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郑州城隍庙建筑手法

2017-12-11马玉鹏范杨

丝绸之路 2017年22期
关键词:城隍城隍庙斗拱

马玉鹏+++范杨

一 城隍庙的功能和一般建制

城隍之名始见于《周易》卷4《泰》卦 “城复于隍,勿用师”。?譹?訛《说文》曰:“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追溯城隍神的源头,学术界一般认为是《礼记·郊特牲》中的“大蜡八”之一“水墉神”。城隍信仰经历了由原始信仰到宗教信仰,从自然神到人格神的演变过程。祭祀城隍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城隍信仰滋盛。宋代以后,城隍人格化,由去世的英雄或名臣充当,列入国家祀典。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正式下旨封城隍为王,按行政区划等级化,分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城隍信仰登峰造极。由此可见,城隍神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城隍庙是用来祭祀城隍神的庙宇,伴随着城隍信仰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步发展。在中国的大小城市中,几乎都有城隍庙。最早的城隍庙是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安徽芜湖的城隍祠。城隍庙作为祭祀性建筑,其建筑形制和空间布局带有显著的宗教礼制特征,合乎儒家“尊卑有序”思想。城隍庙建筑通常效仿宫殿建筑的格局,将主体建筑沿线性序列布置,形成一条中轴线,中轴线的位置决定了牌坊、山门、戏台、献殿、正殿、寝殿等主要建筑的位置和朝向,同时也决定了厢房、廊庑、钟楼、鼓楼等附属建筑的对称轴。城隍庙的一般建制由山门起始,至寝殿而终,形成了以院落为单位、中轴线对称、主体建筑位于中轴线上、前朝后寝的相对固定的模式。?譺?訛

二、郑州城隍庙概况介绍

郑州城隍庙在州治东,洪武二年(1369)敕封灵祐侯。有御碑文,见《艺文志》。?譻?訛弘治十四年(1501),知州石纯粹重修。嘉靖六年(1527),知州刘汝輗重修。隆庆四年(1570),知州李时选重修。康熙三十年(1691),知州陈一魁重修;五十三年(1714),知州张鋐重修乐楼。乾隆五年(1740),知州张钺重修。光绪十六年(1876),知州吴荣棨重修。

郑州城隍庙全称是“郑州城隍灵祐侯庙”,祭祀对象为城隍神纪信。据《郑县志·郑县城及四关图》所示,郑州城隍庙东西宽50米,南北长130米,面积为65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0亩。由于历史原因,该庙廊房建筑无存,仅存大门、仪门、戏楼、大殿、后寝宫等5座主体建筑,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2004年,实施了郑州城隍庙全面维修和环境整治工程,增加了郑州城隍庙的文化内涵,整体建筑风格和谐统一、赏心悦目,重现了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的风采。

郑州城隍庙最南为大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悬山式建筑。屋身为五檩穿斗式与台梁式结合的柱架结构,明间前后立四根石柱,门前有六级扇面形踏跺,其左右有一对石狮。进大门10多米就是仪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硬山式建筑。屋身结构与大门相同,屋顶覆以灰筒板瓦。戏楼和仪门相距咫尺,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的歇山式高台楼阁,主楼居中,左右两侧檐下配以歇山式边楼,高低错落,翼角重叠,造型优美。戏楼从整体上小巧玲珑,在结构上富于变化,造型上独具一格,实属古代建筑之珍品。从戏楼再向北20余米,便是大殿。大殿是鄭州城隍庙的核心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后寝宫由拜厦和寝殿组成,中间有地沟相隔。拜厦为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架椽。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悬山式建筑。

本次测绘的主要建筑为大殿、寝殿。下面以这两座重要文物建筑为例,详谈郑州城隍庙的建筑手法。

(一)大殿

郑州城隍庙的主体建筑大殿,坐北面南,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三段式”(即台基、屋身、屋顶)建筑。面阔三间(长12.4米),明间面阔4.06米,次间面阔皆4.23米,进深三间(宽9.9米),通高11.5米,单檐歇山顶,四角飞檐挑起。

台基直壁式,台明周边铺有阶条石,台基高0.5米。殿前砌有月台,东西长12.4米,南北宽6.55米,高0.4米,月台周边铺有阶条石,台面为方砖铺设,台前与东西两侧砌四级垂带式踏跺,末砌“象眼”。屋身为九檩前后廊式的梁架结构,柱顶石大部分为古镜式,个别用莲瓣式,檐柱直径0.4米,高4.09米。墙体用淌白砖以白灰垒砌。殿檐下四出施重昂五踩斗拱,昂嘴呈五角形,前檐明间施有两攒镏金斗拱,角科用把臂厢拱。斗拱中柱头科12攒,平身科18攒,角科4攒,隔架科为一斗二升斗拱,计4攒。大斗耳8.3厘米,腰4.3厘米,底9.2厘米,斗口8厘米,斗幽深0.5厘米,斗拱高73.5厘米;三才升耳3厘米,腰4.5厘米,底2厘米;外瓜64.2厘米,外万95.2厘米,正瓜65.2厘米,正万93.2厘米,厢拱64.8厘米;头昂下平出16厘米,二昂下平出19厘米。?譼?訛大额枋与平板枋呈“T”形。殿前、后明间均装修有四扇六抹头隔扇,殿前次间装修有槛窗,均为正搭斜交菱花式。檐下的拱垫板上绘有“八仙过海”“二十四孝”等人物彩画。屋顶覆以绿色琉璃筒板瓦,脊饰为黄绿花式琉璃。正脊两端置有大吻,脊中立一雄狮,脊驮火焰宝瓶,两侧饰小宝瓶、龙、凤、狮等脊兽。脊筒两面浮雕有游龙数条,以及人物、花卉等图像。垂脊、戗脊均饰有花卉、卷草等图案装饰,并配以狮子等脊兽。

(二)寝殿

寝殿面阔五间(长17.65米),进深三间(宽9.25米),悬山式建筑,通高11.1米。台基直壁式,台明周边铺有阶条石。屋身为九檩前后廊式的框架结构,柱顶石为古镜式,檐柱直径0.4米,高3.84米。墙体均用糙砖以白灰垒砌。两山为宽厚的木质博风,并配以雕刻的悬鱼、惹草。前后檐下施三昂七踩斗拱,昂嘴和耍头均呈象鼻状,斗拱(仅平身科)后尾均平插垂莲柱,垂莲柱互与老檐枋相连,柱的上端,直承老檐桁。斗拱中柱头科12攒,平身科20攒。大斗耳8.5厘米,腰4厘米,底8.4厘米,斗口8.9厘米,大斗稍存斗幽,斗拱高87厘米;三才升耳3厘米,腰2厘米,底4厘米;外瓜一层51厘米,外瓜二层53厘米,外万一层二层均78.6厘米,厢拱53厘米;头昂下平出15厘米,二昂下平出16厘米,三昂下平出17厘米。大额枋与平板枋呈T形。前、后檐下的拱垫板上塑有传说故事的彩塑浮雕。殿前的明、次间装修有六抹隔扇,梢间置槛窗,均为正搭斜交菱花式。屋顶覆以绿色琉璃筒板瓦,脊饰为黄绿花式琉璃。正脊两端置大吻,中央饰一垂檐歇山式阁楼,脊筒正面浮雕有行龙、凤凰、牡丹等图案。垂脊雕有羽人、石榴、花卉等图案。endprint

三、郑州城隍庙的建筑手法

北京、承德等地的古代建筑,严格按照清廷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技术规定进行营建,习惯称为“官式建筑”。由于地区的不同,各地建筑差别很大。我国知名古建专家杨焕成先生在长期从事河南古建调查研究和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原地方建筑手法”。?譽?訛下面,将郑州城隍庙的建筑手法与同时期官式建筑手法相比较:

第一,元代以前每间的补间铺作一般为一朵或两朵,到明代逐渐增至4~6朵,清代最多达到8朵,?譾?訛排列密集。郑州城隍庙大殿明次间各2朵,寝殿各间均2朵,与官式建筑差别很大。

第二,衡量斗拱大小的标准是斗拱的立面高度与檐柱高的比例。清代北京故宫太和殿(官式建筑)斗拱与檐柱高的比例为12%,郑州城隍庙寝殿斗拱与檐柱高的比例为0.87:3.84≈22.7%;城隍庙大殿斗拱与檐柱高的比例为0.735:4.09≈17.9%,远大于官式建筑故宫太和殿的比例。

第三,按官式建筑的规定,斗的耳、腰、底三者高度之比为4:2:4。郑州城隍庙寝殿大斗三者高度比例为8.5:4:8.4,三才升三者高度比例3:2:4,没有遵循官式建筑的规定。

第四,明代和清初的官式建筑稍存斗幽,清代中期及其以后斗幽消失。郑州城隍庙大殿大斗斗幽0.5厘米。

第五,清代官式建筑规定瓜拱以四瓣卷杀,万拱以三瓣卷杀,厢拱以五瓣卷杀,故有“瓜四、万三、厢五”之称。郑州城隍庙寝殿拱端分瓣不明显,大部分拱端呈弧状不分瓣。瓜拱似以三瓣卷杀,万拱以四瓣卷杀,厢拱以四瓣卷杀,与官式建筑大不相同。

第六,宋、清两代官式建筑关于拱长的规定,在100分额中,瓜拱与正心瓜拱均为62分,厢拱为72分,万拱为92分。郑州城隍庙寝殿,瓜拱51~53厘米,万拱78.6厘米,厢拱53厘米;大殿瓜拱64.2~65.2厘米,万拱93.2~95.2厘米,厢拱64.8厘米,均不符合同时期官式建筑的规定。

第七,清代官式建筑中昂的下平出逐渐缩小,根据《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规定,清代中期昂的下平出仅为0.2斗口。郑州城隍庙寝殿头昂下平出15:8.9≈1.7斗口,二昂下平出16:8.9≈1.8斗口,三昂下平出17:8.9≈1.9斗口;大殿头昂下平出16:8=2斗口,二昂下平出19:8≈2.4斗口,均远远超过0.2斗口,甚至是0.2斗口的12倍。

第八,明清官式建筑的柱侧脚很小,不易察觉。郑州城隍庙大殿的柱侧脚比较明显,均侧向明间和进深方向。

第九,梁架的接点,明清官式建筑梁架各接点全用瓜柱,郑州城隍庙却采用了早期的驼峰做梁架的接点作法。寢殿接点处除脊瓜柱和角背外,金柱部分全采用驼峰直承金枋的作法。

第十,清代官式建筑中大额枋出头多为霸王拳,大额枋与平板枋呈 “凸”字形。郑州城隍庙大殿和寝殿大额枋与平板枋仍呈“T”字形,大额枋角处出头平截,较薄,制作不甚规整。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知郑州城隍庙现存建筑的时代特征与同时期官式建筑差别非常明显,而与中原地区明清代地方建筑手法?譿?訛基本一致,甚至完全一致。大殿系清代早期建筑,带少许明代风格,如五角形昂嘴,昂嘴底宽大于边高,为典型的明代风格。寝殿系清代晚期建筑,如象鼻状昂嘴和大斗底部下边收幅大为典型的清代晚期做法。郑州城隍庙是目前郑州市区内保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组明清古建筑群,布局严谨,建筑精良,弥足珍贵。

四、对郑州城隍庙建筑手法的认识

郑州城隍庙虽仅存5座中轴线建筑,但从廊房建筑的遗迹推测:郑州城隍庙整体建筑中心对称排列,主体建筑均位于中轴线上,高低起伏,疏朗有致。郑州城隍庙整体建筑实用性和艺术性并存。三进院落通过中轴线将空间层层递进,突出大殿的主体地位,再到最后寝殿的回归,配以雕塑、彩绘、匾额、楹联等强调建筑的用途,不仅满足了它的祭祀功能,还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首先,郑州城隍庙具有典型的明清中原地方建筑手法的特征,为研究中原古代建筑史,特别是中原建筑艺术提供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其次,郑州城隍庙的造型艺术,如琉璃饰件,无论大吻、正脊均具有艺术特色。色彩装饰黄绿相间,造型生动、题材丰富、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体现了河南的地方艺术和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再次,郑州城隍庙的雕刻装饰,无论砖雕、石雕和木雕,都具有自身的艺术特点。如砖砌的弧形墀头,墀头下部用雕砖砌成须弥座,其上浮雕麒麟花草,刻工精细;木雕的鹰嘴驼峰,庄重典雅。最后,郑州城隍庙的油漆彩画采纳南北方精华,结合中原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创造了自身特色的“中原彩画”,?讀?訛明式彩绘、属金线旋子彩画、辗玉装,主要色调青绿相间,画面精细,在全国乃至世界罕见。

在确定了郑州城隍庙隶属“明清中原地方建筑体系”后,现试着分析其原因:其一,郑州在明清时期属于开封府郑县,级别较低,因此城隍庙在建筑手法上没必要严格遵循明清官式建筑的做法;其二,郑州城隍庙在明清时期屡次修葺均为地方政府出资和主持,所用工匠俱为本土人士,因此建筑手法为地方风格不足为奇;其三,中原地区古代建筑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中原地方建筑手法”,明清时期达到顶峰;而郑州城隍庙吸取中原地方建筑手法精髓,成为这一时期中原地方建筑的佳品,比官式建筑更为灵活和生动。

近年来,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作为主管单位,积极开拓思路、探索创新,逐步把郑州城隍庙打造成展示和传承中原民俗文化的胜地,形成了“看民俗,到郑州城隍庙”的社会效应。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隍城隍庙斗拱
两个城隍
平遥城隍庙,中秋之月
两个城隍
说不完的斗拱
城隍庙的来历
民居趣读
禁戏下行与“以神为戏”之民间事象——以清代城隍演剧为例
斗拱系列灯具设计
合肥 城隍庙二楼小吃街歇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