关注,使得受众对栏目发展的前景有所担忧。

除了播出时间的问题,《跟我学》栏目在结构的设置方面也存在着某些有待提高之处。当然,该节目讲教授唱段类的期次与讲授戏曲知识类的期次分开设置,是十分必要的,且总体上也保持了风格的一致性,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节目在唱段类期次中,因为剧种不同而在结构形式上做出过多调整的举措,或许还有待考虑。诚然,根据剧种的不同而在结构设计上做些变化,有利于受众的学习与欣赏,比如加入越剧的妆扮、京剧的户外排练、评剧现代戏的诸多道具等,都能有助于剧种和唱段的传播与教学。但是,学员汇报环节只设在京剧等个别剧种的期次当中,豫剧等地方戏剧种则会在节目中不定期插入“学员心得”、“学员采访”、“场外观众问答”等环节,这样的安排就有些让笔者摸不着头脑了,不知道是为了节目时长而填充进去的,还是为了使节目内容显得更加丰富而专设的。不论如何,笔者认为这种随时可能“冒出来”的结构设计不但不能完全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使观众由于掌握不到节目走向而无法将自己的心理期待与节目内容更好地统一起来,从而降低对栏目的收看满意度,对栏目的发展恐不是好事。

(二)传播内容重复化,剧种趋于单一

笔者曾对《跟我学》栏目的传播内容做过深入分析,发现整档节目的内容在数量上是丰富的,但质量上方面有比较明显的重复化现象。笔者深知,适当的重复可以满足受众不断学习、反复练习唱腔和身段的需要,不过,太多期次的内容重复仍然需要引起我们重视。据笔者个人的统计,2013年与2014年共349期节目,但其中仅有166期为新播出节目,剩余188期均为此前节目的重播。超过半数的重播率,或许应该说是超出了栏目的正常重播频次范围。另外,笔者觉得,这种高度的节目重播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整个栏目对于剧种唱段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的结果显示,270期传授唱段的节目中,有234期节目选择了京剧唱段,而教授昆曲、豫剧、评剧、越剧等地方戏唱腔身段的节目加在一起才36期,还不到京剧播出期数的五分之一。这使得整个栏目呈现出严重的剧种单一化倾向。正是这种剧种选择上的单一化,以及内容创新性的相对薄弱,使节目出现了高重播率,而这也在间接上影响了受众的收视习惯与节目选择。老一辈的固定收视群体对节目革新的要求不高,且对经典剧目十分着迷,尚可以接受节目的多次重播与剧种的单一,而年轻受众快节奏的审美习惯使他们很难接受栏目内容的相对陈旧与重复,更有一些喜爱其他戏曲剧种的年轻受众即使有心收看《跟我学》也会因为没有自己喜欢的剧种的教唱而放弃成为固定受众的可能。例如,黄梅戏作为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其代表性剧目《天仙配》、《打猪草》、《女驸马》等竟然在近两年的各期节目中从未出现,可想而知也造成了部分潜在受众的流失。

(三)在戏曲栏目中竞争力不足

虽然已经做了16年之久,但《跟我学》栏目在整个央视戏曲频道各栏目的竞争当中仍不占优势。笔者的受众分析结果显示,有21.2%的受众虽没有收看《跟我学》栏目的习惯,但会经常收看戏曲频道的其他栏目,其中37.78%的受众选择收看戏曲欣赏类栏目,28.89%选择收看戏曲电视剧,而只有6.66%的受众愿意收看知识类栏目。这也再次说明,知识类栏目缺乏很好的自身定位与品牌效果,没有将其竞争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也许,《跟我学》栏目的困境就在“知识性”的栏目定位上。然而,笔者也想指出,出路同样可能在“知识性”这一点当中。“知识性”是目前戏曲电视栏目发展中最难以突破的一个栏目类型,同时也是它本身最具特色的地方。《跟我学》栏目将眼光聚焦于“弘扬戏曲文化、传承戏曲艺术”的使命上,这非常好,但该栏目似乎还没有足够深入地去具体分析这一使命如何与电视媒介的传播特点更好地结合,导致该栏目在利用媒体力量和广告效应来弘扬栏目魅力、增强栏目竞争力的举措上一直处于比较被动的劣势地位,从而难有新的跨越式发展。

综上所述,《跟我学》栏目在目前的传播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有:如何扩展受众群体,如何在保持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广大受众的审美期待创新栏目内容,如何既突破“知识性”的束缚又能更好地传递戏曲知识等。

二、《跟我学》栏目的发展建议

谈到推动《跟我学》栏目更好更多地传播戏曲知识,推动该栏目乃至整个戏曲电视栏目的健康发展,笔者结合当前戏曲频道的定位与时代发展背景下的受众需求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固定播出时段,结构形式常规化

把一档栏目的播出时段固定下来,对栏目的传播效果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周日至周六每天播出的栏目,还是周一到周五播出的常态化栏目,又或者是每年播出三个月的季播栏目等,只要确定好播出时间并且及时告知观众,就会形成相对固定的收视群体及其期待心理。但是,时而断播,时而每天播出,时而又每周播出五天,这样的做法无疑会影响观众的收看习惯,从而影响栏目的传播效果。固然,《跟我学》栏目播出时间的频繁调整,与戏曲频道整体的定位和各栏目的播出安排有直接关系。停播一档栏目后,空缺出来的时间暂时没能很好地合理安排,导致其他栏目跟着调整播出时间的现象是时有发生的。因此,要固定《跟我学》的播出时间,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对稳定和调节好戏曲频道各栏目的播出时间的要求。另一方面,目前任何一档被观众熟知并喜爱的电视栏目,每期播出的节目虽然内容变化多样,但结构形式都基本一致。比如《我是歌手》中,一定会在歌手开唱前回顾其本周经历或彩排场景,并会在该处设置类似于歌手状态不佳、选歌出现变数或是彩排出现意外等悬念伏笔;而宣布排名结果时,总导演一定会再三犹豫,多方“搪塞”后才公布最终排名。诸如此类的结构设计贯穿每期节目,使得观众形成了固定的收视期待,让观众带着“知道接下去的节目发展却不知道结果”的期待心理收看节目,会使节目的传播效果有大幅度的提升。虽然综艺栏目的发展与戏曲类栏目的发展方向、目的均不同,但综艺栏目优秀的结构设计思路却也不是《跟我学》不能借鉴的。比如,如果统一好每期节目的结构,将学员汇报环节放置在每一个剧种的唱段和身段教学完毕之后,给学员汇报环节指定固定的主持人,使“学员心得”、“场外提问”等环节常态化并规范好它们的播出位置等,则栏目结构会更加清晰。普通观众发现自己的心理期待在节目的结构内容中得到体现后,就更容易转变成忠实观众,这对整个栏目的良好发展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二)创新栏目内容,丰富剧种扩充知识

新媒体时代,技术高度发达,使得电视媒体回归到“内容为王”的时期,内容也就成为电视栏目在竞争中取胜的首要因素。内容新颖丰富,不仅能得到观众的青睐,还能够促进同类节目不断创新,从而推动整个行业水平的提高。对戏曲类栏目来说,内容的革新比起其他类型的栏目或许相对较难,但也确实更显重要。戏曲类栏目的传播内容必然以戏曲为主,无论是唱段、身段、化妆还是服饰,都离不开节奏较慢的戏曲本体,因此其内容创新更加需要深思熟虑。《跟我学》栏目大概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惑。其实,较新的一档戏曲真人秀节目《叮咯咙咚呛》倒是在这个问题上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这个节目集结了中、韩两国的明星艺人,以传统戏曲与娱乐相结合的形式,达到传播传统文化、传承戏曲艺术的目的。节目中,10位明星分成两组,先后奔赴北京、嵊州、重庆等地,完成京剧、越剧和川剧的学习任务,并最终在梅兰芳大剧院呈现他们的学习成果。节目刚播两期,即已“位居新浪微博总话题榜第3名并登上微博热门话题右侧端,在疯狂综艺季中最高排名第二”。①摘自“腾讯网”,2015年3月10日。http://ent.qq.com/a/20150310/069018.htm如此良好的收视效果,与节目在内容上的巨大革新有着直接关系:以往戏曲类真人秀节目几乎都将重点放在选手的唱功比拼或者选秀表演上,而这次的创新将目光聚焦到了比较流行的户外真人秀的节目形式与传统戏曲艺术的结合之上。这一案例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可以参考的想法:比如利用明星效应,发挥艺人的号召力,提高栏目的关注度,同时丰富剧种种类,提高地方戏曲在栏目中的比重,增加相关的代表性唱段与身段教学;比如扩充戏曲知识,不限于只讲授京剧相关常识,而是更加广泛地加入地方剧种的特色介绍;比如充分利用播出平台,将原有的往期节目的高重播率转变为全新内容的播出与经典节目的重播结合的方式,并发挥平台优势,继续宣扬传统文化之真善美。这些,或许都是《跟我学》今后内容创新的可行之路。

(三)树立品牌意识,增强栏目影响力

当前,电视栏目间的竞争不只体现在栏目内容与形式上,更体现在栏目制作团队是否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是否善于利用媒体资源,以及栏目是否具有影响力等方面上。品牌意识对栏目组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品牌就像口碑,可以在稳定现有收视群体的基础上引来更多的潜在受众。《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这些节目,无疑都是因为口碑而获得青睐,进而广泛传播甚至掀起全国范围内的收视热潮的。它们拥有自己的品牌文化,并从节目本体延伸出多项产业,共同支持着品牌的发展。同时,这些节目也善于运用媒体的宣传能力和广告的效应来造势,于是在综艺节目大爆发的潮流中站稳了脚跟。它们的成功,离不开对新的媒介和技术的积极介入,当然也离不开精良的节目内容和新颖的形式。

虽然节目类型不同,但推广手法可以借鉴。截至笔者写作本文时,如今的《跟我学》还停留在传统电视栏目的层面,不太注重树立品牌意识和发挥品牌优势。虽然栏目组一直高举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帜,也确实在这样实践,但除了栏目中的剧种教唱和知识讲解外,并没有做栏目之外的、关于传统文化传播的延展性内容,也没有一个综合了栏目本身、广告战略、媒体策划的“三位一体”的系统性传播方案。笔者认为,《跟我学》栏目今后应进一步借鉴综艺节目的传播技巧,明确栏目品牌文化,结合栏目“知识性”的独特定位,去更有效地传承戏曲艺术与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跟我学》栏目未来的发展在传播内容上离不开栏目剧种的丰富与知识的扩充,离不开播出的常态化与结构的常规化;在传播环境上离不开现有受众的支持与潜在受众的培养;在传播方式上离不开品牌意识的完善与传播手段的多元化;在传播立意上离不开继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决心。唯如此,才能在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借助电视媒介更好地传递出《跟我学》的内涵与深意,发散出更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正能量,更充分地体现其引领时代价值观的社会功能。

三、戏曲知识类栏目的前景展望

下面,笔者结合对《跟我学》栏目的内容、受众、传播效果等方面的分析结果,以及栏目现状中的不足与对应建议,尝试进一步探索以《跟我学》为代表的戏曲知识类电视栏目的发展前景。

(一)栏目间竞争依旧激烈,但提升空间仍然存在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之中,有运动就有发展,有发展就会产生竞争。其中,良性竞争会导致创新与革命,从而引起旧事物的消亡、新事物的诞生。戏曲电视栏目间的竞争虽然与宏观的社会历史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但规律亦应如此。欣赏类、竞技类、知识类戏曲栏目间的竞争,未来依然会存在,甚至还会有戏曲真人秀等新型的戏曲栏目加入竞争行列当中。可以说,戏曲知识类栏目面对的挑战很多。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多个栏目间的竞争必然导致各栏目制作团队积极创新,想方设法地完善本栏目的内容与形式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当然,这种栏目的创新应保持在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基础上进行,无论形式、内容、宣传包装技巧如何改变,戏曲知识类栏目传承知识的目的不能忘记。在这一问题上,观众是最好的试金石。如果为了吸引观众而不计后果地迎合其需求,节目即使看上去光鲜靓丽,也终会因没有实质文化内涵而难以持久,最后被新的节目取代。

新时期以来,电视机变得又轻又薄,节目画面也逐渐从传统4︰3标清播出改至16︰9高清播出,这些变化也使得诸多电视栏目有了新的发展空间。而目前知识类的戏曲栏目对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还明显不多。笔者认为,虽然做的是传统文化栏目,但不能因为戏曲是古老的艺术形式就在栏目的内容设计与灯光、舞美、道具使用上都过于保守。在不破坏戏曲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创新,大胆地运用现代化手段加以传播,才是真正融入时代、吸引青年观众的有效做法。

(二)坚持文化传承不动摇,栏目形式有待于创新

知识类的戏曲栏目的创新,必须坚持文化传承的基础。“文化内涵”是知识类栏目的发展根基,只要将这个根基深深埋入土壤,即使上面的枝丫叶片再千姿百态,它身为树木的本质也不会改变。换言之,知识类戏曲电视栏目的发展可以创新形式、丰富内容、使用全新传播方式,但唯独不变的是其传承文化的内核。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同样以传播知识为己任的电视节目取得了口碑与良好的宣传效果,比如《最强大脑》。作为科技类真人秀节目,它的大获成功与栏目形式的新颖、内容的与众不同有着直接关系。它并没有直接宣传各类有关人脑开发或脑神经学的知识或案例,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选手完成不可思议的挑战的过程,向观众传递科学知识,并且很“讨巧”地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利用煽情点、亲情牌等中国观众最“买账”的方式,让节目实现了品牌营销与文化传播的双重功效。

同样身为传承文化的栏目,知识类戏曲栏目与科技类综艺栏目的不同,仅仅在于传播内容的差异。其实,戏曲栏目中所传递出的文化观、价值观,比起目前一些科技类综艺栏目来说,要更加贴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儿女传承至今的传统美德。戏曲中赞美的忠、义、孝、廉等,在今时今日仍旧值得歌颂与弘扬。之所以人们不像接受综艺栏目那样接受戏曲栏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戏曲慢节奏的传播方式以及传统美德内容不像科技知识那样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消化吸收”并快速产生社会功效。简单说,快餐化的生活方式使得当代受众对这种“缓慢”的电视栏目敬而远之。因此,坚持文化传承的目标不动摇,通过转变栏目形式、扩充栏目内容来吸引受众,将“慢节奏”的传播内容冠以“快节奏”的传播形式,配上高科技的传播手段,才是知识类戏曲栏目应该考虑的改进方向。

(三)知识类栏目地位稳固,但需要建立品牌战略

虽然电视栏目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各种新栏目不断涌现,但知识类戏曲栏目的地位依旧稳固,这与它的文化性和唯一性有关。在目前的戏曲栏目分类当中,比较受大家欢迎的主要是戏曲晚会、戏曲欣赏类和戏曲竞技类栏目三种。可以听到原汁原味的完整剧目或折子戏,或可以欣赏到戏迷朋友的精彩比拼,这些舞台感十足的表演无疑深深吸引着戏曲观众。相比之下,知识类栏目普遍比较朴素,没有宏大的舞台布景、绚丽的灯光音效,整体风格趋向小巧精致。即使如此,作为以教授戏曲而非欣赏戏曲为主要功能的一种重要的戏曲栏目,知识类栏目仍然具有必要的传播价值与意义,这毋庸置疑。知识类戏曲栏目的导演与制作团队其实没有必要思索栏目转型的问题,而是应该把重心放在如何建立自己的品牌战略上。知识类栏目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文化价值优势,以及可待挖掘的潜在影响力,让它像一块璞玉等待着雕琢,而不是只能停留在保证正常运行和播出的水平上。目前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仍在播出的知识类栏目除了《跟我学》之外,还有一档《快乐戏园》,两个栏目皆以知识传承为主,只是侧重略有不同:《跟我学》侧重戏曲唱段的教学与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快乐戏园》则侧重于向儿童普及戏曲知识。因此,不妨根据栏目定位上的差异,树立栏目品牌意识,建立品牌战略,利用戏曲艺术的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等社会功能作为栏目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强知识类栏目之间的相互联系,让更多的受众了解、接受并爱上戏曲艺术。唯此,知识类戏曲栏目才能迎着时代发展的春风,顶着竞争压力脱颖而出,获得长足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跟我学》栏目虽发展缓慢且尚有不足,但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知识类电视戏曲栏目的前景也依旧广阔。

最后,笔者还想对这三篇系列文章进行一个简短的总结。笔者以《跟我学》栏目为研究对象,结合栏目传播内容与受众情况进行了分析,深入研究了栏目当中不同内容在传播方式上的异同点,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详细解读受众特征、收视习惯及满意度等方面的信息,进而总结出《跟我学》发展现状的特点与不足,提出了建设性改进意见,期望能为戏曲电视栏目的发展以及戏曲艺术的传承贡献微薄之力。至此,笔者的主要结论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跟我学》栏目作为央视戏曲频道两档知识类戏曲栏目之一,至2015年已播出14年,其间经历4次改版,日臻完善。该栏目一直秉持着文化传承、受众参与的理念特征,传递着名师大家的唱腔身姿与专业的戏曲知识,是戏曲频道众多栏目当中一档特色鲜明、颇具文化价值的经典栏目。

第二,通过对《跟我学》中的教学唱段和讲授知识两类节目的比较研究,以及对教学唱段类节目中不同剧种在传播方式上的差异性的深入分析,笔者发现《跟我学》目前拥有着唱段选择的合理性、受众参与的广泛性以及知识传授的丰富性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内容选择有局限、结构设计不够规整以及品牌意识较为薄弱等不足,因此总体上发展比较缓慢。

第三,通过调查问卷的汇总结果,笔者发现《跟我学》栏目拥有相当固定的收视群体,且他们的审美期待与栏目定位基本一致,对栏目的满意度较高,可以说节目在他们身上实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同时,笔者也发现该栏目受众呈现着结构单一化、严重老龄化、文化程度偏低等情况,除了忠实观众,该栏目在其他观众那里引发的期待程度与关注程度并不理想。如何培养好潜在观众,是栏目进一步发展需要认真考虑的。

最后,通过对全文的梳理与总结,笔者认为,以《跟我学》栏目为代表的知识类戏曲栏目想要获得更高层面的发展,应该在内容上加以创新与丰富,在结构形式上加以规范与整合,在宣传营销上树立品牌意识,在传播立意上坚持走文化传承之路,如此才能更持久地符合时代价值需求,满足广大观众更多的期待。

[1]周华斌著《广播电视戏曲研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2]孟繁树著《戏剧电视剧艺术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3]杨燕著《电视戏曲论纲:呼唤涅槃的火凤凰》,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

[4]杨燕著《中国电视戏曲研究》(上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

[5]杨燕著《电视戏曲文化名家纵横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曾遂今编著《音乐社会学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刘守义《办好电视戏曲节目的思考》,载《中国京剧》2001年第3期。

[8]江怡平《试论央视戏曲频道栏目的定位》,载《电视研究》2005年第1期。

[9]田明《谈电视戏曲节目的创新——以东方卫视〈非常有戏〉节目为例》,载《现代视听》2007年第9期。

[10]陈健雄《戏曲电视节目的现状及未来发展途径》,载《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1]王玲《浅谈电视戏曲栏目的创办与发展》,载《大众文艺》2010年第16期。

[12]王强《戏曲电视节目探索与实践》,载《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13]毕琴《如何拓展电视戏曲栏目的发展空间》,载《新闻世界》2011年第9期。

[14]王云琴、刘莲莲《浅论电视媒体与戏曲传承——以〈梨园闯关我挂帅〉为例》,载《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第10期。

[15]杨燕、董琳《中国电视戏曲栏目的发展现状与分析》,载《现代传播》2012年第1期。

附录 关于《跟我学》的受众调查答卷示例

示例1

示例2

示例3

(责任编辑:魏晓凡)

李怡洁,文学硕士,专业为音乐学,现任职于江苏电视台。

猜你喜欢

跟我学电视栏目剧种
《走进三农》电视栏目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新兴剧种的建构理念与文化再生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浅析色彩在电视栏目包装中的作用
新时期以来戏曲电视栏目述评
跟我学画59D
现状与思考——写在江西剧种普查之后
跟我学看图,教你会计算
跟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