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7-12-11徐玫朱卫未淦贵生
徐玫+朱卫未+淦贵生
摘要:文章提出了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效率的研究假设和理论模型,基于问卷收集的样本数据运用Amos对假设和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分析,参考相关指标对理论模型进行修正,验证结果表明,企业方合作意愿、学研方对企业方的了解程度、利益驱动、约束机制等因素经由合作双方互动和合作成效的中介作用间接对知识流动效率产生影响。最后,提出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效率的建议。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结构方程;影响因素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进入我国学者的研究领域以来,大量的研究成果涌现,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体系。国内学者对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知识流动展开了大量研究。知识在合作各方之间的流动是协同创新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知识向技术的转化率,可以说,知识在合作各方之间流动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是协同创新成功的关键。深入研究影响知识流动效率的因素有助于明确提高知识流动效率的方法,指导合作各方的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知识流动在合作创新活动中指的是知识在参与创新活动的不同主体之间的扩散和转移。国内学者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的研究主要在知识流动的方向、过程、转移渠道及流动效率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知识流动不仅表现在合作各方之间,还包括产学研合作联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知识交换。王毅、吴贵生(2001)指出知识在产学研合作各方之间的转移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本质,目的是将科學场域的知识转化到经济场域。涂振洲、顾新(2013)认为知识流动是一个演化的过程,彭星星等(2015)建立了知识流的动力学模型和方程。知识转移有多种渠道。徐升华、李山(2012)研究发现校企通过三种模式进行知识转移。王艳等(2009)考虑到显性和隐性知识有不同的转移方式,论述了技术转让与协作、契约联合和产学研集成一体化三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徐国东等(2008)考虑了知识、文化、空间等距离和知识管理模式的差异。刘芳(2012)研究发现,社会资本的结构、关系和认知三个维度均对知识转移的绩效产生正向影响。现阶段对知识流动效率的研究大多是理论上的,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持。本文针对高校教师这一群体收集相关数据,运用AMOS进行实证分析。
本文首先提出影响知识流动效率的研究假设,运用SEM方法构建知识流动效率的结构方程模型,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参考相关指标对模型进行修正,最后得出研究结论。
二、研究假设
(一)研究人员价值取向与双方合作互动、产学研合作成效
Tett与Burnett(2003)的研究表明,人格结构与工作绩效相关,且二者之间并不是直接作用关系,而是通过中介因素间接影响。罗文标等(2008)认为,知识员工的人格特征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绩效。研究人员分享自身掌握的知识、工作经验及技巧能有效促进合作各方交流与沟通,研究人员的性格特征和价值取向是关系到产学研合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基于以上论述,提出如下假设。
H1:研究人员价值取向对双方合作互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研究人员价值取向对产学研合作成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企业方合作意愿与双方合作互动、产学研合作成效
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体,出于不同需求和目的开展产学研合作。企业和高校在实际合作过程中存在理念上的差异,企业更多的是追求市场效益最大化,将技术突破作为开拓市场的手段和途径,同时还要兼顾成本和市场供需的要求;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了实现推动科学发展的目的,在追求理论研究和技术突破的同时往往会忽略成本和市场的要求。章熙春和蒋兴华(201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越重视创新队伍的建设和研发水平的提高,联盟建设的绩效越好。基于以上论述,提出如下假设。
H3:企业方合作意愿对双方合作互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4:企业方合作意愿对产学研合作成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学研方对企业的了解程度与双方合作互动、产学研合作成效
产学研合作过程是企业与学研方相互了解的过程。一方面,企业需要了解学研方的优势研究方向、学研方的科研水平、学研方的研究成果产出水平及学研方的信用评价等基本信息,从而根据企业的技术创新要求选择合适的学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企业会根据行业的发展趋势、行业对技术的最新需求、行业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等制定技术创新计划,了解相关信息有助于学研方理解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企业的研发水平、技术水平和生产经验等情况会影响学研方与其合作的方式。基于以上论述,提出如下假设。
H5:学研方对企业的了解程度对双方合作互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6:学研方对企业的了解程度对产学研合作成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四)组织环境与双方合作互动、产学研合作成效
Park(2001)曾研究中国公司的组织关系网络,发现合作伙伴关系除了建立在利益交换的基础上,成员之间的情感导向也能提升彼此之间的信任。一方面,与合作伙伴良好的私人关系在交流项目进展时会更容易使对方理解乙方的计划和需求,有助于合作共识的达成;另一方面,轻松的组织环境让双方在合作过程中放下戒备,对研究出现不同意见和看法时能够坦率相告、合作解决,减少了知识转移过程中的组织障碍。基于以上论述,提出如下假设。
H7:组织环境对双方合作互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8:组织环境对产学研合作成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五)利益驱动与双方合作互动、产学研合作成效
从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实现研究的社会价值等因素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且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研究人员会关注在合作过程中做出的努力和投资以及承担的角色和责任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回报;企业会关注在产学研活动中的投入与从中获得的经济收益是否成正比。对利益的衡量会影响产学研合作双方在后续活动中的表现。基于以上论述,提出如下假设。endprint
H9:利益驱动对双方合作互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0:利益驱动对产学研合作成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六)约束机制与双方合作互动、产学研合作成效
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再加上“经济人”的逐利行为,可能会出现机会主义风险。企业和学研方在认知方面会有差异、对彼此了解不充分,很难建立起产学研联盟信任机制。建立约束机制可以控制机会主义风险,能有效规范合作双方的行为,便于产学研联盟的有序运转。基于以上论述,提出如下假设。
H11:约束机制对双方合作互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2:约束机制对产学研合作成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七)双方合作互动、产学研合作成效与知识流动效率
Nooteboom(1999)认为,组织间沟通能促进关键信息的传递和分享。汪秀婷等(2012)实证研究发现,信任和沟通对创新绩效起中介作用。产学研合作关系一旦建立,企业和学研方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活动中,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不能提前考虑到的问题,良好的沟通和互动能有效解决冲突。此外,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建立起的合作双方的信任会使合作联盟更为稳固,而联盟的稳固无疑会使知识在合作各方之间流动的效率得到提高。基于以上论述,提出如下假设。
H13:双方合作互动对知识流动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4:产学研合作成效对知识流动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根據以上假设,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流动效率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所示。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取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为南京市高等院校的老师,包括南京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八所高校,有效回收问卷105份。调查对象有不同工作年限、不同职称、不同学位的学术带头人或非学术带头人,拥有丰富的产学研合作经验。问卷采用Likert五级量表形式,1~5得分分别代表很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很同意。
(二)信度与效度检验
为了保证实证分析的质量,用Amos对模型和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前,需对问卷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检验样本数据的信度,Cronbachs α反映样本数据的信度,系数值大于0.7时,说明样本数据很可信;系数值介于0.5~0.7之间,说明样本数据比较可信。从表1可以看出,系数分布区间为[0.650, 0.926],除价值取向和组织环境数据为比较可信之外,其余7个潜在变量样本数据均为很可信,因此认为,样本数据可信度良好。
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CFA)检验样本数据的结构效度,参数估计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GFI(拟合优度指数)>0.9,NFI(标准拟合指数)>0.9,CFI(比较拟合指数)>0.9,RMR(残差平方根)<0.05时,样本数据的结构效度良好,观测变量能较好的度量测量变量,测量变量的拟合度可接受。从表1可以看出,各项数据的拟合指标都在临界值上下浮动,说明样本数据的结构效度良好。
(三)模型拟合评价
采用Amos17.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路径分析。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模型卡方统计值χ2为1749.680,自由度df为651,卡方统计值χ2/自由度df=2.69<3,表明模型拟合较好。GFI、NFI、CFI均大于0.5,达到了可接受的范围,说明结构方程拟合较好。
模型的参数估计值及显著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对表3中数据分析发现,价值取向→合作互动、组织环境→合作互动、等6条路径对应的P值均大于0.1的显著性检验标准,表明这6条路径系数为0的概率较高,需要在结构方程模型中予以剔除;剩余的8条路径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P<0.1的检验,假设得到支持。结构方程模型假设检验结果见表4。
(四)模型修正
根据参数估计及显著性检验的结果,剔除价值取向→合作互动、组织环境→合作互动、约束机制→合作互动、价值取向→合作成效、组织环境→合作成效、利益驱动→合作成效等6条路径后,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如图2所示。
表5是模型修正前、后各项拟合指标的对比。
从各项拟合指标来看,修正后的模型拟合度略优于修正前的模型。
表6是修正后模型的参数估计值及显著性检验结果。
从表6可以看出,相比修正前的模型,修正后的模型路径分析显著性检验结果明显提高。合作意愿→合作互动、了解程度→合作互动、利益驱动→合作互动、合作意愿→合作成效、了解程度→合作成效、约束机制→合作成效等6条路径的显著性检验均达到P<0.05的水平;合作互动→流动效率、合作成效→流动效率的显著性检验也达到了P<0.1的水平,且高于修正前的水平。
四、研究结论
本文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背景下,从知识流动的角度入手,重点研究影响知识在产学研合作各方之间流动效率的因素,运用SEM方法构建知识流动效率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方合作意愿、学研方对企业方的了解程度、利益驱动、约束机制等因素经由合作双方互动和合作成效的中介作用间接对知识流动效率产生影响。
企业的传统思想是利用自身的科研力量研发新产品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但在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一模式已经跟不上技术更新的步伐。产学研合作是一种新型知识和技术创新模式,企业花费最小的代价从学研方获取最新的知识,将知识转化为技术后投入生产,能有效减少企业各方面的投入,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因此,企业十分有必要转变传统的技术创新方式,提高合作意识,寻求与学研方的合作。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资金实力、研发能力等),合作伙伴情况(机构规模、科研能力等)、项目情况(技术是否成熟、市场潜力,预计时间等)等多方面要素选择产学研合作模式。合作关系形成之初,企业和学研方还应建立起产学研联盟的约束机制和相应的激励机制。endprint
参考文献:
[1]顾新.知识链管理——基于生命周期的组织之间的知识管理框架模型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毅,吴贵生.产学研合作中粘滞知识的成因与转移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 2001(06).
[3]涂振洲,顾新.基于知识流动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09).
[4]彭星星,吴洁,盛永祥,施琴芬.产学研联盟中知识流的动力学模型构建与仿真[J].科技管理研究,2015(02).
[5]徐升华,李山.校企知识转移的情境、渠道与模式选择路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1).
[6]王艳,曾刚,王灏.基于知识转移视角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4).
[7]徐国东,叶金福,邹艳.企业——大学合作中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杂志,2008(02).
[8]刘芳.社会资本对产学研合作知识转移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01).
[9]Tett R P, Burnett D D. A personality trait-based interactionist model of job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3(03).
[10]罗文标,林永善,曾艳.知识员工人格特征、工作特性、知识管理意识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11).
[11]章熙春,蒋兴华.合作动机对产学研战略聯盟建设绩效影响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06).
[12]PARK S H,LUO Y D. Guanxi and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organizational networking in Chinese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05).
[13]丁堃.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0(06).
[14]Nooteboom B. Innovation and inter-firm linkages: new implications for policy[J].Research Policy,1999(08).
[15]汪秀婷,杜海波,江澄,等.技术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对创新绩效影响:沟通和信任的中介作用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12).
(作者单位:徐玫、朱卫未,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淦贵生,江苏永鼎股份有限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