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中的口腔控制问题研究
2017-12-11于永华
于永华
摘要:歌唱的口腔控制问题研究属于声乐学基础。大多研究歌唱中的咬字吐字问题往往忽略与口腔控制相互协调关系的重要环节,使演唱过程中出现口腔控制问题。演唱者演唱时随着音高的降低口腔內就逐渐松懈造成歌唱位置低,字与字之间不统一和谐,在咬字时会出现“咬死”“咬横”声音不饱满圆润与歌声不和谐和鼻音重等诸多现象。因此,应通过对口腔控制达到歌唱的字正腔圆。
关键词:歌唱 咬字吐字 口腔控制 研究
中图分类号:J61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1-0086-02
歌唱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独特方式,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与高度艺术化的统一,它与其他的艺术门类最大的区别就是增加了语言的造型音素,其中包括旋律语言和文学语言。语言是歌唱艺术的创作基础与核心,是歌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歌唱训练的一项重要技术。在声乐演唱艺术中辅音(声母)是在口腔内完成的,歌唱者通过掌握控制口腔要领,使咬字准确,吐字清晰自然,富有感情色彩,很好地表情达意,才能生动而形象地体现曲情词义,使歌唱具有感染力。忽视口腔控制问题就会影响歌唱的咬字吐字,无论是那种唱法的演唱,咬字不清楚听(观)众就听不清楚演唱的内容,甚至对歌曲内容造成误解,加大了理解的难度,歌唱就没有了灵魂。因此唱出的每一个音都必须和谐地镶嵌在语句的总意义中,正确掌握歌唱咬字吐字需与口腔的变化密切结合。
一、歌唱时创造良好的口腔环境
口腔是歌唱的咬字器官也是歌唱发声的共鸣器官,又是形成语言的主要部位,口腔的大小可以改变,肌肉的力量可以调整,可变的口腔为我们改变字音的发出提供了有力条件。歌唱中注重声音和吐字的品质,应注重口腔的开度,口腔开度越大舌位就越低,加大了口腔开度丰富了共鸣,舌在口腔摆放的位子不准确会阻碍气流在口腔的流通。初学声乐的人有一个误区,认为嘴巴张大就是打开口腔,其实这时的口腔形状是“前>后”,实际是前面打开后面并没有真正的打开。按照歌唱的要求是口腔前后都要打开,上腭上提下颌放松这些是通过“提起颧肌”“打开牙关”“挺起软腭”“放松下巴”四个动作同时配合来完成的,加强咬字发音动作使口腔和咽腔的立方体容量加大,增加元音腔的体积。口腔的肌肉力度是可以调整的,口腔压力可以改变,这些可变性为歌唱的咬字吐字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为歌唱创造了良好的口腔环境。
二、歌唱中的咬字吐字与口腔控制
歌曲演唱中不能孤立的研究咬字吐字问题,想要准确、鲜明、生动地传情达意,必须重视与口腔控制相结合这一重要环节。控制口腔的技术就是控制辅音与元音的歌唱发音技术,歌唱者正确掌握口腔控制就是咬字吐字的方法。
咬字吐字与口腔控制的关系是用不同的角度认知同一个问题。口腔控制是从生理基础角度研究歌唱的,主要侧重研究各种咬字器官的功能对歌唱发生的功能作用,目的使歌曲演唱的咬字吐字达到字正腔圆。咬字吐字则是从汉字的音系特征角度与音节的结构特点进行思考,咬字是发声时气流在口腔内受到的节制,歌唱的咬字器官力量集中主要表现在唇和舌上。唇舌灵活集中是语言流畅自如的前提,在这方面达不到一定的标准就会出现吃字(音节部分或全部含混)、滚字(音节之间粘连)、走音和语言的僵滞。例如:《我爱你中国》的第一句:“百灵鸟从蓝天飞过”“百”声母 (辅音)“b”是双唇音,在歌唱咬字时唇的力量不够集中双唇无力,喷弹力量不够,唱出来的字就成了“ai”字了。“灵”的声母“l”是舌尖音,在咬字时候,舌尖不能松软,舌尖表现无力度,无弹性,使整个字音松散,失去准确性,“百灵”就成了“ai、ing”了,造成有声而无字(吃字现象),如果出现此情况应加强唇舌力量使声音成点不成面。在提供了良好的发音环境后还应该把握声音的走向和明确的冲击点,才能达到口腔控制的最终目的。歌唱者能够正确预先讲出自己的声音在每一个不同的音高上应停的地方,这样就不用自己去把元音放在某个位置,而是让元音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发音时保持清晰的口腔控制意识,加强声音的穿透力。
三、咬字吐字与口腔控制训练
(一)口腔开度训练
1.提颧肌。就是抬起上腭的前部动作,在学习歌唱时有人说是“提笑肌”,其实这种说法不够精准,颧肌用力向上提的时候,口腔前上部有展宽感觉,鼻孔也随之有张大,同时使唇,尤其是上唇贴高声音的亮度和字音的清晰度都有明显的作用。在演唱“齐齿呼”及“一七辙”时,如歌曲《曲蔓地》等。
2.打牙关。就是上下颌之间的关节俗称牙关。打牙关是抬上颚的中部动作,就是使上下槽牙在咬字时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双侧上后槽牙应始终保持向上提起的感觉。打牙关不仅可以丰富口腔共鸣还可以使咬字位置适中、力量稳健,防止歌唱时元音位置降落在口腔,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也就是说不能咬着牙歌唱。在演唱“开口呼”及“发花辙”的歌曲,如歌曲《小白菜》等。
3.挺软腭。也有人叫“抬软腭”软腭是在硬腭的后面,用舌尖抵住硬腭向后添就能感觉腔后部的空间,气流在口腔没有阻碍可以改善音色,还可以缩小鼻咽入口,避免声音进入鼻到它的位置。不说话时,软腭是松软下垂的,挺软腭就是抬高软腭动作,这样就可以加大口腔通道形成鼻音。歌唱咬字时软腭挺起口腔后部形成倒置的桃形,如果歌唱时不控制悬雍垂(小舌头)使软腭下垂变松就会造成发出的字是“扁的”而且出现鼻音等问题,出现“en”“eng”不分的“丢字”现象。挺软腭时一定要注意力的方向,可以用闭打哈欠的感觉来体会,“挺”是一个基本状态,必须学会如何控制软腭再结合歌唱语言的不同挺得程度应有变化,不然会出现“音包字”的问题。如演唱“江阳辙”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等。
4.松下巴。由于生理构成的原因,歌唱中的松下巴在打开口腔方面比抬上颚更具有实质性效果,下巴紧张会造成舌根紧张咽管变窄,口腔变扁,在歌唱时容易把字咬 “死” 咬“ 横”,出现舌根音。咬的力量主要在口腔的上半部分下巴应处于放松“从动”的状态,发声时的下巴是向下向后放松的,松下巴绝不是掉下巴。如演唱“油求辙”“梭波辙”歌曲《那就是我》等。
(二)咬字吐字训练
根据汉语的音节的结构特点,中国传统音韵学将汉语分为声、韵、调三个部分。将一个音节(字音)分为字头、字腹、字尾三个部分,咬字是对声母(字头)而言,吐字是对韵母(字腹)部分的阐述,归音是对字尾,声调主要表现在字腹,传统艺术唱论中说的(字神)。歌唱训练中对一个汉字发音过程称为出字、立字、归音三个环节并提出具体的处理要求,要做到:字头叼住弹出准确,口、唇、舌都要用力,准确清晰短处有力度。字腹拉开立起,主要体现在元音口腔开合上,具体做到打牙关挺软腭窄音宽发减少舌的动程,使字集中在上颚中纵线上,讲究歌唱共鸣位置声音圆润、字尾弱收归韵到位收的巧,做到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字音的尾音处于口腔由开到闭肌肉由紧到松的阶段,所以在歌唱发声时一定做到字尾弱收,如果做不到就会出现“半截字”不够完整,每个字都要展示字音的全部结构。结合“口部操”与“舌的”练习,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
1.口部操
(1)唇的练习
①打嘟噜,也叫双唇打响。双唇紧闭,将唇的力量集中于唇中央部位,不裹唇,阻住氣流,然后突然连续喷气出声。
②撇绕,将双唇闭紧尽力向前用力噘起,然后向左歪、向右歪交替进行,然后向左向右交替作360度的转圈运动。
2.舌的练习
①顶刮舌,舌尖抵下齿背,舌中纵线部位用力,舌体贴住齿背,随着张嘴,用上门齿齿沿刮舌面,使舌面能逐渐上挺隆起,然后,将舌面后移向上贴住硬腭前部,感觉舌面向头顶上部“百会”穴的位置立起来。这一练习对于打开后声腔和纠正“尖音”、增加舌面隆起的力量很有效。口腔开度不好的、舌面音j q x发音有问题的演唱者可多练习。
②立舌,将舌尖向后贴住左侧槽牙齿背,然后将舌沿齿背推至门齿中缝,使舌尖向右侧力翻,然后做相反方向的练习。这一练习对于改进边音L的发音有益。
③弹舌练习(舌打响),用舌尖连续轻弹上齿,使舌放松且灵活。
总之,歌唱语言是生活语言与歌唱艺术声响的完美结合,我们演唱每一首声乐作品都不能离开语言的体验,研究歌唱中语言的处理方法与歌唱中的口腔控制问题,一定做到每个字都要展示字音的全部结构,把握语言规律与声乐技巧,描述演唱歌曲时咬字吐字必须与口腔控制相协调,在歌唱发声时才能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丽娟,江燕.论汉语语音的音乐性[J].重庆大学学报,2010,(05).
[2]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许讲真.歌唱艺术讲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4]郑茂平.声乐语音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