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及文物考古环境保护问题探讨
2017-12-11花霆
花霆
[摘要]文物记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脉搏,为现代考古人员追溯文化发展、朝代变迁、社会关系等提供了有力的媒介。文物考古工作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但是由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导致文物考古工作面临一系列困境与瓶颈,不利于文物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本文主要分析环境对文物造成的影响以及文物考古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文物考古环境保护对策,以促进文物考古工作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关键词]文物保护;田野考古;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2-0065-02
文物是人类遗留下的智慧与文化精髓,可以从多角度重构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社会活动以及生态环境等。文物保护、研究工作对于揭示历史、发现历史变迁规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文物考古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考古环境污染之后还会引发文物古迹损坏,同时文物考古还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环境问题诱发的文物考古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
(一)酸雨对文物的影响
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氮氧化物与二氧化硫,排放到大气当中经过一系列物理与化学变化,会生成硝酸以及硫酸,经过雾、雪、雨、水的作用硝酸与硫酸会形成酸雨,进而对文物造成酸化腐蚀影响。?譹?訛酸雨对含有大理石的古建筑以及地上文物具有极强的破坏性。相关研究表明,乐山大佛在30a酸雨的作用之下,其被风化剥蚀的速率高达0.2g/h.m2。?譺?訛同时,酸雨对水文地质造成的酸化也会间接影响地下文物,渗入土壤中的氮化物与硫化物,在一定的环境下影响下,还会改变周围土壤的酸碱性,进而改变文物存放的地质环境。
(二)水污染对文物的影响
地下水与地表水被污染之后,水体之中会含有众多酸性、碱性以及有机污染物,排放污水过程中,深入到土壤中的污水会对周围的地质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并降低文物开发与贮藏的质量,地下化石、墓葬以及陶制品受到污水影响较为严重,文物遗址周围水体的富营养化以及恶化等,还会进一步影响文物环境整体感官。
(三)辐射线对文物的影响
经过辐射线作用,文物品质会大打折扣,同时表面老化的速度也会显著加快,严重削弱了文物的贮存时间。其中,对文物破坏最严重的辐射线为紫外线。光辐射污染是文物保护工作中不能忽视的因素,光辐射污染会削弱文物的强度、降低文物的颜色。光化学污染也会对文物造成损害,阳光中照射出强度较大的蓝光、紫光以及紫外线等,会与汽车尾气排放的碳氢化合物以及一氧化碳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具有腐蚀性的少量有机醛类污染物,污染物经过日积月累就会严重侵蚀文物的质地。
(四)地下水对文物的影响
地下水对文物造成的影响不但体现在地下水水质污染上,地下水位的波动也会对文物带来不良的影响。地下水水位提升会加大对文物的侵蚀作用,地下水水位降低,导致地表塌陷,也会对文物造成破坏作用。由于水位上升,古埃及著名的狮身人面像正经受侵蚀威胁,主体与基座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剥蚀;西安地下水位沉降已经严重威胁了多处文物,为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田野考古对环境的影响
(一)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在野外考古中,挖掘遗址与文物势必会产生大量岩石以及土体等固体废弃物,由于开采土方会破坏地表原有的结构构造,在外力的作用之下,裸露一面极容易出现坍塌以及滑坡等危害,严重地加剧了水土流失。?譻?訛野外考古需要搭建临时施工便道以及临时居住住所,如果临时住所与施工便道没有足够的保护措施,在遭遇大风、大雨等极端天气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水土流失问题。
(二)破坏局部生态平衡
野外考古占用的土地不但会改变生态环境的原始景观,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土地本来的用途。土地被挖掘之后,其地表原有的植物会严重的破坏,地表植被与动物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生态环境失衡會破坏动物原本的栖息环境,进而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三)其他影响
野外考古需要众多工作人员的参与,考古工作人员在野外工作生活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与生活废水,生活废水随意排放会污染周围的饮用水源;?譼?訛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以及悬浮物等会污染周围的生态环境;考古过程中发生的多种噪音,也会严重干预周围居民正常生活,不利于考古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河道考古会增加河流中的泥沙含量。
三、文物考古环境保护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田野考古的环境保护方法
在进行田野考古的过程中,需要将环境保护措施贯彻到田野调查到挖掘完毕全过程当中,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之上,充分考量考古挖掘区域以及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通过完善每一个考古环节的环境保护工作,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文物考古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调查工作。考前调查是确保考古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考古文物调查不但要涉及到文物基本情况,还需要对文物所处的周遭环境进行详细的了解,通过野外勘探调查的方式了解水文地质状况,以保证考古活动的开展,不但能收获珍贵的文物,同时还能避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实现生态环境与考古工作的双赢。
考古挖掘工作需要充分尊重周围的生态环境,在挖掘之前需要设计出完善的考古挖掘方案,充分考量地表土层的物理特点,以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挖掘方案,挖掘之后也要注重生态的平衡性,力求将生态环境与土层状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挖掘不同的考古文物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但都需要遵循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前提,兼顾生态环境与文物环境。文物的保存方式取决于文物的基本性质,常用的保护方式主要有露天展览、建设博物馆以及回填保护等方式。
(二)文物及遗址的环境保护方法
文物保护需要分门别类,对于分散型的文物,可以采用建设博物馆的方式进行保管;对于大遗址来说,可以通过建设古遗址公园的方式进行保管,同时建设古遗址公园也是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譽?訛我国的大遗址具有类型复杂、数量众多、年代久远以及分布范围广泛的特征,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为了加强大遗址的保护力度,我国进一步提出了设立开放遗址展示区的政策,以实现文化成果惠及社会的目标。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方针,对于推动我国大规模遗址保护工作、创新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需要兼顾生态环境与遗址保护。建设在城郊接壤位置与城中心的遗址公园,可以当做城市的绿地首选,很多历史遗留下的古代城市遗址,可以通过现代化的城市规划设计手段进行统筹规划,从而在城市中打造出一片蔚为壮观的文化古迹,并同步进行城市绿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大遗址保护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现代城市绿化合理建设、大遗址的合理保护以及生态环境的合理维护。
(三)防治污染,提高环境质量
遗址与文物所在地需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来提升周围环境质量,避免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确保环境质量达到标准水准。大气质量标准需求满足一类区中的一级标准,噪声标准需要满足城市类标准。?譾?訛水质标准需要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规范要求,生活垃圾与固体废弃物需要集中处理,确保文物所处生态环境满足水质优良、空气清新、环境整治等要求,从而为文物利用与保护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加强全面保护规划
环境保护规划需要与文物保护工作相协调,制定文物保护策略时,需要衡量环境保护等要素,根据社会当前的经济状况制定大遗址建设规划、博物馆建设规划以及文物调查工作,对不同的文物采取不同的保管措施。?譿?訛各级环境保护需要结合区域文物保护工作,将环境需要作为文物保护的首要目标,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开展文物保护工作。
(五)加强有关部门的协作
文物保护工作不能只依赖文物保护部门,环保部门需要加强与文物保护部门的配合与协作,根据文物保护实际状况,制定规范的规定与条款,明确各个部门的责权范围,严格参照规范的标准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并将环境保护与文物保护作为协同合作的首要发展目标,文物保护与环境保护流程需要按照既定章程进行操作,确保流程的公正、公开与透明,杜绝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并显著提升文物保护与环境保护的工作效率。?讀?訛实践证明,环保部门与文物保护部门的强强联手,对于提升环境保护与文物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物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为后世的精神提升、文化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媒介。但是文物作为一种实物,必然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不良环境影响下其质地与性质会遭受严重的损坏,考古人员开展的考古活动也会反过来影响生态环境。如果不能平衡生态环境与考古活动,就会导致生态环境与文物环境失去平衡。为此在开展考古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前期调查,在挖掘过程中注重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并采用合理的方式保管文物,通过与环保部门协同合作的方式,全面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