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贝伐珠单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效果研究

2017-12-11王翠英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19期
关键词:莫唑胺母细胞胶质

王翠英

(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河北 衡水 053000)

用贝伐珠单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效果研究

王翠英

(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河北 衡水 053000)

目的:探讨用贝伐珠单抗(BEV)联合替莫唑胺(TMZ)治疗胶质母细胞瘤(GBM)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期间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38例GB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38例患者分为TMZ组和BEV联合TMZ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同步放化疗。为TMZ组患者使用TMZ方案进行治疗,为BEV联合TMZ组患者使用TMZ联合BEV方案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BEV联合TMZ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高于TMZ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BEV联合TMZ治疗GBM的临床效果较好。

贝伐珠单抗;替莫唑胺;胶质母细胞瘤;同步放化疗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临床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此肿瘤是发生在神经外胚叶组织中的神经胶质细胞瘤。GBM患者约占所有脑肿瘤患者的40%~50%[1]。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约有10万人新发GBM[2]。GBM患者的病情进展迅速,其预后较差,具有较高的死亡率[3-4]。目前临床上对GBM患者主要以进行手术治疗为主,以进行放化疗及胶质瘤干细胞抗凋亡基因的靶向治疗为辅,但其临床疗效仍不理想,且术后其病情的复发率较高,生活质量较差[5]。为了进一步提高对GBM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笔者对在我院接受手术后进行同步放化疗的38例此病患者分别使用TMZ(替莫唑胺)和BEV(贝伐珠单抗)联合TMZ进行治疗,其中接受TMZ 联合BEV治疗的20例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4月至2014年3月期间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38例GB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中患者的纳入标准为:1)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2)经术后病理检查后,均被确诊患有GBM;3)GBM分级为IV级(按照WHO规定的相关标准确定);4)肿瘤位于幕上;5)经术后MRI检查证实,术后残存肿瘤的体积小于术前肿瘤体积的25%;6)年龄>18周岁;7)KPS评分(围手术期生命体征评分)>70分。其排除标准为[6]:1)在3年内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2)病情复发或患有多病灶恶性胶质瘤;3)幕下或颅顶有转移病灶;4)既往接受过化疗或头颈部肿瘤增敏放疗;5)存在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6)患有严重的心肺疾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这38例患者分为TMZ组和BEV联合TMZ组,其中TMZ组有18例患者,BEV联合TMZ组有20例患者。在TMZ组的18例患者中,有男性10例,女性8例;其年龄在25岁~70岁之间。在BEV联合TMZ组的20例患者中,有男性12例,女性8例;其年龄在22岁~68岁之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术。2)在术后的3~5周内,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同步放化疗。具体的方法为:⑴进行放疗的方法。对患者进行照射的总剂量为60Gy,每次照射2Gy,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6周。⑵进行化疗的方法。①从患者接受放疗的第一天开始,每天按照75 mg/m2的剂量让其口服TMZ,直至其接受放疗的最后一天。②为BEV联合TMZ组患者加用BEV,方法是:从患者进行放疗第4周开始,将每28天计为1个周期。在每个周期的第1天和第15天均使用10 mg/kg的BEV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治疗的间歇期为4周。3)进行辅助治疗的方法。⑴在放疗结束后第1个周期的第1天至第5天,每天让患者口服150㎎/m2的TMZ(治疗28天为1个周期)。患者若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2级的不良反应,在后续的治疗周期中,可将TMZ的剂量增至每天口服200 mg/m2。⑵为BEV联合TMZ组患者加用BEV,治疗28天为1个周期。在每个治疗周期的第1天和第15天,用10 mg/kg的BEV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在进行放疗结束后,两组患者共接受BEV与TMZ治疗6个周期,除非其病情出现进展或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

1.3 疗效评价标准

按照新RANO标准[7]的评估标准及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将对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进展(PD)和疾病稳定(SD)四个等级。1)CR:经过治疗,患者的病灶消失,且未出现新的病灶;2)PR:经过治疗,患者强化病灶截面积的总和减少的幅度≥50%;3)PD:经过治疗,患者强化病灶的最大径之和增加的幅度≥25%,或出现新的病灶;4)SD:经过治疗,患者的病灶介于PR与PD之间。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率(RR)与控制率(DCR)。RR=(CR的例数+PR的例数)/总例数×100%。DCR=(CR的例数+PR的例数+SD的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次研究的数据录入到SPSS18.0软件中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进行随访的第6个月时,在BEV联合TMZ组的20例患者中,治疗效果为CR的患者有2例,为PR的患者有6例,为SD的患者有8例,为PD的患者有4例;其RR为40%,其DCR 为80%。在TMZ组的18例患者中,治疗效果为PR的患者有6例,为SD的患者有6例,为PD的患者有6例;其RR为33.33%,其DCR为66.67%。在进行随访的第12个月时,BEV联合TMZ组有19例患者接受随访,其中治疗效果为PR的患者有4例,为SD的患者有8例,为PD的患者有7例;其RR为21.05%,其DCR为63.16%。TMZ组有15例患者接受随访,其中治疗效果为PR的患者有2例,为SD的患者有3例,为PD的患者有10例;其RR为13.33%,其DCR为33.33%。经过治疗,BEV联合TMZ组患者的RR、DCR均高于TMZ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在进行随访的第6个月和第12个月时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n(%)]

3 讨论

相关的临床研究表明,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在肿瘤血管生成中具有重要作用。VEGF能够通过促进新生血管中骨髓内皮祖细胞的聚集而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可使纤维蛋白的沉积、水肿及间质重构。VEGF作为最重要的血管生成诱导因子,能够在内皮细胞中呈特异性表达,并能诱导内皮细胞发生多级反应,故肿瘤组织中VEGF的过表达与胶质瘤的分级及预后具有密切的联系。TMZ属于咪唑并四嗪类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烷化剂。此药的生物利用度较高,在恶性胶质细胞瘤的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8]。BEV是一种作用于VEGF的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其可阻断肿瘤血管的芽生,破坏现存依赖VEGF的肿瘤血管,使不依赖VEGF的血管正常化,最终促使肿瘤血管退化,使肿瘤细胞缺氧和饥饿而达到缩小肿瘤的目的[9]。BEV是首个能抗血管生成的单克隆抗体,其在2009年被批准用于治疗GBM。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经过治疗,BEV联合TMZ组患者的RR、DCR均高于TMZ组患者。这说明,用BEV联合TMZ治疗GBM的临床效果较好。

[1]Inoue T,Ogasawara K,Beppu T,Ogawa A,Kabasawa H.Clin Neurol Neurosurg.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for preoperative evaluat on of tumor grade in gliomas ,2005 Apr,107(3):174-80.

[2]Nathoo N,Toms SA,Barnett GH.Metastases to the brain:current management perspectives[J].Expert Rev Neurother,2004,(4):633-640.

[3]熊建萍,余锋.贝伐单抗在恶性脑胶质瘤中应用[J].肿瘤学杂志,2011,17(8):580-582.

[4]张堃,莫立根,邓腾,等.贝伐单抗联合替莫唑胺同步放疗治疗新诊断的胶质母细胞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15,7(4):282-287.

[5]王勇,高烨,徐军,等.贝伐单抗一线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Meta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2014,41(10):1098-1101.

[6]崔向丽,林松.胶质母细胞瘤国际诊疗指南比较评价[J].中国神经肿瘤杂志,2013,11(2):118-123.

[7]Wen PY,Macdonald DR,Reardon DA;et al.Updated Response Ass essment Criteria for High-Grade Gliomas;Response Assessment in Neuro-Oncology Working Group[J]. J Clin Oncol,2010,(10):1963.

[8]陈卫峰,莫立根,吴倩岚.贝伐单抗治疗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研究进展[J].中国神经肿瘤杂志,2012,10(2):117-120.

[9]Vaziri SA,Kim J,Ganapathi MK,et al.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polymorphisms:role in response and toxicity of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J].Curr Oncol Rep,2010,12(2):102-108.

R739.4

B

2095-7629-(2017)19-0180-02

猜你喜欢

莫唑胺母细胞胶质
成人幕上髓母细胞瘤1例误诊分析
白花丹素调节MEK/ERK通路增加脑胶质瘤U87细胞对替莫唑胺的敏感性研究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人类星形胶质细胞和NG2胶质细胞的特性
小胶质细胞——阿尔茨海默病中重新回炉的热点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预防小儿母细胞瘤,10个细节别忽视
视网膜小胶质细胞的研究进展
侧脑室内罕见胶质肉瘤一例
替莫唑胺对小细胞肺癌H446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