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衡山皮影戏及其音乐传承

2017-12-12■肖

音乐传播 2017年3期
关键词:衡山艺人影子

■肖 艳

(广西艺术学院,南宁,530022)

湖南衡山皮影戏及其音乐传承

■肖 艳

(广西艺术学院,南宁,530022)

皮影戏是一种以纸型(牛皮影子)雕刻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在白色帷帐后一边操纵菩萨(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说唱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或弦乐。它在湖南衡山地区又称“影子戏”,作为衡山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喻户晓,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也正在为更多人所知。2014年6月,衡山影子戏作为中国皮影的一部分,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衡山县福田铺乡更被认定为“皮影艺术之乡”。在历史长河中,衡山影子戏的发展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但始终深深扎根于衡山这片乡土,散发着旺盛的生命力。衡山影子戏的形成、发展和成熟,是一代代艺人心血的结晶,因此传承与传播衡山影子戏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衡山县 皮影戏 影子戏 民间音乐 民间艺术传承

衡山皮影戏(后文按当地习惯称“影子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在衡山、南岳、衡东等地区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传承体系,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两张桌子搭个台,两扇门页拼个底,几根竹竿撑起来,上头盖只盘箕底,挂起幪子围起帐,小小舞台唱大戏。”①向国政著《衡山地方影子戏》,(中国香港)银河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通过这首“打油诗”,我们就能清楚地了解到衡山影子戏戏台搭建的情形。衡山影子戏的演出形式为二人包打包唱,前台操作“菩萨”(影人),后台打锣鼓。影子戏艺人一般要会“二十四诀”②具体是指生、旦、净、丑“四角”,喜、怒、哀、惧“四情”,平、仄、霸、汉“四音”,腔、板、词、韵“四格”,尊、请、呼、唤“四款”以及唱、渡(操作)、做、打“四功”。,才能充分展现高超的技能。当然,衡山影子戏也广泛吸收了当地民歌、小调、戏曲、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的成分,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一种衡山音乐特产。

一、历史源流

衡山影子戏大约产生于明末清初,至今已经有大约360年的历史。衡山县福田铺乡艺人、梨园名流彭凤举被认为是影子戏“老龙会”的创始人,至今已经传了十八代弟子。该组织已经在第十四代弟子袁岳云时解散,受其传艺的有四人:彭德彰、周芳贤、王绪维、曹运新。在这四人带徒弟的过程中,影子戏艺人队伍逐渐强大,其中较为著名的艺人有曹德贵、王春云、武智维、易正云等。他们有的善于操作“菩萨”,有的善于乐器,有的善于创作,有的唱腔圆润甜美,可以说是近代影子戏艺人中的主流人物,为衡山民间艺术做出了杰出贡献。衡山影子戏也以其通俗易懂、成本低廉、收费便宜的特点,成为当地民间婚、丧、节庆时的常见文艺活动。在电视机还未普及的年代,影子戏是当地百姓最喜欢的娱乐方式之一,皮影艺人也深受尊重与羡慕。

另外,对衡山影子戏的缘起,当地许多人认为是船民的娱乐活动。衡山地处湘江支流处,船民以船为家、水上作乐,每当月夜来临,相聚谈今论古,有的还会采用渔鼓进行伴奏。同时,船民经常来往各地,受到外界影响,慢慢模仿了一些戏曲元素,使得唱和演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影子戏。衡山影子戏的活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往往被巫师所利用,成为酬神还愿的工具之一;共和国成立后,才成为纯粹的群众娱乐形式。

二、演出程式

衡山影子戏的人物形象可以分为十个行当:生、旦、净、末、丑;副、外、武、杂、流。其中,副、外、武、杂、流是对身份和职业的分类,主要指“工农商学、仆术地天、释道妖侠、贫富官王”等几大类。衡山影子戏艺人有个惯常说法:“影子戏是一百零八句打转身。”①艺人王月秋的口述。2016年10月23日记录于艺人家中。这句话揭示了衡山影子戏的演唱程式:它基本延续了“报台开头、团圆结尾”的程式,并在故事情节上呈现出“养儿必读书,读书必赶考,赶考必得中,得中必做官”的主线,只是在生活情节上有一点不同。

衡山影子戏的演出包括“打开台、报台、起引、道白、对白、团圆、收台”等几个程序。“打开台”即每场影子戏演出前的一段锣鼓,由【开台头】、【三二一】、【七槌半】、【万岁锣】、【乔钞】、【暴锣】、【阴锣】、【风入松】、【开台尾】②《衡山地方影子戏》,第622页。九个锣鼓曲牌组成。这些曲牌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打完,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开台。“报台”即每一出戏出场的第一个人物为主人公,他要报出主人公的家世背景。例如,笔者2016年10月8日于衡山县上角村听王月秋和曹师傅唱《武昆山》时,朱文富的报台如下。

一场:住河南开封府登丰县,父朱芳,字雪和,母刘氏,弟朱文贵,父开药铺营生;二场:朱芳命儿浙江杭州舅家探亲;三场:文富舅刘胜德夫人张氏生子取名天佑,演三水帘洞王禅若祖带去,遇文富兄弟,拜舅成义子,进京;四场:点状元榜眼主考官白云龙,未拜奸武成龙记仇;五场:东海龙王生病,令海兵到河南请朱芳;六场:武成龙下书北海叶世雄带女乌英反朝,要文富、文贵带兵两军招军;七场:龙王要朱芳投军带红葫芦杀叶世雄,王禅命徒刘天佑下山捉乌英许婚;八场:封官报元。

换了不同身份的穿戴要进行两句“起引”,然后加上四句“道白”。如《陈世美》中的“起引”是“点中状元名扬天下,琼林御宴帽插宫花”,“道白”是“多穿蟒袍戴乌纱,状元及第谁不夸。多蒙圣上招驸马,享尽富贵与荣华”。“团圆”即在影子戏快要结束的时候,将主要的几个人物放置在幕前,然后艺人演唱一段恭祝主家清泰平安、物阜人康的话语。“收台”则是指影子戏唱完之后,艺人对主家“除邪镇宅”、“施法念咒”的行为。

三、文本特点

衡山影子戏的唱词包括“盲词”、“铁词”和“宣传词”。“盲词”即艺人肚子里的词,并无文字记载,由艺人随口唱出,即兴性较强,是影子戏艺人为了抒发情感而组合出来的唱词。“盲词”在一代代艺人的传唱过程中,有时候就演变成了“铁词”——所谓像铁一样坚硬的词,就是说要有文字的记录,韵脚分明,一代代传唱下来不应有所改动。“宣传词”则是影子戏艺人为符合现代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推广一些政策方针或阐述一些社会现象时创作的唱词。

衡山影子戏的戏本包括“搭桥戏”、“桥路戏”和“铁词铁本”。“搭桥戏”又称为“水桥子戏”,即没有文字记载的、艺人“肚子里的戏”,由此也称为“腹本”。其演唱特点是前台(操作影子)说出故事情节的框架,后台(锣鼓打煞)跟着故事的发展进行“搭桥”——“桥”指的是故事的大纲、主题思想,“路”是故事中的生活情节。与之相比,“桥路戏”则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场次等的介绍,再加上艺人们的“盲词”便成了戏,这种戏是一个大纲式的脚本,主题线基本离不开忠孝仁义、劝人向善。至于“铁词铁本”,则显然是指有完整的文字内容、情节动作、背景故事等的剧本。

衡山影子戏的剧目浩如烟海,按规模主要可分为“大传戏”和“歌本戏”。“大传戏”是历代传记中的戏,一场“大传戏”基本上要花费好几天才能唱完,如《封神榜》、《三国演义》等;“歌本戏”即民间传说小戏、民间故事戏等。影子戏艺人中流传的一句话“有传就有桥,有桥就有戏”也反映出衡山影子戏剧目的丰富。

四、艺术特征

衡山影子戏的唱腔主要分为【四平腔】(含传统唱法和变化唱法)、【南路】、【北路】、【昆腔】、【洞腔】、【乐腔】、【怒腔】、【道情腔】等。其中,【四平腔】是主要的唱腔,它由四个平腔乐句组成,每个乐句四板,最大的特点是“一调多用”,它的规律适合喜、怒、哀、惧各种情感,同时也适合生、旦、净、丑各种人物的性格。【四平腔】历来是清唱,只有板鼓应板,没有其他伴奏,艺人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和情绪变化来定调。传统唱法的【四平腔】七字一句,且句数必须是偶数,主要分为四句唱法、八句唱法、十二句唱法、二十四句唱法等。当然,【四平腔】在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的需要,也出现了五字句、十字句、十三字句等单句字数变化,随之有了一句多板或者有板无眼等板式,有时为了适应剧情还加入了笛子、二胡等旋律乐器,突破了传统唱法的限制。衡山影子戏的唱腔都来自本土方言,且不拘泥于平仄规律,因此能让衡山民众听得清、听得懂并深入理解唱词内容,从而受到欢迎。

对衡山影子戏的伴奏,艺人们称为“锣鼓打煞”,其使用的乐器有大锣、小锣、堂鼓、钞、竹兜子。大锣直径约33厘米,小锣直径约20厘米,堂鼓直径约26厘米,竹兜子为竹制的打击乐器,呈一个小碗状,直径约15厘米,高约6厘米,多由艺人自己制作而成(在新鲜楠竹的连接处截取一段,越干燥声音越清脆)。这五件乐器由一人操作,因此需要很强的兼顾协调能力。

在戏台的后半部分,悬挂有一个长方形的框架,它被用方木分成两格。竹兜子和小锣放置在方格中,锣在左,竹兜子在右。堂鼓安放在悬挂的竹竿上,大锣悬挂于板凳上方的竹竿上,大钞一面置于演奏者所坐的长凳左端(见图1)。由于五件乐器要操控于一人手上,鼓槌的拿置有一定的技巧。演奏时,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着鼓槌,拇指和食指拿小锣片,左手小指挽大钞带,配合前台,边打边唱。因此,影子戏技艺的学习需要很长的时间。衡山影子戏的打击乐曲牌分为两大类:一是“开台锣鼓”,二是“桥路锣鼓”,前者有一定的程式,后者则要根据人物的出场以及性格等进行变化。

图1 衡山皮影戏台前后(笔者2016年10月摄于演出中)

五、传播主体

当地“非遗”机构的普查资料显示,衡山县现存的影子戏老艺人有80余人,其中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也有50多岁,而影子戏担子只剩30余副。可见,开展衡山影子戏保护工作刻不容缓。①资料来源:衡山县文化馆。综合来看,衡山影子戏的传播主体主要可分为四大类:影子戏艺人、政府职能部门、影子戏爱好群体、影子戏研究者。

艺人是影子戏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他们可以传授的技能主要包括:影型的名称、穿戴以及操作方法,锣鼓打煞的要点,各类人物的引、白和表演方式,熟唱【四平腔】、【南路】、【北路】、【宝塔歌】、【神仙洞腔】、【哀腔】等。笔者采访的王冬林及其胞弟王月秋两位师傅,一年可以演出300场以上,深受当地观众好评。笔者也看到了他自己做的演出记录,其中含有时间、地点、主家姓名及联系方式等信息(见下页图2)。

政府职能部门是提高影子戏艺人的社会地位的有力保障,同时可以刺激更多的人投身于影子的传承当中。近两年来,衡山影子戏在县“非遗中心”的重视下,保护工作初见成效,2015年下乡普查收集了皮影担子2副、影子戏桥路本200余份,开展了两期非遗传承人培训班,一期“师带徒传承培训班”,复排了《花灯会》、《通天河》、《古庙姻缘》三个传统皮影大戏,排演了《这事不再难》、《八戒背妻》等多个新编剧目,并在乡镇、社区、学校进行轮演。2016年上半年,该中心开展“抢救性记录和保存”工作,对衡山县目前的2位省级传承人、6位县级传承人进行采访和剧目复排并全程摄像,5月中旬还开展了第三批衡山影子戏县级传承人认定工作,认定了第三批县级传承人22位。①资料来源:衡山县文化馆。

图2 王冬林师傅自己做的一些演出记录(笔者2016年10月摄于其家中)

影子戏爱好群体主要包括衡山民间吹打、曲艺、花鼓戏等民间艺人以及社会上的一些爱好者。衡山影子戏的艺人中,有的是从当地花鼓戏剧团转过来的,对影子戏和花鼓戏的唱腔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影子戏的锣鼓打煞和当地道士、花鼓戏伴奏人员有一定的互通关系,他们都会一些后台“锣鼓打煞”技巧。如在2016年12月的“师带徒传承培训班”上,有很多的道士、花鼓戏艺人、在校学生以及社会人士都积极参加到影子戏的学习中。而生活在民间的知识群体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他们爱好影子戏,爱唱、爱打锣鼓、爱看连环画、爱看传书和古老杂史,并学唱了一些经典剧目,也为衡山影子戏的传播与传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1世纪初,对影子戏进行研究的学者明显增多,他们尤其注重对影子戏全过程的摄像、拍照以及对传承者的访谈,同时也整理了大量的剧本和锣鼓唱腔等。如衡东文化馆编印《衡山县传统皮影艺术》(三卷)并出版,供影子戏工作者和爱好者参考,还有衡东文化馆馆长整理出版的《衡山地方影子戏》,湖南科技大学教授李跃忠2015年收集整理出版的《民间文学视野下的湖南影戏剧本研究》和2013年出版的《湖南影戏艺术及其历史文化研究》,此外还有一些期刊论文的发表。因为有了这些书籍和刊物,衡山影子戏的影响流布到更远的地方,这也对衡山影子戏的资料保存有着重要作用。

六、传承方式

衡山影子戏传播的过程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②李跃忠著《民间文学视野下的湖南影戏剧本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71页。,其主要传播的方式有口传心授、手抄本、印刷本、录音录像。与大多数民间艺术一样,衡山影子戏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为口传心授:在过去,教育体制并不发达,很多艺人文化水平较低,只能从前辈那里口耳相传,然后依靠自己的随机应变和记忆力进行学习。在唱“盲词”的过程中,由于理解能力不强,师傅怎么唱,徒弟就怎么学,主要的字音对就行,小的讹误通常不会有人纠正。第二主要的传播方式是艺人的手抄本:有一些艺人会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将影子戏的一些基本的表演程式进行文字记录,甚至还抄写大量的剧本,并且对剧本有部分创新。第三是印刷本:笔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有了很多关于衡山影子戏的重要资料,其中20世纪60年代整理出版的《衡山皮影艺术》一书对衡山影子戏有着多方面的介绍与整理。第四则是音像:随着手机、数码相机等电子设备进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影子戏的演出音频、视频等也渐渐有了一定的传播强度。总之,衡山影子戏目前仍然在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坚持演出和传播,在劝化人心、宣传教导方面有明显的正面作用。

七、保护措施

衡山影子戏有着自身特定的民俗场域,其演出往往和当地的民俗密切联系,如生子、三朝、做寿、神诞以及节庆活动等。所以,不能满足于将影子戏孤立地保护起来,更不能将其简单地视为一场戏剧演出,而要力争将其置身于其生存文化语境之中。据此,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保护:第一,影子戏的道具艺术,包括雕刻流程、戏台的搭建、人物装扮等,应多利用现代声像技术将其全程录像,并在录制的过程中配上详细的解说和相关文字记录等;第二,影子戏的剧本应全面收集整理,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经典剧本要分门别类,同时对一些经典剧目进行配有详细文字的影像保存;第三,对影子戏的传承人做专访,其内容包括传承体系、风格特色、擅长类型、生活环境等;第四,收集整理衡山影子戏的一些研究文献、图本、史料等,促进衡山影子戏的学术研究。

影子戏是活态的艺术传承,其传承方式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对具体的保护措施要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建立影子戏数据库。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契机,这种方式在理论上是完全成立的。互联网时代,只要在朋友圈、微博、百度贴吧等网络平台发送一条求助信息,不仅可能有很多反馈,还更容易找到知音。近些年来,随着大量的数据被挖掘与整理,资料日趋庞杂且丰富,因此实物的数据化尤为重要,我们应该要对资料内容进行强化管理,将其更多地转变为数据信息。比如,建立影子戏数据库,全面、系统地收集和储存影子戏的起源、历史发展沿革、特色、演出程式、锣鼓打煞、桥本路本、盲词铁词、腔板词韵等本体研究体系,给影子戏爱好者参考,给学术研究、影子戏教学等提供翔实而准确的数据,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同时,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借助这一数字信息平台,建立影子戏在线资源库,通过手机等移动数据通信渠道,向全世界宣传中国这一文化遗产。

第二,政府对影子戏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并不仅仅体现在对艺人的社会地位的关心上,更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衡山县文化馆为此成立了“衡山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和“衡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小组”。2016年,还成立了“衡山县皮影艺人协会”推动影子戏的传承与发展。该年6月11日,衡山县文化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衡山县城主要街道张挂了关于“非遗”的宣传标语,进行了展板展示、发放了宣传册,并开展了以“衡山影子戏融入现代文化生活”为主题的宣传展演活动。衡山县皮影艺人协会的12幅皮影担子在衡山四条主要街道同时开唱,锣鼓震天,掀起了“文化遗产日”的高潮。市民们纷纷驻足观看影子戏表演,小朋友们尤其感到新奇不已。有老市民激动地说:“二十多年了,我又看到了原汁原味的皮影戏表演,真是太精彩了。”许多市民都表示,这次演出唤起了他们儿时的记忆。本次文化遗产日宣传展演活动,让市民再次感受到了优秀文化遗产的无限魅力。①资料来源:衡山县文化馆。这种活动不仅加强了衡山地区影子戏艺人的学习与交流,也激发了艺人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这与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是分不开的。

第三,注重培养新观众群。笔者据走访发现,影子戏的观众群主要分为两大类:农村老龄人口和城市里的小学生。鉴于城里的老年女性慢慢走向“广场舞时代”,笔者不由得想到,让老年男性逐渐走向“戏曲时代”。影子戏中有很多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这能吸引很大一部分老年男性群众观看。在衡山县城里,可以开设影子戏茶会馆、影子戏学唱班等为社区的老年人提供的简单的娱乐场所,同时也为影子戏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衡山影子戏发展至今,无疑已经成为联结衡山人民的重要精神纽带之一。但是,要让这瑰宝长久流传下去,不能回避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人才的缺失。所以,除了上述建议,影子戏的发展还可以积极申请进入校园,利用音乐课、课外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自觉关注其艺术气息,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这项艺术。

衡山影子戏对当代大多数衡山人来说是一门既熟悉也陌生的艺术,很多对衡山影子戏感兴趣的人无从了解、学习,让衡山影子戏无异于明珠蒙尘。学校这个教育机构能把衡山影子戏带入更为广阔的舞台。特别是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独立自主的意识,能更好地理解音乐课堂中说讲的知识内容,同时也更能领悟衡山影子戏的独特魅力,对衡山影子戏课程有着更深刻的理解,更有潜力传承和发扬衡山影子戏。

衡山影子戏作为传承了数百年的民间艺术,承载了不菲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然而时代更迭,新的文化艺术品类不断呈现。历史悠久的影子戏要想免于消亡,就需要政府的支持,以及艺人们、学者们的努力,还有大众的参与,这最后一点或许最为重要。给影子戏的未来发展留下尽量肥沃的土壤,既是我们的愿望,也是我们的使命。

[1]郑茜《失落的历史文化遗产——衡山影子戏调查》,载《大众文艺》2012年第4期。

[2]李跃忠、左娟《衡山县影戏生存现状调查研究》,载《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3]张琼《衡东影子戏音乐初探》,载《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4]刘田心《衡东(衡山)影戏略论》,载《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6期。

(责任编辑:魏晓凡)

肖艳,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民族音乐理论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衡山艺人影子
衡山:传承农运精神,建设美好家园
田汉与南岳衡山的不解情缘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What a Nice Friend
和影子玩耍
花灯艺人
不可思议的影子
衡山客车“烧机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