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分析

2017-12-11宁,秦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19期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脑出血

王 宁,秦 利

(泗洪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泗洪 223900)

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分析

王 宁,秦 利

(泗洪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泗洪 223900)

目的:分析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泗洪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溶栓组(29例)和对照组(20例)。为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疗法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对溶栓组患者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残障率和脑出血的发生率。结果:溶栓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患者治疗后的第90 d其残障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脑出血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能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其残障率。

尿激酶;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脑卒中类型之一。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是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常用方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静脉溶栓药物主要包括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等[1]。在本研究中,泗洪县人民医院使用尿激酶对2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病情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关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2]。2)具有《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年版)中规定的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适应证[1]。3)本人及其家属均了解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目的和风险,并签署了自愿参与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抽选泗洪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溶栓组(29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1.3 治疗方法

为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疗法进行治疗。治疗所用的药物和用法是:1)拜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100 mg/次,1次/d。2)阿托伐他汀片,口服,20 mg/次,1次/d。3)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5~10 ml/次,1次/d。4)依达拉奉注射液,静脉滴注,30 mg/次,1次/d。在此基础上,对溶栓组患者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前不予拜阿司匹林口服。治疗方法是:将150万U的尿激酶加入到100 ml的生理盐水中,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滴注的时间控制在30 min)。在进行溶栓治疗期间及溶栓治疗后24 h,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并注意观察其是否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如怀疑患者发生脑出血,应立即对其进行脑部CT检查。在溶栓结束后24 h,对所有患者进行脑部CT检查。如患者未发生脑出血,则继续使用拜阿司匹林肠溶片对其进行治疗。

1.4 观察指标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NIHSS评分法于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的第1 d、第7 d、第14 d、第90 d对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定。2)残障率。采用MRS评分法于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的第90 d对其残障情况进行评定。以MRS评分≥3 分为残障标准。3)脑出血的发生率。在治疗后7 d内,观察两组患者是否发生脑出血,并比较其脑出血的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比较

溶栓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比较(分,±s)

溶栓组 对照组 t值 P值入院时 13.9±3.6 13.7±2.9 1.32 0.27治疗后的第1 d 9.8±3.0 12.9±3.1 2.26 0.01治疗后的第7 d 7.8±2.7 11.6±3.2 1.93 0.03治疗后的第14 d 6.1±2.8 10.4±2.9 1.58 0.02治疗后的第90 d 3.2±2.5 7.3±3.1 2.41 0.01

2.2 治疗后两组患者残障率的比较

治疗后的第90 d,溶栓组患者的残障率为27.6%,对照组患者的残障率为45.0%。溶栓组患者治疗后的第90 d其残障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后两组患者残障率的比较(%)

2.3 治疗后两组患者脑出血发生率的比较

溶栓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后24 h内出现少量的脑出血,其脑出血的发生率为3.4%。对照组患者中有1例患者在治疗后3 d内出现少量的脑出血,其脑出血的发生率为5.0%。两组患者脑出血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和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若能在“时间窗”内恢复此病患者缺血半暗带的脑血流供给,可有效地改善缺血半暗带内脑细胞受损的情况。有学者指出,早期脑梗死治疗的“时间窗”一般不超过6 h[3]。临床研究发现,进行超早期脑梗死溶栓治疗可最大限度地恢复缺血半暗带的血流供给,缓解脑细胞的可逆性损伤,缩小梗死灶的面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进行超早期脑梗死溶栓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常用方法[4-5]。溶栓治疗包括静脉溶栓治疗和动脉溶栓治疗。进行动脉溶栓治疗需要配备掌握神经介入治疗技术的人员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故此疗法难以在基层医院中广泛开展。静脉溶栓疗法对技术及设备的要求较低,易于在基层医院中广泛开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静脉溶栓药物主要包括rt-PA和尿激酶。rt-PA因价格昂贵,在基层医院中的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尿激酶(UK)是从健康人新鲜尿液中提取的一种蛋白水解酶,能够直接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使之活化为纤维蛋白溶解酶,从而可起到溶解血栓中纤维蛋白的作用[6]。我国“九五”攻关课题协作组通过临床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6 h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7]。这一研究结果也被写入了《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年版)。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后,溶栓组患者各时间点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患者治疗后90 d的残障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出血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能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其残障率。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246-251.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率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国实用内科学杂志,1997,17(5):313-314.

[3]贾建平. 神经病学(第6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6.

[4]The IMS study investigators.Combined intravenous and intra-a rterial recana-lization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the inter ventional management of stroke study[J].Stroke,2004(35):904-911.

[5]楼敏,严余清,陈智才,等. 灌注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与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再灌注的相关性[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7):471.

[6]陈清棠.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J]. 中风与神经病杂志,2001,18(5):259.

[7]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协作组.急性脑梗死六小时以内的静脉溶栓治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4):210-213.

R743

B

2095-7629-(2017)19-0107-02

猜你喜欢

尿激酶溶栓脑出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