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型”课堂文化的有效建构
2017-12-11朱延鹏
朱延鹏
【关键词】 “对话型”课堂;教师;倾听;沟通;表达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20—0040—01
要想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科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要求,融洽师生间的感情,增加学生对高中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另一方面要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困惑,加强对学生学科学法的指导,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调适自己的教学形式,进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达到教学相长。学校在近期分年级安排了师生座谈会,我有幸参加了整个过程,目睹座谈会中的师生发言与交流,联想到课堂教学,颇有一些感想。借此机会,在这里谈谈关于“对话型”课堂文化的几点思考。
一、“对话型”课堂,教师要学会“倾听”
师生座谈会只是师生交流的一种形式,作为一名“旁观者”,近距离观察,多次看到不同的教师在回应学生问题时,有时过于随意、急躁和消极,给人一种不愿吸纳意见、不会倾听的感觉。美国教育家、临产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所谓“倾听”儿童的声音,意味着“不仅听取儿童的演说,而且听取儿童的内心世界。”他进一步指出:“这个问题与其说是倾听的问题,不如说是教师心态的问题”。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师要学会做一个倾听者。
首先,要承认每一个儿童都是拥有内在独特性的存在。每一个儿童都有差异,思考方式、感知方式都是不同的,他们各自拥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承认儿童内在的独特性,尊重每一个儿童,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首要条件。其次,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理解儿童的心情。这是达到“移情性理解”所必须的。听到儿童的言说时,不能马上从自己的认知框架和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加以批判,而是要设身处地地去接纳对方。最后,要相信儿童拥有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人或许会认为,我们面对的儿童倘若不跟他们讲述,他们就不会明白。其实不然。根据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即便不给儿童说什么,他们也能自己思考、解决问题。我们不宜过低地评价儿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悦纳教师,信任教师,进而“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之间也才会互相倾听,合作互助,共同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二、“对话型”课堂,教师要善于“沟通”
座谈会上师生的发言与交流透视出师生间的沟通不足。2009年和2012年,上海中学生连续两次在OECD(经合组织)组织的PISA测试中取得优秀成绩。在2012年的测试中,上海学生的数学分数是613分,英国学生的数学分数是494分。而且,参加测试的中国学生有55%被认为是数学优秀生,而英国的这一比例不到12%;中国学生被认为是数学差生的比例为3.8%,而英国远远高于这一比例。此前,中国学生的高分被认为是“拼命刷题”的结果。2016年7月英国政府宣布在未来4年中投入4100万英镑,用于提升本国的数学教育水平。参加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的英国数学老师在上海“浸润式”的教学体验后,发现“刷题”似乎并不是关键因素。她们认为,充分有效的家校沟通或许是课堂之外中国数学教育的另一个“法宝”。观察课堂与教学业绩,我们不难发现:善于沟通,了解学生,关系融洽,能与学生和谐相处,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教师,教学业绩往往比较突出,在学生中享有较高威信。鉴于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积极地与学生加强沟通,主动询问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存在的问题,多与学生交流,加强学法指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
三、“对话型”课堂,教师要善于“表达”
座谈会上面对学生的提问和建议,不同教师的回答给人印象迥异。有的教师言简意赅,语速适中,切中要害,回答学生提问的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素养和综合能力,应答精彩;极个别的教师发言冗长,说话啰嗦,抓不住重点,语言隨意,很难得到学生正面的响应。联想到高中课堂教学,教师授课内容主要靠讲解完成,“明释内容”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教师表达能力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水平。为此,教师要善于表达,课堂语言力求简洁,条理清晰,语气适度,声音明快,语速和缓,用饱满的激情和较深的学科素养感染学生,自然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编辑:郭裕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