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呼唤诵读的回归

2017-12-11张奎

甘肃教育 2017年20期
关键词:诵读感悟积累

张奎

【关键词】 语文课堂;诵读;感悟;积累;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20—0048—01

诵读也是朗读,只是它更强调一个“熟”字,即所谓“熟读成诵”。古人早就懂得诵读的重要性,主张“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也是教师授业解惑的主要方法,时至今日,它对语文教学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在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繁琐的分析理解课文内容上,忽视了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体味课文的情趣、韵味,继而获得情感的自我体验。教学过程疲于“庖丁解牛”似的情节分析和提问应答,缺少了学生琅琅的读书声。结果是一篇课文讲完了,许多学生连课文也读不通顺,更别说体味文中蕴含丰富的情趣、韵味和深刻的人文内涵了。所以,语文课堂亟待诵读的回归。下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诵读是感悟的前提

文章是以“言”表“情”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通常是借助语言文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复去读才能使其获得深刻的理解和感受。一般情况下,教学一篇课文大致要经过初读、精读、熟读几个阶段。初读课文,强调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是由“面”到“点”的提升,注重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难点,并适时转移到“点”上去读。熟读则是学生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和作者的心接触,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所以,当学生充分感知了课文,经历了精读,并对重难点有所体会之后,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反复去读,熟读成诵。这样经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多次接触,联结了学生的感受和情感,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调动起自身的知觉、联想等心理功能,走进角色,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如,教学《夜莺的歌声》一文,学生精读课文,明白了小夜莺歌声的作用之后,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反复朗读,尤其是文中人物对话和一些精彩描述,采用同桌对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去自我欣赏、自我体验。结果学生纷纷读出了自己闪现着智慧火花的见解:“夜莺的歌声是迷惑敌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的歌声”;“小夜莺的歌声表达了对德国侵略者无比憎恨,对祖国人民无比热爱的感情”;“夜莺的歌声是机智勇敢的歌声,是爱国主义的歌声”……可见,诵读是感悟的重要手段。

二、诵读是积累的途径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文储备,而储备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读书,尤其是诵读。时下,有很多学生在作文实践中常常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或者“捉襟见肘、词不达意”,究其原因,就是缺乏语言积累。所以,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诵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诵读,学生把文中那些文质兼美的篇、段、佳句、妙词,那些有血有肉、有丰富内涵的语言材料進行吸收、内化,日积月累,这样的感性语言材料积累多了,感性认识自然就丰富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会逐渐增强,文化底蕴也越积越厚。等到学生写作文时,所积累的语言材料自然会活起来,或遣词造句,或借鉴句式,或模仿写法,信手拈来,随心所欲,正如朱光潜所说:“头脑中甚至筋骨里都浸润下那套架子,那套腔调,等你下笔一摇,那些‘骨力‘神韵就自然而然地来了。”

三、诵读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需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方法”。在朗读吟诵过程中,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会其情,这样全方位参与,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因素,对课文从字、词、句到篇、段,从表层意思到深蕴的情味进行全面感知。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的规律;另外,因诵读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行为,它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面向全体的教学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来,凭借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去推敲、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受到思想感情和人类文化的熏陶。所以,语文课离不开诵读。

综上所述,我们的语文课堂离不开诵读。当然,教师要注意加强诵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诵读的要领,培养诵读兴趣,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日久天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培养,说话和作文就可以得心应手,小学语文教学才能落到实处。

编辑:张慧敏endprint

猜你喜欢

诵读感悟积累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