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网上劳模工作室的运营管理与创新

2017-12-11金潇蒋锦霞

中国经贸 2017年23期
关键词:运营管理共享经济

金潇+蒋锦霞

【摘 要】网上劳模工作室是一个为供电企业提供人才培训以及技术技能培训的平台,利用此平台能够发挥好劳模在技术培训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还能够有效的提高供电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以及整体素质。本文以新型网上劳模工作室为载体,论述了网上劳模工作室的管理现状,分析了新型网上劳模工作室的运营管理与创新方法,并总结了主要的实施成效。

【关键词】劳模工作室;联网技术;共享经济;运营管理

一、网上劳模工作室的管理现状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从2009年就进行了劳模工作室的创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劳模“传帮带”的积极作用,把劳模工作室打造成一个能够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升职工队伍素质和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平台。现在,浙江省电力公司总共有1100多个劳模工作室,劳模工作室已然变成一个可以激发电力公司员工创新精神的地方。然而传统的劳模工作室在对人才的培训上,教学方法不够多样化、课程不够生动有趣;在品牌的宣传上,宣传的范围不够大,资源获取不及时;在创新提效中,在确保安全生产下,很难在实际情况中经受住现实的考验。另外,传统劳模工作室还存在着大型设施成本太高等问题。特别是在“大云物移智”的新格局下,传统劳模工作室的局限性使得创新功能越来越微不可见。

为突破传统劳模工作室局限,国网浙江信通公司立足信息通信专业优势,充分结合VR等新一代信息通信前瞻技术,以资源最优化、共享最大化为创新目的,打造新一代网上劳模工作室。

二、新型网上劳模工作室的运营管理措施和创新

针对新型网上劳模工作室的运营管理,引入“共享经济”模式,建立电子化、移动化、协同化的过程管控运营机制。笔者认为,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和创新方法:

1.分布式虚拟环境实现多人多角色协同

利用管理设备的可移动性,使得网上培训可以进行多地场景实际操作,即可以根据不同省市技术人员的角色,让在不同地方的成员在共享的虚拟空间分享信息,一起完成工作任务。这种功能很好地改善了由于网上工作室和现实设备的不连通性,通过多人协同操作,突破了地域限制,让异地的工作人员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协作,对跨地域培养人才有很重要的意义。

2.“共享经济”模式支撑工作室移动化运营

新型网上劳模工作室在运行中运用了网络技术和当下业界最流行的“共享经济”模式,即VR设施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进行移动租用。工作室成员可以轻松扫一扫借用设备,在家里也可以进行VR实际操作联系。与此同时,在全省的通信范围内,全部的VR设备都经过等级由工作室进行统一管理,各地区企业可以就近进行信息共享,很方便的就能参与劳模工作室的应用,符合“共享经济”理念。

3.物联网技术建立工作室智慧电子档案

和传统劳模工作室相比,新型的网上劳模工作室所用的设施多变,参与成员更多,对资料资源的管理更加完善。新型网上劳模工作室利用二维码技术和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布置所管辖设备的传感器,工作室人员通过扫描二维码使用设备,系统会自动识别并记录位置信息、设备运行状态、操作人员等信息,及时更新数据库,为工作室更好的运营提供技术条件。

三、差异化定制,实现劳模工作室培训成效新提升

新型网上劳模工作室建成智慧电子档案,为工作室的运营打下了基础,生成很多有隐藏价值的过程类数据,运用“大数据”思维与技术,结合合适的数据挖掘,让工作室更好地运行。

1.绘制“成员画像”实现成员差异定位

在对模型合理设计的同时,还要对成员的主要属性分类筛选,并根据工作室用户的所在地区、访问次数等基本数据,访问路径、访问时间等行为数据,来分析用户结构和用户在使用网络应用时所出现的一些规律,从而得到用户的主要需求和一些方面的喜好,把这些作为得知用户的偏好的主要资料,除了在公共Web的使用外,每个用户都会有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只有预测并引导用户的行为,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作室的宣传效率。

通过对成员行为数据的分析,并定时针对每个成员写反馈分析报告,在成员个人档案上标注比如“技术纯熟”、“偏爱信息分析”等个性化备注,准确的定位工作室成员的差异。

2.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多维度建模

在复杂的过程类数据中,针对场景和成员两个维度,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把工作室成员的特点和在培训中心的VR场景特征联合分析,利用计算机技术筛选关键属性,整合成为高效的多维度模型。

对于工作室的成员来说,现在有年龄、性别、所学专业、技能专攻、工作时间、访问次数等重要属性,而针对实际培训场景,对应的有所學专业、访问频率、访问人数、完成平均时长等重要属性。通过对重要属性的联合分析,能够把每个成员的经验多少、技术水平、工作习惯,实训场景是否成熟、完备、受欢迎程度等都能表现出来。

3.打造智能评估体系实现成效立体评价

利用“大数据”理念与技术收集成员在网上浏览、学习、操作、交流、问答等全部痕迹,数据全面并具有长期跟随性,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效率等方面对信息进行分类建模,按类型赋予不同的权重,构建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组成的智能评估模型,给出待评价时段内,定性和定量的初步评价结果,对学习进展给予及时反馈。在评估成员的学习效果同时,分析成员的薄弱环节,评价结果更立体直观。同时,在个体的分析报告中,根据成员的不同定位,智能推荐不同类型的培养手段,制定不同的目标,使每个成员获得不同角度的激励,实现工作室和成员的共同提升,充分体现智能评价体系对培养“立体的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作用,是促进公司人才团队提升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新型网上劳模工作室运营管理与创新取得的实效

1.提升人才培养实效

(1)沉浸式体验,直观提升实训感观

通过工作室成员在网络中反映出的的模拟角色,可以给成员带来更加真实和神奇的学习经历,没有了空间和实物的限制,成员的各个感知器官被充分的调动,不仅可以提高培训的趣味性,让工作室成员主动吸收知识,还能够建立精彩的特色课程,通过展示让企业高层和各部门更加关注。

(2)娱乐化教学,兴趣驱动主动学习

通过娱乐化教学,能够激发工作室成员对于学习的兴趣,对学习更加主动、对知识更加渴求,有了学习兴趣更容易提高成员学习积极性,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3D劳模工作室展厅上线后,不管是总访问量还是回访者数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回访者的比例更是提高了4倍之多。

(3)差异化培育,个性规划员工成长

通过网上劳模工作室的的教育,使得信通公司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出现了一批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尤其在2016年,信通公司共获选国网公司专业领军人才2人、专家4人、教授级高工3人,这使得员工的创新热情大大提高。

2.拓展创新创效成果

(1)定制化创新孵化,支撑创新成果产出

通过通用型虚拟设备为基础的虚拟平台,以用户需求为力量,为用户定制个性化空间,与传统科技创新硬件设施成本高、同质化现象严重、环境更新慢的不利之处相比,创新后硬件设施成本更少、软件更新时间短、各项细节更加完善,对个性化空间定制的运行有积极作用。

(2)概念化产品孵化,推进产学研体系协同

2016年,信通公司利用网上劳模工作室研究3D机房可视化状态监测系统,所得到的成效已经在主机机房监控管理设备中投入使用,在2017年计划全面推广,提升运维水平和发展信息设备自动化监控。

3.增进品牌传播价值

(1)前瞻技术落地,强化信通专业品牌

劳模工作室既是在“大云物移智”体系下,实际应用了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也为“大云物移智”的重要技术研发提供了很好的载体。信息通信前沿技术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让信通公司在电力信息通信专业立足,促进了信通公司从信息化企业向智慧型企业的转变。

(2)突破资源限制,增加工作室辐射效应

把劳模工作室作为载体,能够更好的联合建设省、地、县信通三级,形成了一种实时互动、信息开放共享的资源整合方式,提高了不同部门、不同阶级的员工的参与度,通过运用技术、产品、人力、资金、信息、服务等资源,形成分工重建、知识互补的局面,不仅增加了工作室的影响范围,提高了全省范围内劳模工作室聚合效应,而且推动了信通公司技术创新的发展,涌现了一大批技术专家人才。

猜你喜欢

运营管理共享经济
基于电信运营商及物联网运营平台的研究
新能源公交车辆发展的政策支持及使用管理
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运营管理
医药制造型企业总部层面运营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共享经济的税务问题研究
探析网络预约车类共享经济平台的法律保护
共享经济的冷思考
“共享经济”在中国变味儿了吗
医院大型设备的运营管理(pet—ct)
中国网约车的规制范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